2006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07年中考化学命题的趋势[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6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07年中考化学命题的趋势[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02-25 10: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4张PPT。 2006年中考化学试题分析 及2007年中考化学命题的趋势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崔敏 cuimin5757@126.com 电话:029-85370518 13572286710 1 一、中考改革的基本情况2005年我省有11个县区的5万多名考生成为
我省实验区的首批毕业生。
2006年我省有52个县区的31万考生成为课
程改革初中毕业生。
2007年我省有90个县有课程改革的初中毕业生。1“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改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学业考试不同于“毕业考试”,也不同于“升学考试”, 学业考试和传统的“两考合一” 有相似的地方,但不能等同,因为“两考合一”的考试结果是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而学业考试更强调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考试结果只是招生的依据之一 它蕴涵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1二、近两年我省课改试验区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课标》中明确确定的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②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③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④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中考命题时应体现出这种这种改革。
1近两年我省中考化学试题的总体特点:
四多三少:《课标》规定的重点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命题增多;有利于检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观性、开放性命题增多;与实验考查有关的探究性命题增多;灵活性考查能力的命题增多。但对于化学知识死记硬背的命题大大减少;偏、难、怪、繁的试题也大大减少;试题的总数量也有所减少。1(一)知识内容的对比1 1
1 11从知识内容上比较,其特点是:
①突出重点,加大试题覆盖面。
②知识点稳定。
③学生的阅读量和书写量均减少,留给学生思考和作答的时间增多,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对中考命题的要求。1(二)2006年中考试题的分析总体评价:
1、 试题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化学教育理念,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价值取向,将三维目标有机和谐的融入了试题中。
2、考查的内容上,选取了对学生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有用的化学知识”作为考查重点,合理地安排试题的结构。试题素材的选取真实、活泼、新颖,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 13、试题的命制严谨科学,文字图表规范,语言表述准确。无偏题、怪题。试题的技术指标的控制上,充分考虑了实验区教学实际和学业考试的现状,试题的难度、题量适中,难易比例合理,符合《中考说明》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效度。
4、试题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了开放性、探究性题目。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性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体现了新课程中考化学命题改革的方向。
5、从考试结果看,基本符合考前期望,符合我省考生的实际水平,达到了选拔性考试的目的。1 (1)以最新的科技发展和现实生活为立意,考查“双基”,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取向。1例15题:我国已成功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所用的固体燃料是铝粉和高氯酸铵(化学式为NH4ClO4)的混合物。发射时,点燃铝粉产生大量的热引发高氯酸铵发生下列反应:
2 NH4ClO4 N2↑+Cl2↑+2O2↑+4X。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NH4ClO4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X的化学式为 。1第10题:齐药二厂违规用二甘醇(化学式为C4H10O3)代替丙二醇(化学式为C3H8O2)作溶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损害。下列关于二甘醇和丙二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B.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C.各元素质量比相同
D.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目相同1(2)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立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1例第20题:右图是李华同学设计的分解过氧化氢制取并收集氧气的装置图(①为分液漏斗,活塞可随时开关以控制液体滴加速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②的名称是 。
(2)MnO2的作用是 ;
实验后回收MnO2的操作是 。
(3)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4)用此装置还可以制取并收集的一种气体是 。1例第21题: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到了黄金。小宝说他曾在网上看到过,有一种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常被误认为是黄金。于是他与小新开始探究。
【提出问题】这块黄色的金属是黄金?还是铜锌合金?
