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南昌铁路一中2005-2006学年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南昌铁路一中2005-2006学年高一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上学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11-21 19: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昌铁路一中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
化 学 试 题 2005.12.14
本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a 40
一.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30分)
1 . 气体的体积主要由以下什么因素决定的:① 气体分子的直径;② 气体物质的量的多
少;③ 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④ 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A . ① ② B . ① ③ C . ② ③ D . ② ④
2 . 关于容量瓶的四种叙述:① 是配制准确浓度的仪器 ② 不宜贮藏溶液 ③ 不能用
来加热 ④ 使用之前要检查是否漏水,这些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① ② ④ B . ② ③ C . ② ③ ④ D . ① ② ③ ④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是44 g B . 二氧化碳的式量是44 g/L
C . 1 mol二氧化碳的体积约为22 . 4 L D . 1mol二氧化碳的质量是44 g
4 . 只给出下列甲中和乙中对应的量,不能组成一个求物质的量公式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
甲 物质微粒数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 固体体积 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非标准状况下物质的质量
乙 阿伏加德罗常数 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 固体密度 溶液的体积 物质的摩尔质量
A . ② ③ ④ B . ③ ④ ⑤ C . ③ ④ D . 只有 ③
5 . 下列各溶液中K + 浓度最大的是
A . 2 L 0 . 15 mol/L K 3 PO 4 溶液 B . 0 . 8 L 0 . 4 mol/L KOH 溶液
C . 1 L 0 . 3 mol/L K 2 SO 4 溶液 D . 4 L 0 . 5 mol/L KOH 溶液
6 . 等体积的0 . 2 mol/L NaCl 溶液和0 . 1 mol/L MgCl 2 溶液混合后,Cl - 物质的量浓度
A . 0 . 1 mol/L B . 0 . 2 mol/L C . 0 . 3 mol/L D . 无法计算
7 . 与8 g SO 3 中氧原子数相同的是
A . 9 . 8 g H 2 SO 4 B . 6 . 6 g CO 2
C . 6 . 4 g SO 2 D . 6 . 72 L CO (常温、常压)
8 . 在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目相同的是
A . 20 g H 2和20 g O 2 B . 224 mL H 2 ( S . P . T ) 和0 . 1 mol N 2
C . 11 . 2 L N 2 ( S . P . T ) 和11 g CO 2 D . 9 g H 2 O和0 . 5 mol Br 2
9 .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盛有11 g X气体( X的摩尔质量为44 g/mol ) 时,压强为1×10 4 Pa 。如果在相同温度下,把更多的气体X充入容器,使容器内压强增至5×10 4 Pa ,这时容器内气体X的分子数约为
A . 3 . 3×10 25 B . 3 . 3×10 24 C . 7 . 5×10 23 D . 7 . 5×10 22
10 . 用固体NaOH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① 在烧杯中溶解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② 样品中混有少量的 Na 2 O 杂质
③ 容量瓶使用前未干燥 ④ 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
A . ① ③ B . ② ④ C . ② ③ D . 只有 ②
二 .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24分)
11 . 在等体积的NaCl 、MgCl 2 、AlCl 3三种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AgNO 3溶液,恰
好都完全反应,则以上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 . 6∶3∶2 B . 1∶2∶3 C . 3∶2∶1 D . 1∶1∶1
12 . 实验中需1 mol/L的Na 2 CO 3溶液950 mL ,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
Na 2 CO 3·10 H 2 O的质量分别为
A . 1000 mL 、286 g B . 950 mL 、543 . 5 g
C . 任意规格 、572 g D . 1000 mL 、212 g
13 . 某温度下向100 g澄清饱和石灰水中加入5 . 6 g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沉淀物的质量为5 . 6 g B . 沉淀物的质量为7 . 4 g
C . 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大于98 . 2 g D . 饱和石灰水的质量小于98 . 2 g
14 . V mL Al 2 (SO 4) 3溶液中含有Al 3 + a g ,取 V mL 溶液稀释到4 V mL ,则稀释后溶液中SO 42-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 mol/L B . mol/L C . mol/L D . mol/L
15 . 密度为0 . 910 g/cm 3氨水,质量分数为25 . 0 % ,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
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 . 等于 12 . 5 % B . 大于 12 . 5 % C . 小于 12 . 5 % D . 无法确定
16 . 质量分数为a的某物质的溶液m g和质量分数为b的该物质的溶液n g混合后,蒸发
掉p g水,得到溶液每毫升的质量为q g ,物质的量浓度为c ,则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 B . C . D .
