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B.训练新式陆海军
C.发展农工商业 D.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重点记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解答】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没有规定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故选:A。
2.如图反映了戊戌变法的哪一举措?( )
A.裁撤冗官冗员 B.训练新式军队
C.改革财政 D.创办京师大学堂
【分析】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由图片中的“大学堂”可知,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中创设京师大学堂的措施,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故选:D。
3.发生在1895年,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是( )
A.百日维新 B.义和团运 C.公车上书 D.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以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事件为切入点,考查公车上书的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在京应试的举子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领导下,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谋求变法图强。这次运动被称为公车上书,轰动全国,维新变法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
故选:C。
4.“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
A.创办京师大学堂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放言论
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识记戊戌变法的内容以及影响。
【解答】“…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中的关键信息是“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可知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广开言路、开放言论的实施情况。
故选:C。
5.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 D.慈禧太后、袁世凯
【分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解答】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故选:C。
6.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瓜分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三元里抗英斗争
【分析】本题以欧美列强的感叹为依托,考查义和团运动。
【解答】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显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反抗力量,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粉碎了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计划。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瓜分”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义和团运动。
故选:B。
7.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D.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解答】19世纪60﹣90年代,以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一场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C符合题意。
故选:C。
8.在下列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哪一项直接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
A.奖励创造发明 B.设立中小学堂
C.取消旗人特权 D.扩建海军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答】所谓“封建顽固派”代表就是满洲贵族集团,他们直接代表八旗势力。取消旗人特权,直接影响了百万旗人的切身利益。
故选:C。
9.1866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算学”馆,学员兼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爆发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百日维新的推行
【分析】本题考查京师同文馆的开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解答】1866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算学”馆,学员兼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洋务运动的兴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的需要,1862年,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862年,是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开设了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毕业生大多为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洋务机构官员。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标志着教育近代化起步。A符合题意。
故选:A。
10.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开平煤矿
C.江南制造总局 D.汉阳铁厂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解答】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们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后期创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江南制造总局。
故选:C。
1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
A.消灭禁烟运动 B.镇压义和团运动
C.剿灭太平天国 D.打压戊戌变法
【分析】本题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的”为切入点,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答】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故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
故选:B。
12.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此事件与那两个人物有关( )
A.李鸿章、张之洞 B.李大钊、胡适
C.康有为、梁启超 D.曾国潘、奕?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掌握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
【解答】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故选:C。
13.下列条约中,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以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为切入点,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故选:D。
14.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自由,平等 C.民主,科学 D.科学,创新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解答】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口号是自强,求富。
故选:A。
1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翻。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邓世昌 D.李秀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邓世昌与黄海海战的相关史实。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解答】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与诗句“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翻。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相关的历史人物是邓世昌。
故选:C。
16.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洋务运动,这一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促成“柳成荫”的是( )
A.增强封建统治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分析】本题以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洋务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最能促成“柳成荫”的事件。
【解答】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最能促成“柳成荫”的选项是D。
故选:D。
17.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培养了一批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B.传播力民主革命思想
C.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废除了科主制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场自救运动。
【解答】题干中“新式学堂”是关键词。洋务派兴办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客观上为西方思想的引进和工业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但规模影响都较小,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
故选:A。
18.爱国人士谢瓒泰通过漫画《时局图》展示了近代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现状,这幅图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
A.18世纪初 B.18世纪末 C.19世纪初 D.19世纪末
【分析】本题考查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知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
【解答】《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
故选:D。
19.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同时出水文物500余件。”这也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造成文中致远舰和经远舰沉没的战役是( )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
【解答】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致远舰”、“经远舰”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殉国沉没的。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战役中,中国海军的“致远舰”、“经远舰”被日军击中沉没。
故选:C。
20.在1900年的前几个月,义和团运动日益扩大,慈禧屡次谕令地方官员容忍,清政府也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利用义和团 B.镇压、剿灭义和团力量
C.削弱义和团 D.让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
【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以后,激起了人们的仇洋情绪。山东冠县义和拳首领赵三多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00年的前几个月,义和团运动日益扩大,慈禧屡次谕令地方官员容忍,清政府也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同时削弱义和团。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后,与八国联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故选:A。
21.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来侵略 D.镇压人民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可见,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
故选:A。
22.19世纪末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种反抗。该运动兴起于( )
A.山东、直隶一带 B.北京、天京
C.广西、广东 D.湖南、湖北
【分析】本题以19世纪末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种反抗为依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地点。
【解答】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约今河北)等地的许多民间秘密结社中的一种。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A符合题意。
故选:A。
二.材料题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想通过努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材料二:“他们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材料三:“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四:“他们提出‘扶清灭洋’口号,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1)四则材料分别是哪些阶级派别的主张?
