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争论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2016年5月3日,达州石桥八旬老人在女儿陪同下,准备乘动车到省城看病,因节后人多没有买到全程坐票,借坐邻座,列车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座位主人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请求挤一挤坐,座位主人坚持要按票坐,老人女儿很不满意,但座位主人认为,坐自己的座还有错吗?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让“感恩的心”打破“道德牢笼”
??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尽量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孕以及带小孩的乘客。”乘坐公交车时,广播里总是不停播放着这句话。我们在看到老年人上了公交车却没有座位时,多数人也会主动把座位让给老年人。但如果在动车上,你买的是坐票,买无坐票的老人或老人家属要求你让座,你会让吗?
?? 近日,一名女学生在动车上拒让座引争议,把“道德”又一次的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从新闻中得知,老人与其女儿在动车上只买到站票,因老人年纪大,要求年轻女学生给老人让座,遭到拒绝后,以“道德”攻击女学生,把礼让的美德变成“捆绑式”道德,把女学生圈进了道德的“牢笼”。
?? 礼让是一种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爱,并非道德,更不是一种义务。就拿公交车上让座的问题来说,年轻人遇到老幼病残,多数会自觉的让座,但这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也不是年轻人的一种义务,年轻人遇到比自己年纪大的就必须让座,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在动车上,老人女儿带着生病老人,要求年轻女子给其让座,年轻女学生没有让座,也仅仅是坚守“本分”罢了,她做的没有错,更没有什么道德问题。
?? 学会感恩,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切莫当个心安理得的“享受者”。儿女心疼自己的父母,想给母亲寻个座位,于情于理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该一味的索取,如动车女子那般,显然有些强抢她人座位之嫌,当未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又以“道德”名义捆绑她人,这种行为无疑是很低劣的。女儿心疼母亲,完全可以给母亲买个茶座,上车之前给母亲买个马扎,而以口头的名义强抢,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 学会感恩,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回报他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家让座的事例屡见不鲜,弘扬了社会的正能量不假,但久而久之,尊老爱幼好似已经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些老人心安理得的接受,却一句感谢的话语,一个慈祥的笑容都没有了,没有感恩之心的老人必将走入“死角”。很多时候,做好事的他们并不是为了回报,只是出于人文的关怀,一个真挚的微笑,一句感谢的话语足以让其满足。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并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应当是一种感恩的回馈。当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在外有人礼让,有人照顾,我们感到心安,感到了社会的关爱,当我们工作之余见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自然也会伸出关爱之手,“扶不扶”的现象终将消失,“让座”的纠纷更不会有了,而作为老人,切莫板着脸心安理得的接受,要懂得回报,学会感恩,一个笑容,一句话语,便可温暖他人心灵,把浓浓的爱心传递下去。
解析:本次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材料讲述的是,八旬老人坐动车到省城看病,没买到全程坐票,老人女儿在让座问题上与座位主人女大学生发生争执。材料启发人们正确理解情与理方面的问题,女大学生坐自己的座位没有错误,这是理,把座位让给老人值得称赞,这是情。考生作文凡依此命意,围绕或关联情与理,对老人女儿、女大学生或其他相关方的行为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均可视为符合题意。
材料内容丰富,含意很多,例如,
①按票入座是个人的权利,让座应出于自愿,不能强迫他人让座;
②要弘扬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只讲权利而任由冷漠滋生,并非社会之福;
③可以呼吁道德,但不能搞道德绑架;
④孝敬老人是做女儿的义务,出行应该考虑周全等均属题意范围。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则驱动型作文题,就这则材料而言,材料中当事双方的做法都有合理的一面,也都有不够妥当的一面,肯定其合理性,再分析其不足,写作中要注意,
(一)丰富文章内容,两面说,先肯定合理性,再指出不足;
(二)增加思维深度,体现思想成熟度;
(三)提升作文境界,一味指责,大加批判,不是一个见识广博,胸怀开阔的人应该做的。越是能体会到不同群体的诉求与困难,考虑到种种具体的条件,就越能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本材料中“八旬老人”“节后人多”“‘请’起来”“请求”“坚持要按票坐”“很不满意”都是体现这则材料规定性的关键词语。是这些关键词,构建起了我们进行分析讨论的“核心语境”,我们的讨论都要建立在这个“核心语境”的基础上。就是以事件为核心,要紧密围绕题目事件本身,不能天马行空。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公家的地太干净,俺的鞋子太脏,还是脱掉鞋子,赤脚进公家的厕所好了。”60多岁的民工易师傅在湖南株洲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所在地火炬大厦附近干活,一时内急,到大厦里上厕所。因为鞋子太脏太旧,怕弄脏干净的地面,便将鞋脱下,放在厕所外面。他说:“不能太给公家添麻烦,让我进来免费上厕所,已经十分感激了。”鞋子的照片和易师傅的话被路过的李先生发到网上后,众多网友大呼感动。但也有一些网友质疑:民工兄弟上趟公家厕所,需要如此感激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范文一:
民工脱鞋,非小题大做
?? 民工脱掉鞋子赤脚去上公家的厕所?,有人质疑,有人感动。那么,此举是否真的小题大做了呢?
?? 个人认为此举并非小题大做。在当代社会,许多报道反映,民工在为公家干活时,滥用公家的水电等各种资源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一些公家雇佣民工后发现,自己的家当已被扫荡光了。
?? 小现象,却折射出大问题。这反映了在部分人心里,心中的天平更多是倾向于自己,而他人的砝码却相对较少。因而在这部分人的思想或行为方面,更多地优先考虑到自己,而缺乏为他人考虑,进而造成一系列的悲剧。
?? 然而,六十多岁的民工易师傅,脱鞋进公家的厕所,这不仅是他优秀品质的体现,更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基本点,尊重并非要多么崇高,只需着眼于身边的小事。有人质疑此举是否小题大做。那么,试想,一幢高楼大厦里遍地是脚印,高楼大厦与草地又有何区别呢?
