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同步练习(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同步练习(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06 12:50:53

文档简介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占据山东的军阀是(  )
A.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分析】本题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为依托,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分化为皖、奉、直三个派系时期。皖系军阀,主要首领是段祺瑞,掌握北洋军阀政府实权,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靠日本支持和扶植。直系军阀,主要首领是冯国璋,其后为曹锟、吴佩孚。主要势力在直隶(今河北)、湖北、江苏、江西等省,由英、美两国扶植。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三省,依靠日本支持和扶植。
故选:D。
2.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护国战争 ②“二次革命”③宋教仁遇刺 ④袁世凯称帝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及维护共和斗争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①护国运动是1916年。
②“二次革命”是1913年。
③宋教仁遇刺是1913年二次革命之前。
④袁世凯称帝是1915年。
故选:D。
3.1916年至1928年,全国发生较大的规模战争多达140余次,几乎波及所有省份。这一阶段爆发战争的原因是(  )
A.农民起义 B.列强侵华 C.辛亥革命 D.军阀混战
【分析】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全国发生不断较大的规模战争,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约法规定(  )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武装起义等自由和权利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本题以题干信息为依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以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国民有武装起义的权利。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D。
5.“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的都督,并派兵南下。为此孙中山和黄兴等发起了(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次革命的相关史实。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同盟会会员宋教仁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
【解答】“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故选:C。
6.下列法律文件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民国宪法》
【分析】本题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为依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答】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法律文件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故选:A。
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资本主义临时约法
【分析】本题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为依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答】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故选:B。
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了解我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那么他们应查阅(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分析】本题以我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为依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答】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了解我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那么他们应查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故选:B。
9.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
【分析】本题考查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肆意践踏辛亥革命的成果。1913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制造了“宋教仁案”,袁世凯借此解散国民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讨伐袁世凯,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1915年12月12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袁世凯公开称帝,宣布于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废除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等人发动护国运动,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但未能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实现民主共和,中国革命的任务仍未完成,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从“最终”来看还是失败了。1913年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后,就解散了国民党,1915年爆发的护国运动不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表述A表述错误。
故选:A。
10.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告独立,发动护国战争,护国军北上讨袁的原因是(  )
A.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分析】本题以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国军北上讨袁的原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护国运动。
【解答】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运动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国军北上讨袁的原因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故选:C。
11.中国民主革命的某位领导人听闻好友遇难,亲致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此处“公”是指(  )
A.孙中山 B.李烈钧 C.宋教仁 D.黄兴
【分析】本题以挽联为依托,考查二次革命。
【解答】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被杀于上海火车站,孙中山闻宋教仁遇难,从东京赶回上海,亲致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袁世凯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号召兴师讨伐,不久“二次革命”掀起。所以“公”指的是宋教仁。
故选:C。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明定国是”诏书
C.《变法通议》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史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民主宪法。
【解答】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民主宪法。
故选:D。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下列有关《临时约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孙中山制订的
B.规定了一些人民的基本权利
C.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D.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史实。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民主宪法。
【解答】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以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民主宪法。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4.为了换取日本人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二十一条” D.《凡尔赛合约》
【分析】本题以为了换取日本对自己当皇帝的支持,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某条约的大部分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
【解答】为了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故选:C。
15.北洋军阀集团内部各派都奉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信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朝失势,树倒猢狲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是北洋军阀集团派系势力消长的真实写照。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  )
A.政局统一,国家发展
B.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C.民主法制得到健全
D.军阀割据,国家四分五裂
【分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解答】北洋军阀时期,政坛更迭频繁,各派系争夺政权,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五裂。
故选:D。
16.下表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简表,由其表中信息可得出(  )
派系 代表人物 靠山 控制范围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福建、山东等
直系 冯国璋、曹锟 美 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盘踞东北
A.军阀的靠山均为日本人 B.军阀依附于帝国主义
C.军阀力量超过帝国主义 D.列强在中国利益互补
【分析】本题以“北洋军阀主要派系简表”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点。
【解答】据“北洋军阀主要派系简表”信息,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三系军阀都投靠帝国主义,在帝国主义收买下互相争夺,表中信息可得出军阀依附于帝国主义。
故选:B。
17.下表为北洋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此表最能说明(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A.长年混战使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军阀混战对农业造成极大破坏
C.北洋政府重视重工业
D.军阀的割据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
【分析】本题以框表信息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点。
【解答】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从此进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分别收买和互相争夺下,分裂成几个派系,其中主要是直、皖、奉三系,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框表中北洋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最能说明军阀的割据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
故选:D。
18.如图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留影,从照片中看出,列强参加了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的仪式。解读上图,照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列强欢迎中国南北统一和局势安定
B.列强与袁世凯之间关系密切
C.袁世凯是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D.表现了列强对袁世凯的支持
【分析】本题以题干图片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点。
【解答】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列强参加了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的仪式,照片说明,列强与袁世凯之间关系密切,表现了列强对袁世凯的支持,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袁世凯是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列强企图通过扶持代理人,在中国捞取好处。列强欢迎中国南北统一和局势安定说法错误。
故选:C。
19.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全国的标准是(  )
A.北伐的胜利 B.东北易帜 C.西安事变 D.皇姑屯事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东北易帜。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统一。
【解答】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身负家仇国恨,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统一。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B。
20.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护国战争
②宋教仁遇刺
③袁世凯称帝
④二次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③① D.①③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二次革命即称讨袁之役,结果失败。袁世凯称帝是在1915年12月;护国战争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绝望而死。②④③①符合题意。
故选:C。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90多年前爆发的学生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努力发展生产,最终探索出一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改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雄狮刀坝(地名)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节选自《长征组歌》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
(2)材料二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这一“正确革命道路”开始标志是什么?
