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35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35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2-08 11:52:00

文档简介


第35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原卷版)
本模块将研究的对象进一步由总群上升为更大的群落。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察一般注重基础,难度不大,多与生态系统地知识等一块考查。考纲对本模块内容的具体要求如下:
1.群落的结构特征 (理解应用水平)
2.群落的演替 (理解应用水平)
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应用水平)
4.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实验与探究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应从分理解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利用曲线、图形等理解种间关系的特点,结合教材实例理解群落空间结构的特点,比较记忆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结合实例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以及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一、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概念:同一 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的集合。
2.物种组成:群落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⑴ 丰富度:群落中 树木的多少。
⑵ 特点:不同群落 不同。
3.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种群和群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
(1)种群专指生活在此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和,而群落则泛指生活在此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因此群落囊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种群。
(2)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群落的研究范围则是种间关系。
(3)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群落是生物种群组合成的更高层次的群体,具有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结构
1.种间关系
⑴ 竞争:
①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和 等。
② 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 。
⑵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
⑶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
⑷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 ,摄取 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群落的结构
(1)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强度;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 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 ,常呈 分布。
(3)决定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4)群落出现垂直与水平结构的意义:生物在空间中位置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易错点拨:
区分“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
(1)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
(2)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图所示。
二、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代替的过程。
2.类型:
⑴ 初生演替
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 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阶段 苔藓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比较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主要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三、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小动物的作用: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2.取样: 。
3.采集:
(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 、 、 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4.观察和分类
可借助放大镜、实体显微镜观察,借助动物图鉴分类。
5.统计和分析:用 和 统计。
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大鱼吃小鱼是捕食。(  )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3.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
4.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只可能存在一种种间关系。(  )
一、群落的概念
例1: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答案】C
【解析】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强调异种生物相互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属于种间关系,范畴要比种群大。热带雨林和红松林包括多种生物,同时又无机自然环境,超出了生物群落的范畴。而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由于物种单一,则只能称为种群。污染后的共生菌落是由不同种的细菌构成的,可视为一个小的群落。划定群落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划定地域范围,可大可小;(2)本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例2: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便于小动物的采集,A正确,C错误;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D正确。
三、种间关系的判断
例3:[2017·河南洛阳统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从柱状图中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甲与丙数量下降,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A正确;在捕食者为0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丙数量减少,乙相对增加,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无捕食者的池塘中,蝌蚪间存在竞争,甲蝌蚪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易错警示
(1)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2)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3)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变式训练: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四、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例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答案】C
【解析】 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在农业生产上要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属于植物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但合理密植反映的是同一种群内植物的种群密度,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C错误,D正确。
变式训练:[2017·盐城模拟]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1.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跳蛹和蝗虫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C.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D.一个池塘里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
2.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可能发生 (  )
A.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
B.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下降
D.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
3.[广东高考]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4.[2017·海南高考]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5..[2015·四川高考]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6.[2017·山东济宁期末]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7.[2017·河北衡水中学二模]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林冠层出现空隙,成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图不能推断出 (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有所差异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
8.[2017·大庆模拟]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
B.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9.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10.[2017·天津高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第35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解析版)
本模块将研究的对象进一步由总群上升为更大的群落。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察一般注重基础,难度不大,多与生态系统地知识等一块考查。考纲对本模块内容的具体要求如下:
1.群落的结构特征 (理解应用水平)
2.群落的演替 (理解应用水平)
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应用水平)
4.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实验与探究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应从分理解种群与群落的概念,利用曲线、图形等理解种间关系的特点,结合教材实例理解群落空间结构的特点,比较记忆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结合实例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以及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一、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概念:同一 时间内 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 的集合。
2.物种组成:群落 物种组成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⑴ 丰富度:群落中 物种数目 的多少。
⑵ 特点:不同群落 丰富度 不同。
3.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种群和群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
(1)种群专指生活在此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和,而群落则泛指生活在此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因此群落囊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种群。
(2)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群落的研究范围则是种间关系。
(3)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群落是生物种群组合成的更高层次的群体,具有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结构
1.种间关系
⑴ 竞争:
①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资源 和 空间 等。
