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08 12:51:09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 上册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局面”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B.为了国家利益而四处混战
C.社会秩序乱国家四分五裂
D.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分析】本题以图片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解答】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局面”是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社会秩序乱国家四分五裂,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国家利益而四处混战”说法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观察图片,指出两次起义给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启示是(  )

A.必须尽快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D.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分析】本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给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启示为切入点,考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解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符合题意。
故选:D。
3.“这场战争从云南开始的,领导人有蔡锷、李烈钧、唐继尧……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国的延续阴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材料描述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金田起义 D.武昌起义
【分析】本题以题干材料为依托,考查护国战争。
【解答】“这场战争从云南开始的,领导人有蔡锷、李烈钧、唐继尧……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国的延续阴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材料描述的是护国战争。1915年底,袁世凯准备元旦登极,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了《讨袁宣言》,“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爱国之豪杰共图之。”号召人民起来打倒中华民国的叛徒袁世凯,维护共和制度。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之下被迫宣布取消。6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故选:B。
4.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开篇的场景雕塑为《井冈山会师》。此举主要说明井冈山会师(  )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解答】题目所给内容反映的是主要说明井冈山会师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井冈山道路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故选:D。
5.“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分析】本题以“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为依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解答】“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
故选:D。
6.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的导火索是(  )
A.宋教仁遇刺
B.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C.袁世凯称帝
D.张勋拥溥仪复辟
【分析】本题以“二次革命”的导火线为依托,考查宋教仁遇刺。
【解答】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肆意践踏辛亥革命的成果。1913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袁世凯借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了“二次革命”。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的发生成为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故选:A。
7.1913年春,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是袁世凯。“宋教仁案”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美日争夺中国的斗争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分析】本题以“宋教仁被刺案”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相关史实。
【解答】据“1913年春,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是袁世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就是“宋教仁被刺案”,因为宋教仁积极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反对袁世凯专政,被暗杀。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故选:B。
8.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占据山东的军阀是(  )
A.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分析】本题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为依托,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分化为皖、奉、直三个派系时期。皖系军阀,主要首领是段祺瑞,掌握北洋军阀政府实权,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靠日本支持和扶植。直系军阀,主要首领是冯国璋,其后为曹锟、吴佩孚。主要势力在直隶(今河北)、湖北、江苏、江西等省,由英、美两国扶植。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三省,依靠日本支持和扶植。
故选:D。
9.旧时拥有军队、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割据一方,称为军阀割据。军阀割据以东汉末,唐末,清末以及民国最为严重。20世纪初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
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③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 ④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需要掌握国民大革命的背景﹣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根源”,结合20世纪初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分析即可。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根源”,即根本原因,四个选项都是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征可知,①②属于根本原因;③是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应排除;④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并不一定出现军阀割据局面,应排除,故D项正确。
故选:D。
10.“这场战争从云南开始的,领导人有蔡愕、李烈钧、唐继尧……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国的延续阴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材料描述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护国运动。1916年3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之下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解答】“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国的延续阴谋,破灭了袁复辟帝制的梦想。”材料评价的是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群豪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南下,筹划讨袁。1915年底,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之下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故选:B。
11.如图历史事件中,有中国工农革命军参与的是(  )
A.五四运动 B.井冈山会师
C.台儿庄保卫战 D.湘江战役
【分析】本题以有中国工农革命军参与的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井冈山会师。
【解答】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两支军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B符合题意。
故选:B。
12.下列论述不符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实的是(  )
A.遭到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
B.是第一次发动的工人罢工运动
C.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
D.让中共认识到自身力量的不足
【分析】本题考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23年2月7日在吴佩孚的命令下湖北督军萧耀南借口调解工潮,诱骗工会代表到江岸工会会所“谈判”,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亦称“二七大罢工”、“二七工仇”。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罢工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它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认识到自身力量的不足,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不符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实的是第一次发动的工人罢工运动。
故选:B。
13.如图是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 (袁)家天下。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北洋军阀政府名存实亡 B.君主立宪得到广泛支持
C.袁世凯独裁 D.中华民国政府政治开明
【分析】本题以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点。
【解答】据题干“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 (袁)家天下”关键信息“实际是猿 (袁)家天下”可知,这幅漫画意思是说袁世凯破坏共和,实行独裁统治,漫画反映了袁世凯独裁。
故选:C。
14.下图出现的情况发生在什么时期?(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军阀混战时期
【分析】本题以题干框表信息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点。
【解答】仔细阅读题干可知,题干是1914﹣1919年出现的情况,发生在军阀混战时期时期。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甲午战争1894﹣1895年,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下列答案中“一次革命”与“二次革命”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没有“一次革命”就没有“二次革命”
B.“二次革命”与“一次革命”没有任何关系
C.“二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继续
D.“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都是为了民主共和
【分析】本题以孙中山的话语为依托,考查北洋军阀的知识点。
【解答】据题干材料可知,“一次革命”是指辛亥革命,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肆意践踏辛亥革命的成果。1913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袁世凯借此以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一次革命”与“二次革命”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二次革命”与“一次革命”没有任何关系。
故选:B。
16.中华民国十三年,孙中山为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而创办的学校是(  )
A.京师同文馆 B.马尾船政学堂
C.黄埔军校 D.京师大学堂
【分析】本题以“孙中山为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而创办的学校”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黄埔军校的成立。
【解答】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故中华民国十三年,孙中山为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而创办的学校是黄埔军校。
故选:C。
17.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分析】本题以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为切入点,考查古田会议。
【解答】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故选:C。
18.1931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是(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朱德 D.陈毅
【分析】本题以1931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人物为切入点,考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解答】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泽东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故选:B。
19.毛泽东在井冈山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面积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左右江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湘鄂边根据地 D.闽浙赣根据地
【分析】本题以面积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切入点,考查“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解答】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面积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
故选:B。
20.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中共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三大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解答】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会上确定了合作方针: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材料题
21.历史图片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珍贵的历史回忆》的一组历史图片,完成下面的历史问题。

