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 课件 (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郑成功收复台湾 课件 (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6 12:5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23 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课导入认识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是17世纪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幼名福松,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1]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郑成功之父为出身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安平港、[2]曾为海盗的南明水师将领郑芝龙,母为出身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的田川氏;他出生于母亲的故乡平户,六岁时为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郑成功简介 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包围清江宁府,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大员的驻军,开启明郑时期,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设有庙宇加以祭祀。
预习检测浩浩荡荡 举目四望 沉着镇定 惊恐万状
争先恐后 义正词严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
垂头丧气 张牙舞爪 喜气洋洋 成群结队
载歌载舞 街头巷尾 走投无路 天经地义
箪食壶浆
词语:憎恨:厌恶痛恨。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厦门:城市名,在中国福建。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地方)。也作“盘据“。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撰:写作。
千军万马:形容兵马极多、阵容强大。
张牙舞爪:张开利牙,挥舞爪子。用作形容野兽凶猛的样子,或形容坏人猖 狂的样子,或形容人手舞足蹈时动作十分粗鲁。
惊恐万分:因为惊慌恐惧而显现出各种神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措辞严肃。
负隅顽抗:负:依仗。隅:角落。指凭借险要地势或某种条件进行拼死抵抗。
走投无路:投:投奔。无路可走。形容处境十分困难,找不到出路。
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也比喻枯萎而没有了生气。
箪食壶浆:箪:盛饭的圆形竹器。浆:米汤。用箪盛饭,用壶盛汤。形容百姓热情欢迎他们的队伍。也表示馈赠食物。又作”壶浆箪食“。
载歌载舞:载:又,且。又唱歌又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荆榛: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于形容荒芜情景。
荷虏:对荷兰侵略者的蔑称。
反义词:富饶(贫瘠) 憎恨(喜爱) 义正言辞(理屈词穷)
恐慌(镇定) 密集(稀疏) 垂头丧气(精神抖擞)近义词:富饶(富足) 憎恨(憎恶) 恐慌(惊慌)
沉着(镇定) 企图(妄图) 盘踞(占据)
喜气洋洋(喜笑颜开)词语拓展:ABAC式成语:
载歌载舞 绘声绘色 戒骄戒躁 尽善尽美 古香古色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垂头丧气 失魂落魄 无精打采 愁眉苦脸感彩:褒义词:
严明 雄壮 沉着镇定 义正言辞 英逝 丰功伟绩
褒义词:
企图 妄图 张牙舞爪 猖狂 惊恐万状 龟缩
垂死挣扎 盘踞 负隅顽抗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读课文思考:1.课文围绕“收复台湾”写了哪些内容?2.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哪些地方写明了收复台湾的经过?原因(1--2)结果(9--10)经过(3--8)3.人们是怎样评价郑成功的?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取出荷虏一代英雄。”【载入史册】4.你能按照提示给文章分段,并写出主要内容吗? 起因:(第1—2自然段):写郑成功自幼立志,驱 除荷虏。经过:(第3—8自然段):写郑成功率兵东征,收复台湾。结果:(第9—10自然段):写宝岛回归,同胞欢庆。评价:(第11自然段):写郑成功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并思考: 想想郑成功渡海东征的时间和阵容,经历了哪些战斗,克服了哪些困难?面对敌军的顽抗及求和又是怎样说和做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逐段阅读,简要概括第三自然段:首先交代渡海东征的时间:1661年4月21日;还描述了那浩浩荡荡的阵容和气势。第四自然段:接着写敌军企图凭借战舰大炮阻击。第五自然段:郑成功沉着指挥我军取得了登陆台湾的初步战果。第六自然段:后来写敌军求和,郑成功义正辞严予以拒绝。第七自然段:郑成功采纳了台湾同胞“切断水源”的献计,使守赤嵌城敌军投降。第八自然段:最后写郑成功用长期围困的办法逼迫台湾城内敌军投降,终于在1662年初,收复了被荷兰侵略军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 简要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郑成功收复台湾
  起因:自幼立志,驱除荷虏。
  经过:率兵东征,收复台湾。
  结果:宝岛回归,同胞欢庆。
  评价: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中心思想: 本文记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历史功绩,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表达了人们对郑成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拓展延伸说一说
我们还知道哪些爱国
人士,给同学们谈谈
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