(2)针对这四种思想,分别在当时兴起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三、材料四中兴起的运动分别有什么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掌握不同阶级的不同派别进行的探索。
【解答】(1)据材料一内容可知,这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主张。据材料二:内容可知,这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据材料三内容可知,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据材料四内容可知,这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
(2)针对这四种思想,这些政治派别在当时兴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材料一相关的农民阶级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与材料二相关的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与材料三有关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与材料四有关的农民阶级领导了义和团运动。
(3)根据材料三可知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运动,根据材料四可知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故答案为:
(1)材料一:农民阶级;材料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材料三: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四:农民阶级。
(2)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二:洋务运动;材料三:戊戌变法;材料四:义和团运动。
(3)戊戌变法: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光绪下诏: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至计,首在鼓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给以特赏,以昭激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1895 年他们联合各省举人,领导了一场什么行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境?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次变法运动的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解答】(1)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1895 年他们联合各省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谭嗣同英勇就义的情境。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独立与振兴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戊戌变法运动的内容。戊戌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但是也触动了顽固派的特权利益;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有利于近代文化的传播。
故答案为:
(1)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2)谭嗣同;学习他为了民族的独立与振兴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3)戊戌变法。
25.近代中国一些仁人志士在不断地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这一“自救”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清政府在列强手下的第二次失败指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由哪些国家发动的?
(2)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代表哪个派别?举两个代表人物。
(3)材料中“自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另外向学生说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答】(1)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清政府在列强手下的第二次失败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材料中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内外交困,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3)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中的“自强运动”是指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故答案为:
(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2)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举出两人即可)
(3)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6.1840年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从1898年6月到9月,大清皇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它的哪些活动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材料二中,康有为探索出什么救亡图存的道路?当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谁?这次探索有什么积极作用?
(3)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注: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洋务运动,其口号是自强,求富。它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是采纳了西方文明中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据材料二“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从1898年6月到9月,大清皇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探索出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道路。当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段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
(3)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等;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等。
故答案为:
(1)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校,建立新式海陆军等。
(2)变法维新。光绪帝。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社会进步。
(3)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等;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等。
27.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变,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口号是什么?他们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有哪些?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请写出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可知,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政治经济上的措施包括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戊戌变法;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28.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他们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江苏巡抚李鸿拿致总理衙门西》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像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护封建专制治柙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的反面。
﹣﹣摘编自夏东元《务运动史》
材料三:“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而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湾章认为中国“独火器万不能及”西方他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史实依据是什么?为此洋务派进行了怎样的实践?(列举两个方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创办了哪些重要的民用工业?(列举两例)为什么说他们“走向自己预期目的反面”?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所说这场运动从西方文明中采纳的“其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指的是什么?“更为可取的东西”又是指什么?
