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语文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课件:27张PPT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语文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课件:27张PPT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9 18:47:35

文档简介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分析:
本题采用的模式为:听、读、赏、悟、写的模式。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由阅读,带领学生抓住四次听泉的思路,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大自然勃勃的;
2、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不同“泉声”特征;
3、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够拓展学习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写景状物。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切身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自主学习;
3、触类旁通,将课内写作手法延伸到课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聆听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四次“听泉”的写作思路,学会抓住关键词概括事物特征;
2、理解作者通过泉水的描绘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及学生查询的有关鼎湖泉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鼎湖山的图片,配乐朗诵《鼎湖山听泉》mp3,直接导入课文,把学生带入鼎湖山优美的境界中。
【设计意图】用图片和声音让学生去感受鼎湖山及文章的美。
预习检测:出示课件,让学生扫出文字障碍。
肇庆 古刹 遐想
一泓 菩提 繁衍
拾级 楹联 污垢
怅惘 万籁俱寂 泠泠淙淙
【设计意图】扫除文字障碍,更好的赏读课文。
感知题目;
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引出鼎湖山的特征,提示写景散文须突出特征。
【设计意图】从题目感知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四、诵读文章,体会文章的美感。
(一)文章美在作者的思路清晰。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找出文中四次描写听泉的有关语句,并完成下表:
几次听泉
在哪里
泉声如何
联??想
感??悟
初听
再寻
?
?
?
三寻
?
夜听
?
明确作者游览鼎湖山的四次听泉的顺序、地点及所听所感,跟随作者聆听泉声、热爱自然、揣摩人生哲理。
几次听泉
在哪里
泉声如何
联??想
感??悟
初听
近山
泠泠淙淙
?
极清朗
如见泉
活泼迸跳
心生雀跃
欢快
再寻
山间
?
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孩子如铃的笑语
似娇羞的爱女、调皮的孩童
?
年轻、生气
身心轻快
?
三寻
半山
越发悦耳????欢快清亮??应和钟声
老人拄杖立于门前,召唤嬉戏忘返的孩子
欢快清亮
和谐自然
?
夜听
寺旁
客房
?
层次分明
富于变化
?
岁月流逝、历史变迁、生命轮回、涤荡心田
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是山的灵魂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加以简要阐述。
作者的游山踪迹,时间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欣赏作者写作的思路之美。描绘的景物特点之美。
(二)自由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提示:从关键词、修辞、句式、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
示例:
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赏析: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赏析精彩片断(课文第8段)。
四副不同的泉水引出不同的泉声,或是柔曼、或是清脆、或是厚重、或是雄浑。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聆听安静的夜晚下鼎湖山如交响乐一样的泉鸣合奏,各种轻重缓急、各种层次交叠,通过四种典型乐器声描绘出来,优美隽永!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句子或者段落的赏析,在诵读中体会文章带来的语言美。并且对于“夜间听泉”部分,反复诵读,了解鼎湖山泉声的不同特征及优美描绘,并为课后背诵奠定基础。
(三)诵读,感悟哲思之美。
(1) 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又是如何来描写泉声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2)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3)作者为什么能从泉声中听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在倾听入夜的泉声时,作者又感悟到了哪些人生哲理?(联系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体会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四)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友情提示:
可以扣住写景散文的特点,从文章的写作思路、写景方法、作者的感情或文章蕴含的道理等方面加以总结。
写作启示一:
描写景物时,除了要注意描写出景物的层次之美,还应该注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以及动词的选用、句式的选择,联相想象的手法。这样可以使作品语言更优美生动,内容更丰富充实。
写作启示二:
写作中,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寄寓在景物的状写之中,达到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的最佳境地。这样可以使文章思想更深刻、更厚重、更有品位和内涵。
拓展延伸:
读王鲁彦的《听潮》,读美,品美。
听潮
——王鲁彦
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
这里是佛国,全岛周围30里内,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岛上没有旅店,每一个寺院都特设了许多客房给香客住宿。而到这里来的所谓香客,有很多是游览观光的,不全是真正烧香拜佛的香客。
我们就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下来,——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当天晚上,我们靠着露台的栏杆,赏鉴海景的时候,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都没有说。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铙钹、钟鼓在奏鸣,而且声音愈响愈大。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近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
然而她怀疑我的话。她总觉得那是使她恐惧的。但为了我,她仍愿意陪着我住在这个危楼。
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内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1、就自己的阅读,写出独特的阅读感受。(可就文章的内容,句子的使用;也可以就写作手法等方面表达自己的看法)
2、也可以仿照本课的学习内容,从写作的思路,句子(及片段)赏析,文章所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品读《听潮》带给你的美感。
五、布置作业:
听风、看雨、观潮、赏花、踏雪、游园、登山、望月…… 面对生机无限的大自然,你有过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用简洁的语言把它写下来,300-400字之间。
六、板书: 《鼎湖山听泉》
游踪顺序 移步换景
听泉声—看泉水—寻泉影—枕泉眠—悟泉音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