(3)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长征。
【解答】(1)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包括: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内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材料三体现的长征精神是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等。
故答案为:
(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内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3)会宁会师。长征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走进……纪念馆,序厅的圆雕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84多年前那段石破天惊的历史。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右图是该纪念馆中的“第一枪”雕塑: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巨石中伸出,紧扣着汉阳造步枪的扳机。枪的上方是一片象征着中国革命新天地的蓝天白云。
材料二: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材料三: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分别是什么历史事件?
(2)请用史实说明“井冈红旗”大型雕塑蕴含的三层寓意。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这条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有何不同?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
【解答】(1)由“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南昌起义;由“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秋收起义。
(2)“井冈红旗”大型雕塑蕴含的三层寓意是秋收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中国革命依据中国国情,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俄国走的是在首都夺取政权,并带动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故答案为:
(1)材料一:南昌起义;材料二:秋收起义。
(2)秋收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中国革命依据中国国情,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俄国走的是在首都夺取政权,并带动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23.阅读下列材料: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
﹣﹣《北伐誓师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说说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北伐战争的知识点回答:
A.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哪里?
B.写出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C.被誉为“铁军”是哪支部队?
(3)分析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列举两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
【解答】(1)据材料“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可知,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A.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两湖战场;B.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C.国民革命第四军被誉为“铁军”。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湖南、湖北是主战场。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战争,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锋,首先开赴湖南、湖北战场。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城,为其所在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3)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北伐战略方针正确;国民革命军英勇杀敌,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
故答案为:
(1)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A.两湖战场;B.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C.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3)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①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②北伐战略方针正确;③国民革命军英勇杀敌,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④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
24.材料:“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19日上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展览主要采用图片、文物照片和投影、电视音像作品等多种表现形式向公众展出。展览通过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重要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深刻揭示和突出反映伟大的长征精神。
请回答: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因为第几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红军长征开始于哪一年?
(2)说说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说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时间和地点
(4)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哪些?
【分析】本题以长征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红军长征遇到的艰难险阻、遵义会议、会宁会师和长征精神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解答】(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依据所需知识可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长征精神包括: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不怕牺牲;革命必胜的信念等等。
故答案为:
(1)第五次;1934。
(2)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4)艰苦奋斗;一往无前;不怕牺牲;革命必胜的信念等。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占据山东的军阀是(  )
A.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2.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护国战争 ②“二次革命”③宋教仁遇刺 ④袁世凯称帝
A.④②①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3.1916年至1928年,全国发生较大的规模战争多达140余次,几乎波及所有省份。这一阶段爆发战争的原因是(  )
A.农民起义 B.列强侵华 C.辛亥革命 D.军阀混战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约法规定(  )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武装起义等自由和权利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的都督,并派兵南下。为此孙中山和黄兴等发起了(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国运动
6.下列法律文件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民国宪法》
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资本主义临时约法
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了解我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那么他们应查阅(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
10.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告独立,发动护国战争,护国军北上讨袁的原因是(  )
A.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C.袁世凯复辟帝制 D.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11.中国民主革命的某位领导人听闻好友遇难,亲致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此处“公”是指(  )
A.孙中山 B.李烈钧 C.宋教仁 D.黄兴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明定国是”诏书
C.《变法通议》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下列有关《临时约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孙中山制订的
B.规定了一些人民的基本权利
C.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D.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14.为了换取日本人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二十一条” D.《凡尔赛合约》
15.北洋军阀集团内部各派都奉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信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朝失势,树倒猢狲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是北洋军阀集团派系势力消长的真实写照。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  )
A.政局统一,国家发展
B.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发展
C.民主法制得到健全
D.军阀割据,国家四分五裂
16.下表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简表,由其表中信息可得出(  )
派系 代表人物 靠山 控制范围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安徽、浙江、福建、山东等
直系 冯国璋、曹锟 美 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盘踞东北
A.军阀的靠山均为日本人 B.军阀依附于帝国主义
C.军阀力量超过帝国主义 D.列强在中国利益互补
17.下表为北洋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此表最能说明(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A.长年混战使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军阀混战对农业造成极大破坏
C.北洋政府重视重工业
D.军阀的割据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
18.如图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留影,从照片中看出,列强参加了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的仪式。解读上图,照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列强欢迎中国南北统一和局势安定
B.列强与袁世凯之间关系密切
C.袁世凯是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D.表现了列强对袁世凯的支持
19.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全国的标准是(  )
A.北伐的胜利 B.东北易帜 C.西安事变 D.皇姑屯事件
20.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护国战争
②宋教仁遇刺
③袁世凯称帝
④二次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③① D.①③②④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90多年前爆发的学生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努力发展生产,最终探索出一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改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雄狮刀坝(地名)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节选自《长征组歌》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
(2)材料二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这一“正确革命道路”开始标志是什么?
(3)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走进……纪念馆,序厅的圆雕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84多年前那段石破天惊的历史。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右图是该纪念馆中的“第一枪”雕塑: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巨石中伸出,紧扣着汉阳造步枪的扳机。枪的上方是一片象征着中国革命新天地的蓝天白云。
材料二: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材料三: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分别是什么历史事件?
(2)请用史实说明“井冈红旗”大型雕塑蕴含的三层寓意。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这条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有何不同?
23.阅读下列材料: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
﹣﹣《北伐誓师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说说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北伐战争的知识点回答:
A.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哪里?
B.写出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C.被誉为“铁军”是哪支部队?
(3)分析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列举两条)
24.材料:“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19日上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展览主要采用图片、文物照片和投影、电视音像作品等多种表现形式向公众展出。展览通过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战斗、重要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深刻揭示和突出反映伟大的长征精神。
请回答: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因为第几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红军长征开始于哪一年?
(2)说说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说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时间和地点
(4)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