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本科学五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从“天圆地方”说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
2、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3、通过小组合作,能制造出简单的地球模型。
重点
认识地球形状及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
制作地球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出谜语“形状圆圆像太阳,自己不能发光亮,青山绿水花儿美,它是生命的故乡”。大家猜,它是哪个星球。引入课题。
认真思考
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古时候,不同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盖天说):天像一个锅,是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就是“天圆地方说”
张衡(浑天说):浑天如鸡卵,地表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或者近似为球体。
麦哲伦的实践探索,坚信地球是圆形的,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又回到西班牙,这次航行是人类第一次的环球航行。
现在科技发达了,人类也可以上天了,经过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这也是最有实力的证据。
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经过现代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二、表达与交流什么是地球仪
地球仪就是缩小的地球模型啊!
仔细观察地球仪,你能发现什么?
1、地球仪是圆球体,是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球仪上横着和竖着的线;
3、地球仪上有很多种颜色,海洋是蓝色的;
……
为什么要制作地球仪呢?
制作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轴、南北极和经纬网并不是地球本身所有,而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研究地球假想的。
三、观察与提问:
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观看:你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的家乡吗?小组内交换意见。通过经纬线定位就可以在我身上找到自己家乡。
四、搜集资料。
关于地球内部的有关资料请同学们到黑板前展示。大屏幕出示资料卡: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几百万年,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科学家通过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发等,间接地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一般认为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17千米,但各处厚度不一,陆地厚度平均约35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7千米。
下一层是地慢,平均厚度为2900千米左右。它是液态岩浆的发源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体。大多数地震是由地慢活动造成的。
地球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3470千米左右,温度约3000摄氏度,最高可达5000摄氏度。地核又分为外层地核和内层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可能是固态物质。
2.我们需要那些工具和材料?
3.小组成员如何分配。
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回忆预习内容,设计探究计划,学习掌握地球形状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
小组探讨地球仪,可以将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举手发言,也可以将自己知道的分享出来。
认真听讲、仔细思考。
分组制作模型,可以需求老师帮忙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设计探究计划,讲解地球相关的知识,使增长更多知识。
趣味课堂,增加学生与老师互动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老师帮忙拓展知识。
锻炼孩子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练习
1.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
通过长期的观尽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2.地核又分为外层地核和内层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格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则可能是固态物质。
3.地球从外到内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大多数地震都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让学生开动思维,结合实际生活思考问题。
作业布置
作业1.地球是目前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表面大约71%的面积被什么覆盖,剩下的被什么覆盖?
作业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什么,由于地球的自传就形成了什么现象?
学生注意观察,把科学延伸到生活中。
帮助理解、巩固课本内容,了解更多。
课堂小结
从这一节内容中,我们知道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今天我们虽然看到了美丽的地球,但地球神秘面纱并没有被人类真正揭开,地球还有许多未解之迷有待我们去探索。
《从“天圆地方”说》练习
一、填空
1.地球由外到内包括( )、( )和()三层,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的活动造成的。
2.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的表面大约71%被( )覆盖,约29%是( )。
3.()和()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线。
二、判断
1.()地球、月球都是不会发光的行星。
2.()地核又分为外层地核和内层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格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则可能是固态物质。
3.()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麦哲伦通过长期的观尽得出了结论:“大地是球形的。”
4.()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
三、简答题
1. 制作地球模型时,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
2. 在古代什么是“天圆地方”说。
3.地球上都存在那些生物。
《我们在成长》答案
一、填空
1.地壳 地幔 地核。
2.海水 陆地
3.经线 纬线
二、判断
1.×
2.√
3.×
4.√
三、简答题
1. 硬纸、剪刀和笔橡皮泥等(答案不唯一合理就行)
2.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课件20张PPT。从“天圆地方”说起大象版 五年级上第十三课新知导入形状圆圆像太阳,自己不能发光亮,青山绿水花儿美,它是生命的故乡。大家猜,它是哪个星球。
没错就是我“地球”。新知讲解古时候,不同地区的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盖天说):天像一个锅,是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这就是“天圆地方说”张衡(浑天说):浑天如鸡卵,地表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地球的认识历程新知讲解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现象,推测地球是球体或者近似为球体。麦哲伦的实践探索,坚信地球是圆形的,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又回到西班牙,这次航行是人类第一次的环球航行。新知讲解现在科技发达了,人类也可以上天了,经过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这也是最有实力的证据。新知讲解地球是个扁球体 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经过现代科学家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新知讲解地球仪就是缩小的地球模型!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仔细观察地球仪,你能发现什么?思考:这些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制作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新知讲解地球仪的构成纬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新知讲解观察地球仪,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家乡吗?通过经纬线定位就可以在我身上找到自己家乡。观察与提问北京(北纬39.90°;东经116.40° )新知讲解趣味抢答:请自主阅读教材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地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人类生活在地球的哪个部分?
3.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什么?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新知讲解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量,地壳由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构成。
地幔:是液态岩浆的发原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体。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地球的结构{地球地壳地幔地核{{陆地部分海洋部分外核(液态)内核(固态)1.地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地核:地球中心部分。分为外层地核和内层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格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则可能是固态物质。液态岩浆发源地新知讲解地球组成框架图制作地球构造模型小组活动:活动目的: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活动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刀。新知讲解1.把模型介绍给别人,并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2.别人是否看得懂这个模型?还可以怎样改进这个模型?知识拓展地球是目前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大量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植物动物微生物知识拓展马里亚纳海沟在海平面下11034米海洋平均深度3730米陆地平均高度670米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北半球南半球现在,地球表面大约71%的面积被海水覆盖,其余的是陆地。地球上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地球上海陆的分布课堂练习1.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著名学者________________通过长期的观尽得出了结论:_________________。亚里士多德“大地是球形的”2.地核又分为_____地核和_____地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格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______物质,内核则可能是_______物质。外层内层液态固态3.地球从外到内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层,大多数地震都是由地幔活动造成的。地壳地幔地核课堂总结123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表达与交流观察与提问作业布置1.地球是目前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表面大约71%的面积被什么覆盖,剩下的被什么覆盖?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什么,由于地球的自传就形成了什么现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