【猜想】①小新认为是黄金;②小宝认为是铜锌合金。
【查阅资料】合金中的金属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金在高温下不与氧气反应,锌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
【设计实验】①小新设计的实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②小宝设计的实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现象与结论】①小新在实验中观察到黄色的金属变黑,则他的猜想 。黑色物质是 。
②小宝在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只写一个)。
【反思与应用】①假如你的观点和小宝的观点相同,你还可以设计的一个实验是:截取一小片黄色的金属放入 溶液中。
②你设计的实验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1(3)以开放性、科学性为立意,在多维性设问和多变性过程中考查思维能力。1例如17题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车用燃油日趋紧张,因而开发车用燃油替代产品显得尤为重要。我省在神木即将建成规模较大的甲醇(化学式为CH3OH)生产基地。
请回答:
(1)甲醇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甲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甲醇作为燃料(和煤相比)的优点
是 (填一点即可)。1(4)以倡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为立意,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例第18题:右下图为某市环保部门绘制的四年来全年降雨的平均pH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
(1)四年来,该地区雨水的
酸性逐渐 ,要改变这
种状况,你能提出的一条合
理化建议是 。
(2)酸雨对土壤的危害是 ,改良措施是向土壤中加入 。1例第19题:将同规格光亮的铁钉同时放入下列装置中进行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一段时间后,铁钉无变化的是 (填字母,下同)。
(2)整个过程中铁钉表面没有铁锈出现,但质量改变的是 。
(3)同时结束实验后将铁钉取出烘干,其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1例第11题: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结论。下列类推结论正确的是
A.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B. KNO3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则NH4NO3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也无明显变化
C.点燃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一氧化碳与氧气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D.CuO不能与水反应,则CaO也不能与水反应1例22题:下图所示稀盐酸滴入盛有10 g 氢氧化钠溶液(滴有2滴酚酞试液)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5 g 。回答并计算:
⑴ 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现象为 。
⑵ 求此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⑶ 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酚酞试液质量不计)。1(5)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立意,在立足本对学科知识综合考查的基础上兼顾跟其他相关学科的自然融合。1一是学科内综合 例第9题: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糖、蛋白质、维生素都是食品中的营养素
B. 氢、氧、铁、锌等都是人体比需的微量元素
C. 棉花和羊毛都属于合成纤维
D. 聚氯乙烯可用于制作食品包装袋1例第12题: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1二是学科间综合 例第16题:将一只小白鼠放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集气瓶中,并密封(如右图),发现小白鼠仍可存活一段时间,且瓶壁逐渐变模糊。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白鼠能存活一段时间
的原因是 。
(2)瓶壁变模糊的原因是 (
(写化学方程式)。
(3)烧杯中导管内液面高度的变化是 。
(4)最后瓶内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1(6)试题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命题有明确的起落点和清晰的指向性。1(7)试题凸显人文关怀例8:下列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1不足之处:
实验题创新不够,实验能力的考查方式较为传统,在重视考查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要体现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考查。
由于多数试题的设问方式和知识考查的切入点非常灵活,考查内容的载体来源新颖而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1三、2007年中考命题的趋势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要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有利于建设科学的评估体系;要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要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1(2)命题原则学业考试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体现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学科素养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活动的联系,增强试题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1 (三)命题的依据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一是命题时要使《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得到落实。二是考试的内容以《课标》中内容标准为依据,《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包含了5个一级主题,18个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下面有具体的学习内容。1⑴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应该在遵循《课标》的基础上,坚持发展性原则,挑选对学生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有用的化学知识”作为考查重点。所谓“有用的化学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质量守恒定律,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操作等),与生活和环境密切联系的知识(如环境污染和保护,物质的重要用途)等等。1⑵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从笔试的特点来看,所能考查的应该是人与自然的认识活动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探究的过程和意义,能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探究;初步学会获取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会分析化学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1⑶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 这类试题以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为基本出发点,其形式和设问方式更加灵活。