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化学 化学反应热与能量全章教案配习题 新人教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上化学 化学反应热与能量全章教案配习题 新人教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11-04 16:43:00

文档简介

洪泽中学高二化学备课组 主备人:仇高顺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学案
教学目标:复习回顾反应热及其相关知识。
专题一:反应热
注意点:反应热有中和热、燃烧热等的定义适用条件,
例1、请学生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
(1):燃烧热
定义:
学生分析对燃烧热的理解:
例题2、已知: H2O(g)==H2O(l) △H2=-44kJ/mol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那么,H2的燃烧热△H究竟是多少?如何计算?
例题3:某次发射火箭,用N2H4(肼)在NO2中燃烧,生成N2、液态H2O。已知:
N2(g)+2O2(g)==2NO2(g) △H1=+67.2kJ/mol
N2H4(g)+O2(g)==N2(g)+2H2O(l) △H2=-534kJ/mol
假如都在相同状态下,请写出发射火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中和热
定义:
学生分析对中和热的理解:
例题4:写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1)在101kPa时,1mol 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
(2)0.5molCH4(g)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 (l)时,放出445kJ热量
(3)0.50 mol/L50mL盐酸与0.50 mol/L50mL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4325kJ的热量
专题二:热化学方程式
讨论: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
例题5:1、1mol C与1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 CO 和1mol H2,需要吸收 131.5 kJ的热量。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例题6、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 kJ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2CH4( g )+4O2( g )=2CO2( g )+4H2O ( l ) ΔH = +890 kJ/mol
B、CH4+2O2=CO2+H2O ΔH = -890 kJ/mol
C、 CH4 ( g )+2 O2 ( g ) = CO2 ( g ) + 2 H2O ( l ) ΔH = -890 kJ/mol
D、 1/2CH4 ( g )+O2 ( g ) = 1/2CO2 ( g ) + H2O ( l ) ΔH = -890 kJ/mol
例题7、已知 (1)H2( g )+1/2O2 ( g ) = H2O ( g ) ΔH1 = a kJ/mol
(2)2H2( g )+O2 ( g ) =2H2O ( g ) ΔH2 = b kJ/mol
(3) H2 ( g )+1/2 O2 ( g ) = H2O ( l ) ΔH3 = c kJ/mol
(4) 2H2 ( g )+O2 ( g ) =2H2O ( l ) ΔH4 = d kJ/mol
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d>0 C、2a=b< 0 D、2c=d>0
三、对盖斯定律的理解与分析
请观察思考:ΔH、ΔH1、ΔH2之间有何关系?
例9: 按照盖斯定律,结合下述反应方程式,回答问题,已知:
(1)NH3(g)+HCl(g)===NH4Cl(s) △H1=-176kJ/mol
(2)NH3(g)+H2O(l)===NH3.H2O(aq) △H2=-35.1kJ/mol
(3)HCl(g) +H2O(l)===HCl(aq) △H3=-72.3kJ/mol
(4)NH3(aq)+ HCl(aq)===NH4Cl(aq) △H4=-52.3kJ/mol
(5)NH4Cl(s)+2H2O(l)=== NH4Cl(aq) △H5=?
则第(5)个方程式中的反应热△H是________。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单元测验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6分。)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燃烧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B. 放热反应不需要从外界吸收任何能量就能发生
C. 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D.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外观象冰。1体积“可燃冰”可贮载100~200体积的天然气。下面关于“可燃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可燃冰”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
B. “可燃冰”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
C. “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
D.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3.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
A. 提高燃烧的效率
B. 降低汽油成本
C. 避免铅污染大气
D. 铅资源短缺
4. 下列各项与反应热的大小无关的是
A.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B. 反应物量的多少
C. 反应物的性质
D. 反应热的单位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可以表示分子的个数
B. 热化学方程式中只需标明生成物的状态
C. 反应热指的是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D. 伴随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6. 下列过程中△H小于零的是
A.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B. 氯化铵加热制备氨气
C. 实验室制乙烯
D. 实验室制备氢气
7. 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数值最小的是
A. 2A ( l ) + B ( l ) = 2C (g ) △H1
B. 2A ( g ) + B ( g ) = 2C (g ) △H2
C. 2A ( g ) + B ( g ) = 2C ( l ) △H3
D. 2A ( l ) + B ( l ) = 2C ( l ) △H4
8.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代表燃烧热的是
A. CH4 ( g ) + 3/2O2 ( g ) = 2H2O ( l ) + CO ( g ) △H1
B. S ( s ) + 3/2O2 ( g ) = SO3 ( s ) △H2
C. C6H12O6 ( s ) + 6O2 ( g ) = 6CO2 (g) + 6H2O ( l ) △H3
D. 2CO ( g ) + O2 ( g ) = 2CO2 ( g ) △H4
