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5 12:5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选择题
1.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 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3. 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联(  )
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
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
4. 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
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5. 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6. 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  )
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C.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
7. 面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下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
(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集体化比重
(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
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8.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9.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 “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
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10. 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注重调整工农业比例
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答案和解析
1.D 解析:据材料“农民暴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的起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敌对分子的进攻,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不是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故C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D项正确。
2.A 解析:材料“统一分配市有住房”,这一政策强调政府主导分配,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A项正确;“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故D项错误。
3.B 根据材料“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得出苏联无法加快农业社会改造步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列宁提出”不符,故D项错误。
4.C 解析:据材料“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可以判断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不是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对苏俄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不是根本变革,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C项正确;俄国走上工业化道路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
5.D 解析: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是强化而非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故A项错误;托洛茨基的观点与斯大林理论是截然对立的,故B项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而非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三位苏共早期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都是在将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故D项正确。
6.A 解析: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体现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理念,这既是一种优先发展更是一种牺牲其他行业的高速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材料不涉及管理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其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其注重思想政治说教,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重点和主旨所在,故D项错误
7.C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集体农庄的个数与集体化程度,并未说明解决了粮食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下,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数据中,1918—1937年迅速提升,说明存在急于求成的特点,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就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
8.C 解析: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而1922年底,苏联正式成立,与材料中“苏联农产品”不符,故A项错误;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与材料中“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不符,故错误;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与材料中“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表明“私人的土地”与集体农庄无关,故D项错误。
9.D 解析:“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见计划要实现重、轻工业的比重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计划,故B项错误;该计划将轻工业由13.2%提高到18.5%,不能体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图,故C项错误;“轻工业由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见其主要目的是实现轻重工业的平衡,故D项正确。
10.D 解析:根据题意,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仅强调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可知,D项正确。
二、材料题
【答案】
(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
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
(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