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经济危机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经济危机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5 12:5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经济危机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练习

选择题
1. 下面是1928年4—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表,图表反映的汽车消费主流方式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隐患是(  )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2
17.4
35.4
100
A.工人极端贫困   B.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汽车价格暴涨 D.汽车生产商提高质量
2. 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  )
A.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
B.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
C.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
D.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3.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
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4. 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5. 到1942年前,美国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民间资源保护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效果明显。这些青年平均每人每期劳动9个月,月工资中绝大部分成为赡家费。罗斯福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效果在于(  )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合格兵源
B.成为解决失业民众就业的核心途径
C.是美国环境明显好于他国的根本原因
D.提高了政府的救济面和社会购买力
6.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复兴局对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的雇主颁发蓝鹰标志,并号召消费者购买标示蓝鹰标志的产品。对此,有人在媒体上发表如下漫画,这表明作者(  )
A.站在罗斯福一边反对法西斯
B.质疑罗斯福新政侵犯自由
C.担心德国纳粹思想危害美国
D.拥护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7. 在罗斯福的“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15项重要提案,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周折,全部予以批准。罗斯福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订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然后交由国会批准,取代了过去那种仅由总统建议、国会批准立法的做法。这体现出当时美国(  )
A.总统取得超越议会之上的权力
B.三权分立体制受到了破坏
C.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了一致认可
D.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下列说法中符合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背景的是(  )
①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②受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③国内民族主义思想高涨 ④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耿耿于怀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③
10. 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高级军官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目前世界上流行着两种不同的统制经济,即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和法西斯主义的统制经济。“美国的复兴运动(罗斯福新政),是介于这两者中间的统制经济,讲到它的经济方面,它是取法于俄国的‘大实验’;讲到它的政治方面,它是模仿意大利的独裁。不过在实质上它完全是资本主义的。”有意思的是,程锡庚在预测1934年世界发展趋势时甚至说,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将“渐次融合”,“在资本主义之国家,均已盛行社会主义”,“美国以资本主义立国,但经济复兴计划中所采用之方法,如统制生产,强迫做工等,实与共产主义之苏俄相似”。
——摘编自杨玉圣《大洋彼岸改革潮的东方效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并评述材料中任一有关罗斯福新政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案和解析
1.B 解析:材料体现出信贷是汽车消费的主流方式,这种消费方式实质是一种提前消费,易形成市场繁荣的假象,刺激资本家扩大生产,故工人极端贫困不是其主要隐患,故A项错误;信贷造成的虚假繁荣,使追逐利润的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脱离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容易造成资金周转不利企业破产,故B项正确;汽车价格暴涨会导致企业生产扩大,C项不是主要隐患,故错误;汽车生产商提高质量不属于隐患,故D项错误。
2.C 解析:材料体现胡佛向国会提交复兴计划大纲,说明并非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A项错误;胡佛在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的措施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复兴计划大纲及内容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正确;复兴计划大纲中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但材料未体现计划实行的效果,故D项错误。
3.C 解析:进入20世纪,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由主义而非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在这一时期还尚未提出和实施,故B项错误;正是由于自由主义的盛行导致的经济缺乏国际规则,才使得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和转移危机的做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政治危机的相关描述,故D项错误。
4.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要表达的是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5.D 解析: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人失业的问题,与兵源无关,故A项错误;解决失业民众就业问题主要靠发展工业来吸收失业工人,这一举措是一种补充方式,故B项错误;这一举措主要目的是解决工人失业的问题,而不是美化环境,故C项错误;通过以工代赈,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工人的就业问题,扩大了政府救济,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些工人获得一定的收入,可以用来购买产品,提高了社会购买力,故D项正确。
6.B 解析:这幅漫画构成了对罗斯福“颁发蓝鹰标志”的讽刺,把它比作法西斯,故A项错误;材料的漫画从一只蓝鹰最后演变成法西斯的标志符号,可见突出其“专制独裁”的特点,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该漫画的主要目的是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不满,这种思想不属于纳粹思想,故C项错误;把“蓝鹰”演变成法西斯的标志表明对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反感,故D项错误。
7.D 解析: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制政体,国会有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据材料可知总统和国会掌握的权力没有发生变化,三权分立体制也没有被破坏,故A项、B项错误;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了一致认可有绝对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以得出这是美国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故D项正确。
8.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比较问题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德国不同于日本的地方。用排除法把相同的排除掉,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C项为德国所特有,故选。
9.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日意民主基础薄弱,保留着封建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民族主义情绪强烈。
10.A 解析:日本军队将中国东北看作日本的“生命线”,企图将其独占,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二、材料题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提取材料观点,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论证。
答案:(示例1)观点: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融合的结果。
论述:此观点正确。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大危机,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完全失效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当时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做法,因而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融合”的特点。
(示例2)观点:罗斯福新政是介于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间的一种统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