9. 已知在1×105 Pa,298 K条件下,2 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H2O ( g ) = H2 ( g ) + 1/2O2 ( g ) △H = +242 kJ/mol
B. 2H2 ( g ) + O2 ( g ) = 2H2O ( l ) △H = -484 kJ/mol
C. H2 ( g ) + 1/2O2 ( g ) = H2O ( g ) △H = +242 kJ/mol
D. 2H2 ( g ) + O2 ( g ) = 2H2O ( g ) △H = +484 kJ/mol
10. 已知299 K时,合成氨反应 N2 (g ) + 3H2 ( g )2NH3 ( g ) △H = -92.0 kJ/mol,将此温度下的1 mol N2 和3 mol H2 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忽略能量损失)
A. 一定大于92.0 kJ B. 一定等于92.0 kJ C. 一定小于92.0 kJ D. 不能确定
11. 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A. HCl ( aq ) + NaOH ( aq ) = NaCl ( aq ) + H2O ( l ) △H < 0
B. 2CH3OH ( l ) +3O2 ( g ) = 2CO2 ( g ) + 4H2O ( l ) △H < 0
C. 4Fe (OH)2 ( s ) + 2H2O ( l ) + O2 ( g ) = 4Fe (OH)3( s ) △H < 0
D. 2H2 ( g ) + O2 ( g ) = 2H2O ( l ) △H < 0
12. 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 -2804 kJ/mol,当它氧化生成1 g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A. 26.0 kJ B. 51.9 kJ C. 155.8 kJ D. 467.3 kJ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只选择一个且正确得2分,多选或错选得0分,共28分。)
13. 制造太阳能电池需要高纯度的硅,工业上制高纯硅常用以下反应实现

② △H = +381 kJ/mol
对上述两个反应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两个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B. 反应②是放热反应
C. 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D. 两个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下列信息回答14~16题
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氢气是一种高效而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
2H2O ( g ) = 2H2 ( g ) + O2 ( g ) △H = +517.6 kJ/mol
1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能是二级能源
B. 水力是二级能源
C. 天然气是一级能源
D. 焦炉气是一级能源
15.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CH4 ( g ) + 2O2 ( g ) = 2H2O ( l ) + CO2 ( g ) △H = -890.3 kJ/mol
1 g 氢气和1 g 甲烷分别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之比是
A. 1 : 3.4 B. 1 : 1.7 C. 2.3 : 1 D. 4.6 : 1
A. 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正确的是
B. 构成水的氢气和氧气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能成为二级能源
C. 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D. 寻找特殊化学物质,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释放能量
E. 寻找特殊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16. 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2H2 ( g ) + O2 ( g ) = 2H2O ( l ) △H = -571.6 kJ/mol
CH4 ( g ) + 2O2 ( g ) = 2H2O ( l ) + CO2 ( g ) △H = -890.3 kJ/mol
实验测得氢气和甲烷的混合气体共4 mol,完全燃烧时放热为2605.1 kJ,则混合气体中氢气和甲烷的体积比为
A. 3 : 5 B. 2 : 3 C. 3 : 2 D. 5 : 3
17. 根据热化学方程S ( s ) + O2 ( g ) = SO2 ( g ) △H = -297.23 kJ/mol (反应在298K,101kPa下发生)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标况下,燃烧1mol S放出的热量为297.23 kJ
B. S ( g ) + O2 ( g ) = SO2 ( g ) 放出的热量大于297.23 kJ
C. S ( g ) + O2 ( g ) = SO2 ( g ) 放出的热量小于297.23 kJ
D. 形成1 mol SO2 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裂 1 molS ( s )和 1mol O2 ( g )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18. 在烃分子中去掉2个氢原子变成碳碳双键是吸热反应,而1,3-环己二烯失去了2个氢原子,变成苯是放热反应,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问题正确的是
A. 1,3-环己二烯比苯稳定
B. 苯比1,3-环己二烯稳定
C. 1,3-环己二烯加氢是吸热反应
D. 苯加氢生成环己烷是吸热反应
二、填空题(共5 题,共计24 分)
19. (4分)已知H2 ( g ) + 1/2O2 ( g ) = 2H2O ( g ) ,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a. ;b. 。(2)该反应是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H (填“< 0”或“> 0”)。(3分)红磷(P)和白磷(P4)均为磷的同素异形体。已知:
P4 ( s ) + 5O2 ( g ) = P4O10 ( s ) △H = -2983.2 kJ/mol
P ( s ) + 5/4O2 ( g ) = 1/4P4O10 ( s ) △H = -738.5 kJ/mol
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由此可知,红磷比白磷 。(填“稳定”或“不稳定”)
20. (4分)发射卫星时可用肼(N2H4)为燃料和二氧化氮做氧化剂,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
已知: N2 (g) + 2O2 (g) = 2NO2 (g) △H = + 67.7kJ/mol
N2H4 (g) +O2 (g) = N2(g) +2H2O (g) △H = -543kJ/mol
1/2H2 (g) + 1/2F2 (g) = HF (g) △H = -269kJ/mol
H2 (g) + 1/2O2 (g) = H2O (g) △H = -242kJ/mol
(1) 肼和二氧化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有人认为若用氟代替二氧化氮作氧化剂,则反应释放能量更大,肼和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1. (3分)已知:2H2 ( g ) + O2 ( g ) = 2H2O ( l ) △H = -Q1 kJ/mol
