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学习目标】
1.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积累写愁词句。
2.学会品析鉴赏诗词。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知识链接】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又称“曲子词”“长短句”。
篇幅分类:小令(58字内),中调(58—90字),长调(91字以上),大多分段:叫“片”或“阕”。
【作家作品】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史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擅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被称为“千古词帝”。?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机见欢》是他降宋后囚居汴京时所作。
【写作背景】亡国前安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他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旦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自主学习】
?1.学生集体自由朗读——学生听配乐诗朗诵——学生单独吟诵诗词。?
2. 说说这首词的大意。
【合作探究】
1. 词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议论。请同学们看看上阕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3. 这首词对“离愁”的描写为后世词家极口称道。结合词的内容,说说词人是怎样把抽象的离愁写得具体、可感的?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句话蕴含哪些滋味?其心情如何?
【课堂达标】
1、古诗中写“愁情”的诗句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两例吗?
2、自选角度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3、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定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
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忧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
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4、下列对《相见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婉之神,李后主仇恨满怀、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B上片于环境烘托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苦,景中有情,情与景妙合无垠.C下片用了排比的修辞,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D结句不同凡响,写出愁之深味,根植于作者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新。
浣溪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在诵读吟咏中领会词意,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4.背写诗歌。
【自主学习】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作家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词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与幼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写作背景】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诗意:
【合作探究】
本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依据是什么?
词的上阕写什么?下阕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欣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 本词中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的句子是 , 。 【课内达标】
1.下列关于本词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透露出作者落寞、孤独情感。
B.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 “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C.“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别,“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春,将景物与人事紧密联系,景中寓情,赋中有比,直接抒写了伤别之情。
D.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
2. 下列关于本词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书写对人生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情景理 ”结合,浑然一体。
B.“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之意是: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C.本首词情感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只身一人孤单冷寂;第二层暗含美好希望重现;第三层回到现实孤寂之深,伤感之中。
D.这首词在艺术风格上词人善于用语,用典故,用细致的描写写景抒情,语言婉丽,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