三. 填空题 (本大题共有4个小题,共26分)
17 . (8分)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氨气 ( NH 3 ) 和硫化氢 ( H 2 S ) 的质量比为 ;
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体积比为 ;同质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其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比为 ;若二者的氢原子个数相等,则它们的体积比为 。
18 . (4分) 将3 . 22 g芒硝 ( Na 2 SO 4·10 H 2 O )溶于水中,要使每100个水分子中溶有1
个Na + ,则需要水的质量为 g 。
19 . (4分) 在9 . 5 g某二价金属的氯化物中含有0 . 2 mol Cl - ,此氯化物的摩尔质量是
,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0 . (10分) 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XY 2 ,在一定量的O 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 XY 2 (L ) + 3 O 2 (g) = XO 2 (g) + 2 YO 2 (g) ,冷却后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 mL (气体体积均折算成标准状况) ,密度是 2 . 56 g/L 。
⑴ 反应前O 2的体积是 mL ;
⑵ 化合物XY 2的摩尔质量是 ;
⑶ 若 XY 2分子中,X 、Y两元素的质量比3∶16 ,则X 、Y两元素分别为 和
(写出元素符号)
四. 实验题 (本大题1个小题,12分)
21 . (12分) 配制500 mL 0 . 5 mol/L NaOH 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 计算:需要NaOH固体的质量为 ;
⑵ 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一个烧杯的质量,称量前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天平静止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偏右位置,此时左边的托盘将 (填“高于”或“低于”)右边的托盘。欲使天平平衡,所进行的操作 ;
假定最终称得小烧杯的质量为 (选填“32 . 6 g”或“31 . 61 g”) ,请用“↓”表示在托盘上放上砝码,“↑”表示从托盘上取下砝码的称量过程,并在标尺上画出游码的位置 (用“ ”表示)
砝码质量/g 50 20 20 10 5
称量(取用砝码)过程
⑶ 配制方法:设计五个操作步骤:
① 向盛有NaOH的烧杯中加入200 mL蒸馏水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② 继续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2~3 cm 。
③ 将NaOH溶液沿玻璃棒注入500 mL容量瓶中。
④ 在烧杯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小心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把每次的洗涤液都转移入容量瓶
⑤ 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盖好摇匀。
试用以上顺序编出正确的程序 。
⑷ 某学生实际配制NaOH溶液的浓度为0 . 4 mol/L ,原因可能是 。
A . 使用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B . 容量瓶中原来存有少量蒸馏水
C . 溶解后的烧杯未经多次洗涤 D . 用胶头滴管加水定容时仰视刻度
五 . 计算题 (本大题1个小题,8分)
22 . (8分) 在干燥的烧瓶中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由于空气不可能排净,所以瓶内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9 . 5 ,将此瓶气体倒置于水槽中,烧瓶内液面上升的体积占烧瓶总体积的多少,并求生成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南昌铁路一中2005——200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
化 学 试 题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 .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C C B B D C D
二 .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4 分,共 24 分)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D C C A
三 . 填空题 (本大题共有 4 个小题,共 26分)
17 . (8分) 每个空2分,共 8 分。 1∶2 2∶1 3∶1 2∶3
18 . (4分) 34 . 2
19 . (4分) 95 g/mol ( 3分) 24 ( 1分)
20 . (10分) ⑴ 672 ( 3分) ⑵ 76 g/mol ( 3分)
⑶ C 和 S (各2分,共4分)
四 . 实验题 (本大题1个小题,12分)
21 . (12分) ⑴ 10 g ( 2 分)
⑵ (共6分) 高于 ; 调节左边的平衡螺母左移或右边的平衡螺母左移,直至天平平衡; 32 . 6 g (每个空格1分,共3分)
砝码质量 /g 50 20 20 10 5
称量(取用砝码)过程 ↓↑ ↓ ↓↑ ↓ ↓↑
(5个空格全对给1分)
(1分)
⑶ ① ③ ④ ② ⑤ ( 2分)
⑷ A C D (3分)
五 . 计算题 (本大题1个小题,8分)
22 . (8分)
5/6 0 . 045 mol/L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