2H2 ( g ) + O2 ( g ) = 2H2O ( g ) △H = -Q2 kJ/mol
CH4 ( g ) + 2O2 ( g ) = 2H2O ( l ) + CO2 ( g ) △H = -Q3 kJ/mol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 :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23.(10分)某同学发现在灼热的煤炭上洒少量水,煤炉中会产生淡蓝色火焰,煤炭燃烧更旺,因此该同学得出结论“煤炭燃烧时加少量水,可使煤炭燃烧放出更多的热量。”(已知煤炭的燃烧热为-393.15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242 kJ/mol,一氧化碳的燃烧热为
-283 kJ/mol)
(1)写出该同学看到燃烧现象所涉及到的所有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有多少写多少)
; ;
; ; ; ;
(2)认为该同学的结论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计算题(共2 题,共计12 分)
24(6分)(1)据了解,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提供的水力发电功率相当于3000万kW的火力发电站。因此,三峡建设将有助于控制( )
A. 温室效应 B. 白色污染 C. 城市污水的任意排放 D. 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2)已知1 g碳粉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2.8 kJ(与1g 原煤相当),试写出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 。
(3)若以火力发电,要达到3000万kW的功率,每天至少要消耗原煤多少吨(1千瓦时=3.6×106 J,燃煤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转化率为50 %)。
25.(6分)在一定条件下,CH4 和CO的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H4 ( g ) + 2O2 ( g ) = 2H2O ( l ) + CO2 ( g ) △H = -890 kJ/mol
2CO ( g ) + O2 ( g ) = 2CO2 ( g ) △H = -566 kJ/mol
一定量的CH4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262.9 kJ,生成的CO2用过量的饱和石灰水完全吸收,可得到50 g白色沉淀。求混合气体中CH4 和CO的体积比。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单元测验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4分。)
1.D 2.C 3.C 4.D 5.D 6.D 7.A 8.C 9.A 10.C 11.A 12.A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只选择一个且正确得2分,多选或错选得0分,共28分。)
13.BC 14.AC 15.C 16.AC 17.B 18.AC 19.B
二、填空题(共5 题,共计28 分)
20.(1)活化能,反应热;(2)放热,<0;
P4 ( s ) = 4P ( s ) △H=-29.2 kJ/mol,稳定;
21.2N2H4 (g) +2NO2 (g) = 2N2(g) +4H2O (g) △H = -1153.7 kJ/mol
N2H4 (g) + F2 (g) = N2(g) +4HF (g) △H = -1135 kJ/mol
22.(0.4Q3+0.05Q1)kJ
23.(1)C (s) + O2 (g) = CO2(g) △H = -393.15 kJ/mol
H2 (g) + 1/2 O2 (g) = H2O (l) △H = -242 kJ/mol
CO (g) + 1/2 O2 (g) = CO2(g) △H = -283 kJ/mol
C (g) + H2O (l) = CO(g) + H2 (g) △H = +131.85 kJ/mol
(2)不正确。因为根据盖斯定律,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与途径无关,只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有关。
24.(1)AD (2)C (s) + O2 (g) = CO2(g) △H = -393.6 kJ/mol
(3)解:设每天要消耗原煤为x
3×107 kW×24 h×3.6×103 kJ/(kW·h) = x÷12×393.6×50%
x = 15.8×1010 g = 1.58×105吨
25.解:设燃烧后共生成二氧化碳x,混合气体中甲烷的物质的量为a,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b
CaCO3 ~ CO2
100 1
50g x x = 0.5 mol
890 kJ/mol a + 566/2 kJ/mol b = 262.9 kJ
a + b = 0.5 解出a = 0.2 mol b = 0.3 mol
a/b = 2/3
△H = -381 kJ/mol
反应过程
能量
a
b
H2 ( g ) + 1/2O2 ( g )
2H ( g ) + O ( g )
H2O ( g )
- 8 -洪泽中学高二化学备课组
【课 题】 中和反应 反应热的测定
【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实验原理
2、掌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
【重点难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操作要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实验原理
复习:写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1)在101kPa时,1mol 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
(2)0.5molCH4(g)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 (l)时,放出445kJ热量
(3)0.50 mol/L50mL盐酸与0.50 mol/L50mL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4325kJ的热量
C(s)+O2(g)=CO2(g) △H=-393.5kJ/mol
CH4(g)+2O2(g)=CO2(g)+2H2O(l) △H=-890kJ/mol
HCl(aq)+NaOH(aq)=NaCl(aq)+H2O(l) △H=-57.3kJ/mol
回顾:必修2第二章30页关于“中和热”的内容: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实验2-3:在50mL烧杯中加入20mL 2mol/L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20mL 2mol/L NaO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
盐酸温度/℃ NaOH溶液温度/℃ 中和反应后温度/℃
t(HCl) t(NaOH) t2
数据处理:△H=Q/n=cm△t/n
其中:c=4.18J/(g·℃),m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和,△t=t2-t1,t1是盐酸温度与NaOH溶液温度的平均值,n为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二、实验操作
讨论:上述实验装置和操作存在哪些问题?——热量的散失
比较:课本第5页图1-3与实验2-3相比,作了哪些改进?改进的目的是什么?
