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妙何在?“忠有《出师表》,孝有《陈情表》”一语道破。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课前准备:
资料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知识窗:
1.关于刘备托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 (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关于刘禅: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3.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4.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5.写作背景。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历史知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我会读
殂(cú) 弘(hóng) 菲(fěi)薄 攸(yōu) 谏(jiàn) 诹(zōu)
猥(wěi) 枉(wǎng) 庶(shù) 弩钝(nú dùn) 攘(rǎng)除
4.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5.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6.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
(2)古今异义: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3)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4)成语及名句: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听配乐朗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积累文言知识的目的。
再读课文,探究文本
1.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这些建议可概括为两大方面:国内政事,北伐之举。
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
2.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的核心是亲贤远佞。
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下,谈执法“平明”,先总提后分述,扣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帏、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府中之事,向向宠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3.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表文开篇点明天下形势,“今天下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治国主张。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因此可以说,从蜀国形势谈起,这样的切入角度无疑是最佳的。
4.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
5.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多余的,对此你怎么看?
诸葛亮的这段自叙经历的文字,是为了进一步打动刘禅,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谏言,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这一段文字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别开生面,造成文势的波澜起伏,实不能删去。
7.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设计意图】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充分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是传统名篇,文质兼美,从本文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做到待人诚恳,做事应该忠心耿耿,说服别人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你知道的有关诸葛亮的哪些歇后语?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了升华了课文主旨,结合现实中能体现爱国意义的例子加以感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归纳文言知识。??
六、板书设计
出师表
亲贤臣 远小人
开张圣听 严明赏罚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基于“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的理念,课堂进行多维对话和交流。在合作交流的平台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不断碰撞、激发,新的思想不断生成,这是人的生命本质的体现,一旦学生感到了很想说话,精神被点亮的时候,许多意想不到的创意就产生了。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课件48张PPT。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 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 (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 之;如 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知识窗刘备托孤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 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刘禅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历史上的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 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传说中的诸葛亮: 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背景透视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文体知识1.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4.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殂(cú) 弘(hóng) 菲(fěi)薄 攸(yōu)
谏(jiàn) 诹(zōu) 猥(wěi) 枉(wǎng)
庶(shù) 弩钝(nú dùn) 攘(rǎng)除 记一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原文:译文:民力困乏疲弊:果真,实在。也:表判断,相当于“是”诚: 先帝开创(统一全国)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而:表转折,却 益州:借代用法,指蜀汉。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然而朝中官员们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内:首都。然:表转折,然而。懈:懈怠。……者,……也:表判断,相当于“是”。
忘身:奋不顾身。之:代词,代“殊遇”。补充注释:盖,表推测原因原文:译文: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诚:实在。遗德:遗留的美德。以:连词,来,表目的。
妄自菲薄:过于小看自己。以:连词,以致,表结果。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补充注释:原文:译文: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异同:偏义复词。此处指异。“同”字无义。一体:一个整体。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若:如果。为:做。忠:尽忠国家的事。善:好事。者:……的人。以:连词,来,表目的。昭:显示,表明。平明之理:公正清明的治理。异法:法异,法令不同。也:语气词,停顿。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此:这些。良实:形容词作名词用,善良诚实的人。是以:以是,因此,不能解释为“所以”。简:同“拣”。以:连词,表目的,“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补充注释:
愚:古时自称,我。无:无论。以:拿,介词。阙:同“缺”,缺点。 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的成效。原文:译文: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晓畅:通晓,熟悉。于:在。昔日:过去。
曰:为,是。是以:因此,不能解释为“所以”。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所:该去的地方。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兴隆:兴旺发达。倾颓:倾覆衰败。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与:和。于:对。也:语气词,停顿。痛恨:痛心遗憾。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为桓、灵二帝的昏庸而叹息,而感到痛心遗憾的。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良:优秀。则:那么。可:可以。计日而待:数着日子而等待。指为时不远。而:连词,表修饰。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借代用法,指平民。躬耕:亲自耕种。于:在。苟全:苟且保全。于乱世:在乱世里。闻达:做官扬名。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做官扬名。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补充注释:以:因为。于:到。咨:询问。以:拿。介词。
由是:由于这样。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以:拿,介词。驱驰:奔走效劳。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对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原文:译文: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值:遇到。有:通“又”,表余数。际、间:时候。
于,在。尔来:从那以来。矣:了。 后来遇到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故:所以。寄:托付。以:把。也:语气词,表停顿。夙:早晨。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效:成效。以:连词,以致,表结果。伤:损。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以致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补充注释:原文:译文: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勉励并率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去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定:平定。兵甲:指武器装备。奸凶:奸邪凶恶的人,形容词作名词。还:返回原来的地方。于:到,介词。补充注释:庶:希望原文:译文: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所以:用来……的事。而:连词,并列。职分:职责。也:表判断,“是”。损:减少。益:增加。尽:全部。则:是。也:语气词。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补充注释:原文:译文: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以:把。效:任务。效:功效。则:就。以:来。若:如果。兴德之言:发扬皇上恩德的忠言。则:就。以:来,连词,表目的。彰:显示,表明。咎:过失。之:取消句子。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来指明他们的过失。原文:译文: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我接受你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自谋:想想自己的问题。以:“而”,并列。咨、诹:询问。善道:治国的好办法。察纳:识别采纳。雅言:正言。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遗命。不胜:承担不了。补充注释:●通假字 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知识归纳●古今异义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一词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知识归纳知识归纳●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同学们,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国内政事,北伐之举 从写作背景上看,“修明政治”是早就提出的治国策略,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北伐无后顾之忧。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北伐。本文陈述的重点是对国内政事的安排。
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三方面:亲贤远佞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开忠谏之路的前提下,谈执法“平明”,先总提后分述,扣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帏、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府中之事,向向宠请教。最后提出亲贤远佞。三项建议,既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亲贤远佞的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开篇点明天下形势,“今天下三分”,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弊”,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三项治国主张。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执法严明、亲贤远佞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因此可以说,从蜀国形势谈起,这样的切入角度无疑是最佳的。? 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经纬成文,思路开阔。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课文第6段叙写自己的生平(21年的经历),好象是多余的,对此你怎么看?(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亲贤臣,
远小人(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你知道的有关诸葛亮的哪些歇后语? 1.背诵课文?
2.归纳文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