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川教版历史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课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 二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重点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 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 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 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 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 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 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 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 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 课前收集资料,预习有关知识。展示列宁、斯大林图片 导入课程 将本课的兴趣点找到,引出正课做铺垫。
讲授新课 新经济政策1.制定的背景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小字和看图片,思考:1921年苏俄的国内形势如何? 生:(思考、回答)人民生活困苦,甚至发生农民暴动。课件显示图片:《俄国人等待面包》图,教师简介当时情况: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1921年3月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十大”,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2.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找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时间、人物?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那些?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 (3)新经济政策实施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农业方面: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允许外国或本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又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 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允许私人自由贸易。为了促进市场贸易,1921年10月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 3.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师:给同学们几分钟结合内容讨论、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是什么?创新意义: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同学们再思考一下,由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我过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你有什么认识?(要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列宁《论粮食税》 积极作用: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1922年12月,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苏联成立。最初加入苏联的有四个加盟共和国。统一的联盟国家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比较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利用教材的图片资料和历史地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找出建设成就。学生作答后由教师小结) 列宁的逝世 1924年1月20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俄国的革命和建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列宁逝世后,苏联主要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成就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大国崛起》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至于轻工业、农业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为重工业发展效力的部门。 斯大林主张,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资金的积累。(要求学生概括出)1.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2.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3.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经济方面的差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河上的大坝(师导)“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请同学们议一议:从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到1921年苏维埃政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25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1937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绩,这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 师:说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巨大积极作用。当然苏联的建设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学生看书归纳)它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在经济方面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政治方面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教师导)这一体制在苏联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外部又有帝国主义包围、威胁的国家里曾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但因为经济上管理过于集中、过严、过死,政治上缺乏民主,个人专断,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进步。 师: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分析、评价,我们大家对此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请同学们结合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谈谈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自由发言) 师:苏联经济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在经济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否认市场的作用;政治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深深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此后主要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此后严重制约苏联的发展,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汲取的教训。 分享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 结合之前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 观看统计图表 思考问题 设计论点,师生共同讨论 总结提纲 学习新知识 统计图表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记忆。 使学生认识到要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整体感知这节课
课堂练习 1、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挤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2、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D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板书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列宁的逝世斯大林模式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以结构图的方式展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川教版 九年级下
新知导入
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
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
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
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
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
同学们想了解苏俄这段历史吗?我们一起探究吧!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
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
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
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
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
新知讲解
一、新经济政策
1.制定的背景
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俄国人等待面包
经济破坏
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1921年粮食税的征收额
新知讲解
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
政治后果
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
新知讲解
在这种形势下,1921年3月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十大”,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俄共(布)“十大”
新知讲解
2.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新知讲解
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允许外国或本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又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
新知讲解
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允许私人自由贸易。为了促进市场贸易,1921年10月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
新知讲解
实行粮食税
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
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允许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余粮收集制
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实物配给
新知讲解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流通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
3.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由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我过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你有什么认识?
要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新知讲解
创新意义
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新知讲解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列宁《论粮食税》
积极作用
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1922年12月,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苏联成立。最初加入苏联的有四个加盟共和国。统一的联盟国家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
新知讲解
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的逝世
1924年1月20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俄国的革命和建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列宁逝世后,苏联主要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知讲解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大国崛起》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新知讲解
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至于轻工业、农业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为重工业发展效力的部门。
斯大林主张,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资金的积累。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1)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
2)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新知讲解
1913年
1937年
1.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2.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3.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经济方面的差距。
“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新知讲解
说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巨大积极作用。当然苏联的建设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从1917年苏维埃政权建立,到1921年苏维埃政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25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1937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绩,这说明了什么?
新知讲解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新知讲解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
苏联模式评价
新知讲解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方面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政治方面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作用 积极方面: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起过积极作用。
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与此有关。
消极方面:首先它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其次它是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苏联经济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在经济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否认市场的作用;政治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深深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
结合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谈谈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新知讲解
1.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挤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课堂练习
B
2.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课堂练习
D
3.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2)请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拓展提高
3. 解析:
(1)变化: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原因: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评价: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拓展提高
一、新经济政策
1. 制定的背景
2.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3.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 列宁的逝世
2. 斯大林模式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板书总结
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1、 选择题
1.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 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3. 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联( )
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
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
4. 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
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5. 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6. 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 )
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
7. 面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下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 (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集体化比重 (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
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8.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9.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 “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
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10. 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注重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答案和解析
1.D 解析:据材料“农民暴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的起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不是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故C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D项正确。
2.A 解析:材料“统一分配市有住房”,这一政策强调政府主导分配,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A项正确;“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故D项错误。
3.B 根据材料“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得出苏联无法加快农业社会改造步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列宁提出”不符,故D项错误。
4.C 解析:据材料“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可以判断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不是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对苏俄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不是根本变革,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C项正确;俄国走上工业化道路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
5.D 解析: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是强化而非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故A项错误;托洛茨基的观点与斯大林理论是截然对立的,故B项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而非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三位苏共早期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都是在将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故D项正确。
6.A 解析: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体现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理念,这既是一种优先发展更是一种牺牲其他行业的高速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材料不涉及管理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其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其注重思想政治说教,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重点和主旨所在,故D项错误
7.C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集体农庄的个数与集体化程度,并未说明解决了粮食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下,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数据中,1918—1937年迅速提升,说明存在急于求成的特点,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就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8.C 解析: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而1922年底,苏联正式成立,与材料中“苏联农产品”不符,故A项错误;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与材料中“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不符,故错误;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与材料中“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表明“私人的土地”与集体农庄无关,故D项错误。
9.D 解析:“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见计划要实现重、轻工业的比重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计划,故B项错误;该计划将轻工业由13.2%提高到18.5%,不能体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图,故C项错误;“轻工业由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见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轻重工业的平衡,故D项正确。
10.D 解析:根据题意,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仅强调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可知,D项正确。
二、材料题
【答案】
(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
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