1——双层烧杯、2——碎泡沫塑料、3——盖板、都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
阅读:课本第5页实验用品,想一想,每件用品的用途, NaOH溶液为什么不用0.50mol/L而用0.55mol/L?
为了保证0.50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碱稍过量。
阅读:课本第5页实验步骤,强调下列问题:
1、为了保证0.50mol· L-1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mol·L-1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因为过量的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
2、实验中若用弱酸代替强酸,或用弱碱代替强碱,因中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
3、要使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先后测量酸、碱及混合液的温度时,测定一种溶液后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入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再记下读数。
4、实验中所用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配好后要充分冷却至室温,才能使用。
5、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6、实验时亦可选用浓度体积都不相同的酸碱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但在计算时,应取二者中量小的一种,因为过量的酸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
操作:学生按课本步骤做实验,记录相应数据。
三、数据处理
1、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t2-t1)=
思考:如果某一次实验的数据与另外两次实验的数据差异明显,怎么办?
2、计算反应热:△H=Q/n=cm△t/n。
其中:c=4.18J/(g·℃),m=m1+m2=100g,△t=(t2-t1) = ,
n=0.50mol· L-1×0.50mL=0.025mol。
△H=
四、巩固练习
(2004苏州一模-19)试回答下列中和热测定的有关问题。
(1)实验桌上备有烧杯(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环形玻璃搅拌棒、0.50mol·L-1盐酸、0.55mol·L-1 NaOH溶液,尚缺少的实验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所用盐酸及NaOH溶液的体积均为50mL,各溶液密度为1g/cm3,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实验起始温度为t1℃,终止温度为t2℃。试推断中和热的计算式:△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温度计、量筒(两个);
(2)不能;铜丝易导热,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较大;
(3)△H=-kJ/mol或△H=-16.72(t2-t1)kJ/mol。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附后
《中和反应 反应热的测定》作业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1、含11.2gKOH的稀溶液与1L 0.1mol·L-1的H2SO4溶液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KOH(aq)+1/2 H2SO4(aq)=1/2 K2SO4(aq)+H2O(l) △H=-11.46kJ/mol
B.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 △H=-114.6kJ
C.2KOH+H2SO4=K2SO4+2H2O △H=-114.6kJ
D.KOH(aq)+1/2 H2SO4(aq)=1/2 K2SO4(aq)+H2O(l) △H=-57.3kJ/mol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3、(2005-淮安一模) 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实验中改用6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__;用50mL0.50mol·L-1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____________。(均填 “偏大”、“偏小”、“无影响”)。
4、把温度为13℃,浓度为1.0 mol·L-1的酸溶液和1.1mol·L-1的碱溶液各50mL混合[溶液密度均为1g/mL,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4J/(g·℃)],轻轻搅动。测得酸碱混合液的温度变化数据如下:
反应物 起始温度t1/℃ 终了温度t2/℃ 中和热
HCl+NaOH 13 19.8 △H1
HCl+NH3·H2O 13 19.3 △H2
(1)试计算上述两组实验测出的中和热:△H1=_____________;△H2=____________。
(2)实验中碱液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组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和反应 反应热的测定》作业答案
1、D(10分)
2、C(10分)
3、解析:(1)环形玻璃棒;(5分)
(2)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5分)
(3)偏小(因为有热量损失);(5分)
(4)不相等,相等,因为中和热量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所放出的能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各5分)
(5)偏小,偏小。(各5分)(本题共40分)
4、(1)根据给出的酸和碱的物质的量,酸为0.050mol,碱为0.055mol,碱是过量的,应以酸计算,算出生成0.050mol水放出的热量,进而算出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即可得出两组实验测出的中和热数值。(各10分)
(2)碱液过量是为了提高实验准确度,因NaOH溶液易吸收CO2,而使NaOH浓度下降,NH3·H2O易挥发也使NH3·H2O浓度下降。(10分)
(3)NaOH是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电解,跟HCl中和时放热较多,NH3·H2O是弱碱,只是少部分电离,发生电离时要吸热,中和时放热较少。(10分)(本题共40分)
PAGE
- 1 -
洪泽中学洪泽中学高二化学备课组
第1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1、理解反应热的含义,能判断某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
2、能从微观角度,运用化学键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反应热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化学反应有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能量的多少又直接与质量联系,是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为基础。
一、焓变 反应热
焓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吸热还是放热由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值差即焓变(△H)决定。
例题1:思考并补齐下图
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成相应的热量)来表示,叫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用△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
2、列表讨论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表现行式 △H﹤0或△H为“—” △H﹥0或△H为“+”
能量变化 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 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
键能变化 生成物总键能大于反应物总键能 生成物总键能小于反应物总键能
联系 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3、常见的放热反应有:燃料燃烧 酸碱中和 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还原、分解等。
4、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以热能、光能、电能等形式表现出来。
例题2:推导下列变化的反应热△H为多少?