(1)上面这组图片反映的是我党和红军经历的哪一重大事件?
(2)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3)这一事件最终取得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估计会遇到的困难。
【解答】(1)上面这组图片反映的是我党和红军经历红军长征。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次“远征”中召开的一次转折性会议是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根据材料的图片提供的信息可知,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党内左倾错误的统治,敌人的围追堵截,严酷的自然险阻,物资的严重匮乏等。根据已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后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召开遵义会议。此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物资缺乏,环境恶劣。表现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等。
(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故答案为:
(1)长征。
(2)党内博古等人错误的统治;敌人的围追堵截;严酷的自然险阻;物资的严重匮乏。
(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2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三幅图片与中国近代史上红军的哪一壮举有关?
(2)在这次壮举中,哪一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后,红军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和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的军事行动分别是什么?
(3)宣告红军这一伟大壮举胜利结束的事件是什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进行长征。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进行长征。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解答】(1)题目中的三幅图片与中国近代史上红军的长征这一壮举有关。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进行长征。三幅图片都是红军长征途中所征服的困难。
(2)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3)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故答案为:
(1)长征。
(2)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
(3)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起义开始时,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式,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材料二: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只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者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时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起义”指的是什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具体向哪里进军?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毛泽东率领部队向农村进军的重要意义。
(3)材料二中,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长征的相关知识.
【解答】(1)(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起义”指的是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具体向井冈山进军.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开始时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他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据所学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材料二中,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4年10月,被迫进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三军甘肃会宁会师.
(4)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故答案为:
(1)起义: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2)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标志:三军甘肃会宁会师.
(4)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4.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胜利中学举行《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请你参加。
【第一部分 战略转移踏征程】
(1)如图是红军长征示意图,请你仔细看图,指出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起点。

【第二部分 伟大转折定航向】
(2)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召开了哪次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三部分 浴血奋战勇向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这是毛泽东所作《长征》一诗,请结合图7 ,指出长征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一点即可)
【第四部分 胜利会师开新局】
(4)结合如图,请指出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省哪个地方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第六部分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5)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靠着“长征精神”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青少年学生又该如何弘扬这种精神?
【分析】(1)本题考查红军长征中的知识点.
(2)本题考查遵义会议.
(4)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5)本题考查长征精神.
【解答】(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
(2)1935年长征期间遵义会议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的恶劣、缺少粮食给养或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险阻.
(4)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依据教材和青少年的实际,多角度阐述如何弘扬长征精神,民族精神,从理想、学习、意志、艰苦奋斗、承担责任、创新等角度等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
(1)瑞金.
(2)遵义会议.
(3)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气候;险峻的道路等.
(4)会宁.
(5)不断拼搏,迎难而上,刻苦学习,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25.分析材料回答下列各题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哪所军校?
(2)依据材料二,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什么?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卖国军阀是哪些人?