试题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作为背景展开,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概念,形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态度。12、兼顾不同版本的教材以《课标》为依据, 兼顾两种教科书,考其共同有的知识点,既学科的核心知识。对两本教科书出现疑义的地方进行回避。13、结合我省的教学实际由于我省不同地市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命题时要考虑到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因此,改革的力度不会过大,仍然本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1(三)2007年化学学业考试的变化 “稳”字主要体现在试卷的结构、内容、题型、题量等方面。
重要的知识点还会继续考查,考查的方式仍然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考查同学们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的情景仍是大家常接触或知晓的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精神。 1 “变”字主要体现在继续转变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局面。其中,难题(既翘尾巴的题)的难度略将有所增大,以增大试题的区分度;考查能力的力度有所增加;题目的灵活性有所增大。用现在的“灵活”代替以前的“难”,从而使“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失灵,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完成自己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1 “新”字主要体现在题目的情境新、试题完全新编。近两年我省的试题成品题几乎见不到,即使是极少数旧题也进行了新包装或改造,渗透了科学素养和人文思想。 1各种题型的分值分配比例没有变化 (总分50分)
选择题由28%
填空及简答题由38%
实验及探究题由24%
计算及分析题由10%1试卷中各部分知识的比例略作调整
科学探究约占20%→22%
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30% →32%
物质构成的奥秘约占16% →12%
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24%
化学与社会发展约占10%
难度分布:
容易题、较容易题、较难题、难题比例为
4︰3︰2︰1
整卷难度 0.65左右。1考试的范围 《课标》中的5个一级主题、18个二级主题,所包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中考考查的内容范围。但试题背景资料的选取不受教材版本及其内容的限制。1 (四)2007年的中考化学的命题趋势“重视基础、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是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命题的基本思路。1在试题命制方面,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加强试题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仍然将“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想贯穿于始终。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1 1、整合三维目标,全面考查基础 2007年的命题仍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和科学素养立意,对《课标》中五个主题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考查。考试的内容覆盖重点概念、重点原理、重点物质、重点化学用语、基本实验和计算技能,并将三维目标中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有机整合在真正的问题中,体现初中化学的基础性和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突出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例题1:2006年6月9日~7月9日,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举行。当运动员肌肉受伤时,队医随即对准球员的受伤部位喷射药剂氯乙烷(化学式为C2H5Cl,沸点为12.3℃),进行局部冷冻麻醉处理。下列有关氯乙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氯乙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
B. 氯乙烷是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的
C. 氯乙烷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8︰10︰71
D. 氯乙烷用于冷冻麻醉与其沸点较低、易挥发吸热有关 12、贴近学生生活,强化实际应用例题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发现厨房煤气泄漏,可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B.进入气体不畅通的溶洞,可用蜡烛做灯火试验
C.用煤炉取暖,可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以防煤气中毒
D.防止浪费粮食,可将霉变花生、大米等用水清洗后食用 1 例题3: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化学反应。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 发电厂利用煤燃烧发电
B. 用锂电池给数码相机供电
C. 利用太阳能给水加热
D. 使用液化石油气做饭1例4: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铅笔,在组成铅笔的各种材料中:

⑴(每空只要求填一种即可,填序号)能导电的是 ,含有单质的是 ,含有有机物的是 ,燃烧时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的是 。
⑵上图中④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铝,将一小片该金属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3、突出学科特点,注重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注重过程体验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中考命题必须突出学科特点,注重实验和科学探究。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对过程与方法考查目标的具体落实。1《化学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方面。1例题5:小红的家庭化学实验室有如下物品:⑴试管 ⑵导管与橡皮塞 ⑶煤气和煤气炉 ⑷托盘天平 ⑸筷子 ⑹铁钉 ⑺铜丝 ⑻食盐 ⑼食醋 ⑽石灰水 ⑾硫酸铜 ⑿水
请你与小红一起完成如下实验:
⑴若要探究牙膏中是否含有碳酸钙,需要用到的物品是(填序号) 。
⑵若要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除上述物品外,还需要的物品是 。
⑶若要利用上述物品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写出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⑷请利用上述物品设计实验,探究加速食盐溶于水的某一方法的有效性。
你选择的方法是 。
你的实验方案是 。
⑸处进行上述4个实验外,只利用上述物品,还可以完成的实验有(举一例)