5、反应热的表示:热化学方程式
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点:状态 物质的量 反应热及符号
学生阅读课本P4的资料卡片
例题3:
H2(g)+1/2O2(g)=H2O(g) △H=-241.8KJ/mol
2H2(g)+ O2(g)=2H2O(g) △H= KJ/mol
作业:讲义练习
反应热 焓变习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1、 选择题(8×10=50)
1、下列过程中,需要吸收能量的是( C )
A、H+H=H2 B、H+Cl=HCl C、I2→I+I D、S+O2=SO2
2、吸热反应一定是( CD )
A、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B、释放能量
C、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 D、储存能量
3、已知反应:X + Y = M + 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X能量一定高于M B、Y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 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4、已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 mol氯气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 ,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D)
A、Q1 + Q2 > Q3 B、Q1 + Q2 > 2Q3 C、Q1 + Q2 < Q3 D、Q1+ Q2 < 2Q3
5、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将等质量的硫分别在足量的纯氧气中,空气中燃烧,设前者放出的热量为Q1,后者放出的热量为Q2则Q1和Q2相对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C )
A、Q1= Q2 B、Q1 > Q2 C、Q1< Q2 D、无法判断
6、在烃分子中去掉2个H原子形成一个双键是吸热反应,大约需117kj/mol 热量。但1,3-环己二烯失去2 个H原子变成苯是放热反应,反应热数值是23.4 kj/mol, 以上事实表明 ( D )
A、1,3-环己二烯加氢是吸热反应 B、1,3-环己二烯比苯稳定
C、苯加氢生成己烷是吸热反应 D、苯比1,3-环己二烯稳定
7、对于一个放热反应,已知产物的总能量为70KJ,那么反应物的总能量可能是(D )
A、20KJ B、30KJ C、70KJ D、80KJ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9、已知:C(s,金刚石)=C(s,石墨)△H=-1.9KJ/mol
C(s,金刚石)+O2(g)=CO2(g) △H1
C(s,石墨)+O2(g)=CO2(g) △H2
根据已述反应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C)
A、△H1=△H2 B、△H1>△H2 C、△H1<△H2 D、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10、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C )
A、铝片和稀硫酸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二、填空题(2×10=20)
11、氢气和氯气的混合体遇火即发生爆炸生成水;水在1000℃以上持续加热分解为氢气和氯气;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氯气。
(1 )H2 和O2 化合生成H2 O 的反应是放热(填“放热”或“吸热”)反应,H2 和O2 的总能量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水的总能量,此反应中化学能部分转化为热能。
(2)水在高温下分解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中的热能转化为内能,电解水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12、“碘受热升华,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未破坏I-I共价键,因此未发生吸热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
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吸热反应。碘升华属于物理变化未发生化学变化,因此上述说法正确。
______反应
______物
△H>0
______物
△H<0
______反应
能量
能量
______物
______物
- 1 -洪泽中学高二化学备课组
【课 题】序言(《选修4》)
【教学目标】认识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性并从质、能两方面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重点难点】活化能、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概念模型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言。
01.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02.使用《选修4》的注意事项(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二、试做习题:
01.化学反应规律是化学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02.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
03.活化分子和一般分子之间的能量差叫活化能,活化能的大小不影响反应热。
04.测量活化能的主要方法是测量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常用的提供活化能的方法有加热、光照等。
05.自由原子间或自由离子间的反应几乎不要活化能。
三、课堂强化:
01.影响速率的因素:
⑴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由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所决定)。
⑵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固体颗粒大小、光等。
02.活化能、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概念模型的实际应用:
⑴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改变无关物质浓度对速率无影响)。
原因: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多。⑵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原因:压强增大,浓度就增大,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原因:温度升高,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⑷加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影响力:催化剂>温度>浓度)。