② 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 死亡 。
⑵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食 。
⑶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彼此有利 。
⑷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 ,摄取 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群落的结构
(1)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分层 现象。
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强度;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 不同 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 差异 ,常呈 镶嵌 分布。
(3)决定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4)群落出现垂直与水平结构的意义: 生物在空间中位置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易错点拨:
区分“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
(1)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
(2)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图所示。
二、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
2.类型:
⑴ 初生演替
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 植物覆盖 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土壤条件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 和 方向 进行。
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比较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主要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三、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小动物的作用: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2.取样:取样器取样。
3.采集:
(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4.观察和分类
可借助放大镜、实体显微镜观察,借助动物图鉴分类。
5.统计和分析: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
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大鱼吃小鱼是捕食。(  )
【答案】×
【解析】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答案】×
【解析】虽然草坪矮小,但也有小动物的分层。
3.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
【答案】×
【解析】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不是种群。
4.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只可能存在一种种间关系。(  )
【答案】×
【解析】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比如草原上的狮子与狼,即是不是关系,又都捕食羊,是竞争关系。 
一、群落的概念
例1:下面的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答案】C
【解析】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强调异种生物相互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属于种间关系,范畴要比种群大。热带雨林和红松林包括多种生物,同时又无机自然环境,超出了生物群落的范畴。而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由于物种单一,则只能称为种群。污染后的共生菌落是由不同种的细菌构成的,可视为一个小的群落。划定群落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划定地域范围,可大可小;(2)本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例2: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便于小动物的采集,A正确,C错误;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D正确。
三、种间关系的判断
例3:[2017·河南洛阳统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从柱状图中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甲与丙数量下降,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与丙,A正确;在捕食者为0时,甲与丙数量较多,乙较少,在捕食者较多时,甲与丙数量减少,乙相对增加,说明三种蝌蚪的竞争关系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无捕食者的池塘中,蝌蚪间存在竞争,甲蝌蚪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变式训练: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解析】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A正确;乙图是捕食关系图,两种生物能共同进化,B错误;丙图是竞争关系图,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斗争都会存在,后期因与X竞争的种群消失,X种内斗争会加剧,C、D正确。
易错警示
(1)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2)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3)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四、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例4: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答案】C
【解析】 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还与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有关,B正确;在农业生产上要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属于植物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但合理密植反映的是同一种群内植物的种群密度,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C错误,D正确。
变式训练:[2017·盐城模拟]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C
【解析】 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A、D错误,C正确;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1.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跳蛹和蝗虫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C.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D.一个池塘里的藻类、鱼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
【答案】D
【解析】群落则泛指生活在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群落囊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种群。 
2.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可能发生 (  )
A.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
B.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下降
D.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
【答案】C
【解析】
3.[广东高考]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共生等,B错误;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会因此存在差异,C正确;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数量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错误。
4.[2017·海南高考]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5..[2015·四川高考]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A
【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A错误;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距石头的远近可改变群落中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的生物量,因而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6.[2017·山东济宁期末]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A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B正确;“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C正确;“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反映人类活动减少后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正确。
7.[2017·河北衡水中学二模]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林冠层出现空隙,成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图不能推断出 (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有所差异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深度的增加,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A正确;由图可知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推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无法判断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C错误;各层次中有机质的含量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D正确。
8.[2017·大庆模拟]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
B.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答案】D
【解析】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B错误;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C错误;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都是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D正确。
9.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答案】C
【解析】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B错误;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法,D错误。
10.[2017·天津高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解析】
(1)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在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③针阔混交林比①草本、灌木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更复杂的分层现象,因此③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
(2)分析图中曲线,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的物种数即丰富度都是先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乔木更高,在与草本、灌木的竞争中更易获得阳光,即草本与灌木获得的阳光逐渐减少。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氮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就慢。火灾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其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快,能加快氮磷循环。
(4)据植被演替过程图可知,该林区物种数为草本>灌木>乔木,据此可知,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
用样方法调查群落物种丰富度时,若样方面积过小,统计的物种就不全面,当达到最大物种数的样方面积后,继续增大样方面积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故对于乔木来说,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