(4)洋务运动给近代化探索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分析】本题以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他们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
【解答】(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使李湾章认为中国“独火器万不能及”西方。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19世纪中80年代,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2)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洋务运动采纳西方文明中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的表现是采用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新式海军等。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据材料“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指西方政治制度。由漫画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因此必然失败。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学习先进文明不能停留在表面,应深入挖掘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深层次的内容,改革必须要有政治权和制度的有力保障才能成功,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2)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官)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大冶铁矿、江西萍乡煤矿、天津电报(总)局等;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客观上却促使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采用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新式海军等;西方政治制度。
(4)学习先进文明不能停留在表面,应深入挖掘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深层次的内容,改革必须要有政治权和制度的有力保障才能成功,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措施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B.训练新式陆海军
C.发展农工商业 D.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如图反映了戊戌变法的哪一举措?( )
A.裁撤冗官冗员 B.训练新式军队
C.改革财政 D.创办京师大学堂
3.发生在1895年,揭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是( )
A.百日维新 B.义和团运 C.公车上书 D.洋务运动
4.“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戊戌变法是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
A.创办京师大学堂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放言论
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强学会
5.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B.李鸿章、左宗棠
C.康有为、梁启超 D.慈禧太后、袁世凯
6.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欧美列强感叹中国人“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并认为“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宜瓜分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三元里抗英斗争
7.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D.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8.在下列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哪一项直接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
A.奖励创造发明 B.设立中小学堂
C.取消旗人特权 D.扩建海军
9.1866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算学”馆,学员兼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爆发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百日维新的推行
10.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开平煤矿
C.江南制造总局 D.汉阳铁厂
1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
A.消灭禁烟运动 B.镇压义和团运动
C.剿灭太平天国 D.打压戊戌变法
12.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此事件与那两个人物有关( )
A.李鸿章、张之洞 B.李大钊、胡适
C.康有为、梁启超 D.曾国潘、奕?
13.下列条约中,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14.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自由,平等 C.民主,科学 D.科学,创新
1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翻。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关天培 B.林则徐 C.邓世昌 D.李秀成
16.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洋务运动,这一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促成“柳成荫”的是( )
A.增强封建统治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7.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培养了一批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B.传播力民主革命思想
C.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废除了科主制
18.爱国人士谢瓒泰通过漫画《时局图》展示了近代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现状,这幅图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
A.18世纪初 B.18世纪末 C.19世纪初 D.19世纪末
19.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同时出水文物500余件。”这也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造成文中致远舰和经远舰沉没的战役是( )
A.丰岛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20.在1900年的前几个月,义和团运动日益扩大,慈禧屡次谕令地方官员容忍,清政府也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利用义和团 B.镇压、剿灭义和团力量
C.削弱义和团 D.让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
21.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来侵略 D.镇压人民起义
22.19世纪末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种反抗。该运动兴起于( )
A.山东、直隶一带 B.北京、天京
C.广西、广东 D.湖南、湖北
二.材料题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想通过努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材料二:“他们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材料三:“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四:“他们提出‘扶清灭洋’口号,鲜明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1)四则材料分别是哪些阶级派别的主张?
(2)针对这四种思想,分别在当时兴起了什么运动?
(3)材料三、材料四中兴起的运动分别有什么重要意义?
2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光绪下诏:商务为富强要图,自应及时举办。……“富强至计,首在鼓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给以特赏,以昭激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1895 年他们联合各省举人,领导了一场什么行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境?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次变法运动的内容?
25.近代中国一些仁人志士在不断地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这一“自救”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清政府在列强手下的第二次失败指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由哪些国家发动的?
(2)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代表哪个派别?举两个代表人物。
(3)材料中“自强”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
26.1840年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从1898年6月到9月,大清皇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说出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它的哪些活动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2)材料二中,康有为探索出什么救亡图存的道路?当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谁?这次探索有什么积极作用?
(3)维新派和洋务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有什么不同?
27.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无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变,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口号是什么?他们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有哪些?
(2)为了实现材料二中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请写出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措施。
28.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他们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江苏巡抚李鸿拿致总理衙门西》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像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护封建专制治柙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的反面。
﹣﹣摘编自夏东元《务运动史》
材料三:“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而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湾章认为中国“独火器万不能及”西方他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史实依据是什么?为此洋务派进行了怎样的实践?(列举两个方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创办了哪些重要的民用工业?(列举两例)为什么说他们“走向自己预期目的反面”?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所说这场运动从西方文明中采纳的“其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指的是什么?“更为可取的东西”又是指什么?
(4)洋务运动给近代化探索留下了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