原因: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大大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显著增多。
四、课后作业(100分):
姓名 成绩
01.(40分)把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0g投入盛有500mL、0.5mol/L的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可用图所示的坐标曲线来表示。
⑴曲线0→a段不产生H2的原因铝片表面有氧化膜,硫酸先和氧化铝反应,不产生H2,有关化学方程式为Al2O3+3H2SO4=Al2(SO4)3+3H2O。
⑵曲线a→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该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⑶曲线c段以后,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使反应速率逐渐下降。
02.(40分)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mL盐酸于试管中。据此回答:
⑴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中有气泡产生,饱和石灰水中有白色浑浊。
⑵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镁片溶于稀盐酸放出氢气并放热,而温度升高,Ca(OH)2的溶解度变小。
⑶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g+2H+= Mg2++H2↑。
⑷由实验推知,氯化镁溶液和氢气的总能量小于(填:大于、小于、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03.(20分)
⑴实验室制氢气时,若向稀硫酸中加几滴硫酸铜溶液,则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该反应中硫酸铜不是催化剂(填:是、不是)。
⑵单独加热氯酸钾,产生氧气的速率小,而将少量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混合共热制氧气,产生氧气的速率明显加快,该实验中高锰酸钾不是催化剂(填:是、不是)。
PAGE
—1—洪泽中学高二二备课组
【课 题】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目标】1、了解反应的途径、反应体系。
2、从能量守恒定律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重点难点】从能量守恒定律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教学过程】
一、盖斯定律:
1、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理解
(1)途径角度:以登山为例。以图1—9所示,某人要从山下A点到达山顶B点,无论他用何种途径到达B点,他所处的位置的海拔相对于起点A来说,都高了300米,即山的高度与起点A和终点B的海拔有关,而与A点到达B点的途径无关。A点相当于反应体系的始态,B点相当于反应体系的终态,山的高度相当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2)能量守恒角度
我们先从S变化到L,这时体系放出热量(△H1<0),然后从L变回到S,这时体系吸收热量(△H1>0)。
经过一个循环,体系仍处于S态,所有的反应物和反应前完全一样,如果△H1和△H1之和不等于零,那么在物质丝毫末损的情况下体系能量就发生了改变,这是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即物质没有变,就不能引发能量的变化。
3、盖斯定律的意义:利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计算某些不能直接测得的反应的反应热
例如:反应 C(S)+1/2 O2(g) ===CO(g)的△H无法直接测得,可以结合下述两个两个反应的△H,利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C(S)+ O2(g) ===CO2(g) △H1=—393.5KJ·mol-1
CO(g)+1/2 O2(g) ===CO2(g) △H2=—283.0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就可以计算出欲求反应的△H。
△ H1=△H2+△H3
△ H3=△H1-△H2
=—393.5KJ·mol-1-(—283.0KJ·mol-1)
=-110.5 KJ·mol-1
则:C(S)+1/2 O2(g) ===CO(g) △H3=-110.5 KJ·mol-1
说明:得用盖斯定律结合已知反应热在求解一些相关反应的反应热时,其关键是设计出合理的反应过程,利用热化学方程式可进行“+”、“-”等数学运算,适当加减已知方程式及反应热。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 按照盖斯定律,结合下列反应方程式,回答问题。已知:
(1) NH3(g)+HCl(g)==NH4Cl(g) △H=-176KJ·mol-1
(2) NH3(g)+H2O(l)==NH3·H2O(aq) △H=-35.1KJ·mol-1
(3) HCl(g)+H2O(l)==HCl(aq) △H=-72.3KJ·mol-1
(4) NH3(aq)+ HCl(aq)== NH4Cl(aq) △H=-52.3KJ·mol-1
(5) NH4Cl(S)+ H2O(l)== NH4Cl(aq) △H=Q
则第(5)个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16.3 KJ·mol-1 )
【例2】 已知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2H4)作燃料,二氧化氮作氧化剂,这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汽。
且: N2(g)+2O2(g)==2NO2g) △H1=67.7KJ·mol-1
N2H4(g)+O2(g)== N2(g)+ H2O(g) △H2=-534KJ·mol-1
请计算1、1mol气态肼和NO2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
(567.85KJ)
2、写出肼和NO2完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 N2H4(g)+NO2(g)==3/2N2(g)+2H2O(g) △H=-567.85KJ·mol-1
小结:①反应热数值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改变时,其反应热数值需同时做相同倍数的改变。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反应按所给形式完全进行时的反应热。
③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进行反应热计算常用方法:
1 列方程或方程组法
2 平均值法
3 极限分析法
4 十字交叉法
5 估算法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见附页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1、100g碳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且 C(S)+1/2 O2(g) ===CO(g)△H=-110.35 KJ·mol-1 , CO(g)+1/2 O2(g) ===CO2(g) △H=—282.57KJ·mol-1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较,损失的热量是 ( )