。1例5: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华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假设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
【设计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⑴ 打开右图装置中的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
⑵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⑴ 小亮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 ,小华认为不可能。小华的依据是 。
为了证实小华的看法,请设计一个证明CO32- 不存在的实验。
1 4、渗透教育功能,体现开放创新例题7:学习了化学使我们对商品的标签和标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以下四枚标识使用不恰当的是()
1教育部在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理科考试应增加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开放性试题包括条件开放、解题过程开放、答案开放、表达方式开放及评分标准开放等类型。 1
例题8:硝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4HNO3 4NO2 + X ↑+2H2O

据此请回答:
⑴ X 物质的化学式为 。
⑵请从下列不同角度分析,谈谈你对HNO3的认识:
①从组成上 ;
②从性质上 ;
③从贮存上 。1例题9:阅读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909年哈伯在实验室将氮气和氢气在600℃、2.02×104kPa和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首次合成了氨(NH3)。常温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经过下列反应制得生产炸药的原料——硝酸。
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来自空气、煤和水,这是一种经济的固氮方法。这一成果生产的花费给农业带来了丰收,也获得了代替智利消石生产炸药的原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由于德国垄断了合成氨技术,能快速生产氨和硝酸,使粮食和炸药的供应有了保障,这也促成了德国威廉二世开战的决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1⑴ 请从以上信息中总结有关氨的知识:
① 氨的物理性质: 。
② 氨的化学性质: 。
③ 氨的制法(写化学方程式): 。
④ 氨的用途: 。
⑵根据氨生产硝酸的三个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① B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② 对于C反应中产生的一氧化氮(一种大气污染物)尾气,你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⑶你认为合成氨中氢元素主要来自原料中的 。
⑷从合成氨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灾难,有同学提出如下看法:“化学新技术给人类进步带来了贡献,也带来了灾难。可见发明化学新技术对人类并没有实际意义”。你是否同意此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1 5、重视学习过程,体现能力立意注重学习过程,寻求学习规律,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捕获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1例题10:2004年 ,美国科学家通过“勇气”号太空车探测出火星大气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化学式为COS)的物质,已知硫化羰(tang)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硫化羰是酸性氧化物
B.相同条件下硫化羰的密度比空气小
C. 硫化羰可用作灭火剂
D. 硫化羰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物是CO2 和SO216、融合科学人文,体现学科渗透例题11:有一首赞美某种气体的诗,其中的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他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这首诗所赞美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甲烷1例题12: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 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⑴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 溶液的烧杯中(如下图①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 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1例题12:将10 g某石灰石样品投入盛有50 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除CaCO3外其余成分难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反应后称得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为56.7 g。
试完成下列计算及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反应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为 g。
(2)计算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3)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生成CaCl2的质量为8.325 g。某同学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100%,你认为该
计算式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1这两年我省的中考命题从情境设置、语言叙述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适应不同生活背景和学习环境的学生设置了等分值、等难度的所谓“平行”试题 。 1例题13:Ⅰ、Ⅱ两题只选做一题,如果两题全做,只按Ⅰ题计分。
Ⅰ. 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少的“水”。例如:软水、硬水、蒸馏水、矿泉水、自来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其中只含水分子的是 。
⑵烧开水的水壶用久了底部会形成一层水垢,除去它所用的试剂为 。
⑶区别软水和硬水用 。
Ⅱ. 饮食方面,人们的观念以从吃饱、吃好转变为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主要有:① 糖类 ②脂肪 ③蛋白质
④维生素 ⑤矿物质(无机盐) ⑥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近年来,减肥已成为热门话题,减肥主要是减去人体内过多的 (填序号)。
⑵陕西人喜食的面食其主要成分属于 (填序号)。
⑶为了保证青少年的生成发育,饮食中应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你平时所食用的 (填一种常见食物名称)中主要含有蛋白质。1 (五)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1.重视课本,联系实际
2. 改变教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3. 认真精选习题, 提高复习效率
4.关注社会热点,扩大知识视野
5.强化实验探究题的训练
6.重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7.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1谢谢各位!
请提宝贵意见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