【分析】(1)本题考查黄埔军校。
(2)本题考查北伐战争。
(3)本题考查北伐的对象。
【解答】(1)据材料一图片可知,图片中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黄埔军校。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
(2)据材料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可知,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军阀卖国和混战。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湖南、湖北是主战场。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卖国军阀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湖南、湖北是主战场。
故答案为:
(1)黄埔军校。
(2)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军阀卖国和混战;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3)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同步练习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如图“局面”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B.为了国家利益而四处混战
C.社会秩序乱国家四分五裂
D.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观察图片,指出两次起义给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启示是(  )

A.必须尽快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D.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这场战争从云南开始的,领导人有蔡锷、李烈钧、唐继尧……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国的延续阴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材料描述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金田起义 D.武昌起义
4.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开篇的场景雕塑为《井冈山会师》。此举主要说明井冈山会师(  )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5.“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6.1913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的导火索是(  )
A.宋教仁遇刺
B.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C.袁世凯称帝
D.张勋拥溥仪复辟
7.1913年春,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是袁世凯。“宋教仁案”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美日争夺中国的斗争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8.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占据山东的军阀是(  )
A.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9.旧时拥有军队、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割据一方,称为军阀割据。军阀割据以东汉末,唐末,清末以及民国最为严重。20世纪初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
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③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 ④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10.“这场战争从云南开始的,领导人有蔡愕、李烈钧、唐继尧……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国的延续阴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材料描述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11.如图历史事件中,有中国工农革命军参与的是(  )
A.五四运动 B.井冈山会师
C.台儿庄保卫战 D.湘江战役
12.下列论述不符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实的是(  )
A.遭到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
B.是第一次发动的工人罢工运动
C.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
D.让中共认识到自身力量的不足
13.如图是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 (袁)家天下。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北洋军阀政府名存实亡 B.君主立宪得到广泛支持
C.袁世凯独裁 D.中华民国政府政治开明
14.下图出现的情况发生在什么时期?(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军阀混战时期
15.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下列答案中“一次革命”与“二次革命”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没有“一次革命”就没有“二次革命”
B.“二次革命”与“一次革命”没有任何关系
C.“二次革命”是“一次革命”的继续
D.“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都是为了民主共和
16.中华民国十三年,孙中山为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而创办的学校是(  )
A.京师同文馆 B.马尾船政学堂
C.黄埔军校 D.京师大学堂
17.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8.1931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是(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朱德 D.陈毅
19.毛泽东在井冈山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面积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
A.左右江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湘鄂边根据地 D.闽浙赣根据地
20.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中共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21.历史图片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珍贵的历史回忆》的一组历史图片,完成下面的历史问题。


(1)上面这组图片反映的是我党和红军经历的哪一重大事件?
(2)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3)这一事件最终取得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2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三幅图片与中国近代史上红军的哪一壮举有关?
(2)在这次壮举中,哪一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后,红军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和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的军事行动分别是什么?
(3)宣告红军这一伟大壮举胜利结束的事件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起义开始时,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式,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材料二: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他们第一次知道了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和工农红军所进行的征战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只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者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长征时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起义”指的是什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具体向哪里进军?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毛泽东率领部队向农村进军的重要意义。
(3)材料二中,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24.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胜利中学举行《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请你参加。
【第一部分 战略转移踏征程】
(1)如图是红军长征示意图,请你仔细看图,指出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起点。

【第二部分 伟大转折定航向】
(2)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召开了哪次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三部分 浴血奋战勇向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这是毛泽东所作《长征》一诗,请结合图7 ,指出长征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一点即可)
【第四部分 胜利会师开新局】
(4)结合如图,请指出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省哪个地方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第六部分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5)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靠着“长征精神”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青少年学生又该如何弘扬这种精神?
25.分析材料回答下列各题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哪所军校?
(2)依据材料二,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什么?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卖国军阀是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