A、392.92KJ B、2489.44KJ
C、784.92KJ D、3274.3KJ
2、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2H4)作燃料,二氧化氮作氧化剂,这两者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汽。已知:N2(g)+2O2(g)==2NO2g) △H=67.7KJ·mol-1
N2H4(g)+O2(g)== N2(g)+ 2H2O(g) △H=-534KJ·mol-1
则1mol气体肼和NO2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 ( )
A、100.3KJ B、567.85KJ
C、500.15KJ D、601.7KJ
3、已知:CH4(g)+2O2(g)==CO2(g)+2H2O(l) △H=-Q1KJ·mol-1
2H2(g)+O2(g)==2H2O(g) △H=-Q2KJ·mol-1
2H2(g)+O2(g)==2H2O(l) △H=-Q3KJ·mol-1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
后恢复到到常温,放出的热量(单位:KJ)为 ( )
A、0.4Q1+0.05Q3 B、0.4Q1+0.05Q2
C、0.4Q1+0.1Q3 D、0.4Q1+0.2Q3
4、充分燃烧一定量丁烷气体放出的热量为Q,完全吸收它生成的CO2生成正盐,需要5mol·L-1 的KOH溶液100mL ,则丁烷的燃烧热为 ( )
A、16Q B、8Q
C、4Q D、2Q
5、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
CuSO4(S)+5H2O(l)△H=+Q1KJ·mol-1 。室温下,若将1mol无水硫酸铜溶解为溶液时放热Q2KJ,则 ( )
A、Q1 >Q2 B、Q1=Q2
C、Q1 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A、H2(g)+ Cl2(g) ===2HCl(g) △H=-184KJ·mol-1
B、CH4(g)+2O2(g)==CO2(g)+2H2O(g) △H=-802.3J·mol-1
C、CO(g)+1/2 O2(g) ===CO2(g) △H2=—293KJ·mol-1
D、2H2(g)+O2(g)==2H2O(l) △H=-571.6KJ·mol-1
7、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1/2 O2(g) ===ZnO(S)△H1; Hg(l)+1/2 O2(g) ===HgO(S)△H2;则Zn(S)+ HgO(S)== Hg(l)+ ZnO(S),△H值为 ( )
A、△H2-△H1 B、△H2+△H1
C、△H1-△H2 D、-△H1-△H2
8、已知H2(g)+ Cl2(g) ===2HCl(g) △H=-184.6KJ·mol-1 ,
则HCl(g)==1/2H2(g)+1/2Cl2(g)的△H为 ( )
A、+184.6KJ·mol-1 B、92.3KJ·mol-1
C、-369.2KJ·mol-1 D、+92.3KJ·mol-1
9、已知:A(g)+B(g)==C(g)△H1;D(g)+B(g)==E(g)△H2;若A、D、混合气体1mol完全与B反应,放出热△H3,则A、D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
A、(△H2-△H3 ):(△H1-△H3)
B、(△H3-△H2 ):(△H1-△H3)
C、(△H3-△H2 ):(△H3-△H1)
D、(△H1-△H2 ):(△H3-△H2)
10、已知①2C(S)+ O2(g) ===2CO(g)△H=-221.0 KJ·mol-1 ,②2H2(g)+O2(g)==2H2O(g
△H=-483.6KJ·mol-1 则制备水煤气的反应C(S)+H2O(g)==CO(g)+H2(g) 的△H为( )
A、+262.6KJ·mol-1 B、-131.3KJ·mol-1
C、-352.KJ·mol-1 D、+131.3KJ·mol-1
11、10g硫磺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SO2,放出的热量能量使500g H2O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 ,热化学方程式为

12、硝化甘油(C3H5N3O9)分解时产物为N2、CO2、O2和液态水,它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已知20℃时,22.7g硝化甘油分解放出的热量为154KJ,则每生成1mol气体伴随放出的热量为 KJ.
13、质量为8.00g的某气体,含有3.01×1023个分子,其分子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构成,实验测得1mol该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能放出890KJ热量。推出该气体的化学式,并写出其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A 6、C 7、C 8、D 9、B 10、D
11、297 KJ·mol-1
S(S)+ O2(g) ===SO2(g)△H=-297 KJ·mol-1
12、4 C3H5N3O9==6N2 +12CO2 +O2 + 10H20
324.2
13、CH4 ;
CH4(g)+2O2(g)==CO2(g)+2H2O(l) △H=-890J·mol-1
CO(g)+1/2 O2(g)
C(S)+ O2(g)
CO2(g)
△H1
△H2
△H3
4洪泽中学高二化学备课组
【课 题】 燃烧热 能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燃烧热并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2.常识性介绍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经济效益的观念。
【重点难点】燃烧热的概念,有关燃烧热计算
【学习过程】
复习回做:
1、已知:H2(g)+Cl2(g)=2HCl(g); △H =-184.6kJ/mol,则反应
HCl(g)= H2(g)+Cl2(g)的△H为 ( )
A.+184.6 kJ/mol B.-92.3 kJ/mol C.-369.2 kJ/mol D.+92.3 kJ/mol
2、甲硅烷(SiH4)是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生成SiO2和水。已知室温下1g甲硅烷自燃放出44.6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3、已知H+(aq)+OH-(aq)=H2O(l)△H=-57.3KJ/mol,计算下列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成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为 kJ。
(2)用0.1molBa(OH)2配成稀溶液跟足量稀硝酸反应,放出热量为 kJ。
(3)用1mol醋酸稀溶液和足量Na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 (大于、小于、等于)57.3kJ,理由是
预习试做
一.燃烧热
1.概念:在25℃、101kPa时, mol纯物质 燃烧生成 的 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表示。
2.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表示在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表示为
3. 能否根据式子CH4(g)+O2 (g) =CO2 (g) +H2O (l) ΔH=-445.15kJ/mol认为甲烷的燃烧热是445.15kJ/mol?
4. 燃烧热的计算
一定量的可燃物燃烧放出的总热量=燃烧热×可燃物的物质的量
[练习]0.3mol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固态B2O3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二.能源
1. 重要的化石燃料: 、 、
2. 煤作燃料的利弊问题:从资源蕴藏、开采、运输、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方面分析。
3. 新能源的开发: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 、 、 、和 等。
《燃烧热 能源》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下划线处表示燃烧热的是( )
A.NH3(g)+O2(g)NO(g)+H2O(g) ΔH=-a kJ·mol-1
B.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b kJ·mol-1
C.2CO(g)+O2(g)2CO2(g) ΔH=-c kJ·mol-1
D.CH3CH2OH(l)+O2(g)CH3CHO(l)+H2O(l) ΔH=-d kJ·mol-1
2、氢气(H2)、一氧化碳(CO)、辛烷(C8H18)、甲烷(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2(g)+O2(g)H2O(l) ΔH=-285.8 kJ·mol-1
CO(g)+O2(g)CO2(g) ΔH=-283.0 kJ·mol-1
C8H18(l)+O2(g)8CO2(g)+9H2O(l) ΔH=-5518 kJ·mol-1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
相同质量的H2、CO、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
A.H2(g) B.CO(g) C.C8H18(l) D.CH4(g)
3、1 g H2S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硫气体,放出17.24 kJ热量,求H2S的燃烧热,并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4、近年来,我国电力供求持续紧张,尤以2004年最为严重。中国科学院经过对国内能源储备和应用的调研分析后认为:太阳能是最经济实惠、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最佳解决方案。太阳能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我国应该大力推行太阳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以便节约电力,满足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譬如,室内可利用储能介质储存太阳能,其原理是: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某种固体盐熔化(实为盐溶于自身的结晶水)吸收能量,晚间熔盐释放出相应能量,从而使室温得以调节。已知几种盐的熔点及熔化时能量改变值如下表所示:
盐 熔点/℃ 质量(g)与相对分子质量数值相等的盐熔化时吸热/kJ
CaCl2·6H2O 29.0 37.3
Na2SO4·10H2O 32.4 87.0
Na2HPO4·12H2O 36.1 100.1
Na2S2O3·5H2O 48.5 49.7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宜选用CaCl2·6H2O ②可选用Na2SO4·10H2O和Na2HPO4·12H2O ③最好选用Na2S2O3·5H2O ④最好选用Na2SO4·10H2O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燃烧热 能源》作业答案
1、解析: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
答案B
2、解析:根据=1 g该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可求出1 g H2、1 g CO、1 g C8H18、1 g CH4完全燃烧,放热分别为142.9 kJ、10.11 kJ、48.40 kJ、55.64 kJ,答案选B。
答案B
3、解析:1 g H2S完全燃烧,放出17.24 kJ的热量,则H2S的燃烧热为:17.24 kJ·g-1×34 g·mol-1=586.16 kJ·mol-1。
答案586.16 kJ·mol-1
H2S(g)+ O2(g)SO2(g)+H2O(l);
ΔH=-586.16 kJ·mol-1
4、解析:本题以新能源开发为核心命题点(新考纲增加知识点),综合考查判断能力、分析对比能力和计算能力。详细的解答过程为:选择何种储能介质一般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性,即来源要丰富,容易取得,价格便宜;二是同样质量的储能介质的储能值(熔化时吸热量)愈高愈好。题中各物质单位质量(g)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依次为:
CaCl2·6H2O(相对分子质量219):=0.17 kJ·g-1
Na2SO4·10H2O(相对分子质量322):=0.27 kJ·g-1
Na2HPO4·12H2O(相对分子质量358):=0.28 kJ·g-1
Na2S2O3·5H2O(相对分子质量248):=0.20 kJ·g-1
很显然,Na2SO4·10H2O和Na2HPO4·12H2O两者单位质量熔化时吸收热量较大,调节室温的效果较好,但最好选用Na2SO4·10H2O(芒硝),因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盐湖和海水里),是我国的盛产矿藏,价格便宜,使用它更经济。
答案D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