?? 因此,民工易师傅的脱鞋之举,并非小题大做,只是在适当的地方,做着少有人能够做到的事。
?? 更进一步说,这是否就是对民工的歧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康德曾说过:“道德律令,位我心中。”每一个个体,不管是圣人也好,普通民工也罢,都应留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需求,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或许无法做到百般崇高,但如果每一个如此普通的我们都留意自己该留意的事项,那么,我们的社会离大同社会还会远吗?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我们都留意自己该做的事,明白自己需遵守的道德律令,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光明。成龙是大明星,但他每次上完厕所,都会用纸把座厕周围擦干净,感动的一瞬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只需那一微妙的举动就足矣。
?? 泰戈尔如是说:“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人,他们的阴影投射在自己面前。”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利益背在自己的身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那么,璀璨灯光照耀下得到的也只是自己的阴影,所有的阴影将笼罩住我们生存的环境。
?? 故而为了营造一个光明的世界,只需每一个游客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再有“到此一游”的标记,只需每一个民工,做好本分,让公家安心,让自己舒心,只需每一个个体做好应尽的事,这并不是小题大做,这只是做到权衡自己心中的天平。
??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罪恶接受我们善行的洗礼”选择从善,选择从小事做起,我们将会变得更加完善。这是个体层次。在整个社会方面,崔卫平如是说:“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所以,让我们都做好本分,摆好道德律令的天平,当民工脱鞋这举不再有人质疑需要如此感动的时候,也是整个社会更加光明的时候!???
??????????????????????????????????
范文二:
脱鞋的背后是对平等的迫切
?? 农民工能够免费上公家厕所,为了不弄脏公家的地,农民工主动脱鞋。乍看时,确实有些感动,但冷静思考,我们才会发现这已然不是脱与不脱,脏与不脏的权衡,而是我们的社会还有没有平等的质问?在我看来,脱鞋上公家厕所的背后是我们对平等缺失的迫切要求。
?? 网友大呼感动确实可以理解,因为在我们这样的功利化的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了用身份凭地位去评估一个人,农民工免费上公家厕所着实令人感动,感动于装修华丽的公家厕所愿意接受一个穿着破旧的农民工。农民工脱鞋并予以感激,或许真该如此,因为他们难得的得到了别人的接受。感动感激之余,我更愿意思考,我们的平等哪去了?
?? 人生而是平等的,但随着自我身份的演替,渐渐的,人与人被划分了。我们习惯的用财富的多少区分人,于是有了富人与穷人,我们执着于凭借职业的贵贱去区分一个人,于是有了白骨精与农民工。划分之后,我们一边强调这“缩小贫富差距”,“职业无贵贱”,一边却创造各种环境让穷人让农民工抬不起头。平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人是平等的,我们又怎么可以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不同的人呢?
?? 在功利的酱缸里跑得越久,我们对平等越是迫切。农民工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为了城市的发展,背井离乡,承担着最苦最累的活儿,为了工作,他们留下了自己的儿女,于是有了6100万“父母双全的孤儿”。然而,尽管他们付出努力,城里的人却总是以主人公的姿态,以自己的优越感看待普通的农民工。他们嫌农民工太脏,衣着太旧,甚至嫌他们降低了城市的形象。然而,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城市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该消除对农民工固有的偏见了?我们应当卸下功利的面罩,平等的看待每一个为城市的美好明天奋战中的农民工。不要嫌他们鞋子脏,因为他们正为人们清洁的道路努力打扫,不要嫌他们鞋子旧,因为他们正用微薄的工资支撑自己的家。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农民工,将心比心,如果你是他么一员,你又愿意别人怎么看你?
?? 平等的缺失只会让我们走向极端,富越富,穷更穷,我们的大同理想岂非越走越远。平等的缺失早已渗透每一个角落,岂止农民工,当北大才子陆步轩街头卖猪肉的消息传开时,为何刺激了那么多人的神经?因为在我们的惯有思维里认为卖肉是低贱的工作而知识分子理应享有高贵的职业。平等的缺失,让每一个想要尝试的人都被当作异类,难道所有人都应在固有的枷锁中迷失吗?我们呼唤平等,因为我们希望每一个努力中的人都能得到尊重,每一个职业上奋战的人都能得到平等看待。我们呼唤平等,我们不希望贫与富贵与贱时时左右我们的思维,我们希望我们与美好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 脱鞋背后是对平等的关切,感动感激之余,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脱下有色眼镜,摆脱功利的束缚,平等的看待每一个人。
解析:审题参考:
第一个层面:(是什么)
农民工脱鞋如厕,对自己能免费上公共厕所心怀感激,体现了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对公共设施的爱护、对政府的感恩;他之所以这样想、这样做,说明他质朴、善良、谦卑。由此,写懂得感恩,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自觉维护洁净的环境,怀着谦卑敬畏之心待人处事,赞美普通劳动者的美好品质等,都是符合题意的。
第二个层面:(为什么)
农民工本来有免费上公厕和穿着鞋子走进干净厕所的权利,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享有这些权利,他的言行说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长期歧视,已造成像农民工这样的“边缘人”的权利被严重边缘化,以至于他们都不觉得自己拥有某些权利。他的谦卑心态,一定程度上正是社会的不公正造成的。由此,可以批评社会对底层民众、对弱势群体的不公正。
第三个层面:(怎么办)
营造公平(平等)、自由、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公民的尊严和权利都得到充分的尊重,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立意角度:
平民的尊严和城市的温度
小人物的尊严(卑微者的高贵)
城市要关怀弱势群体(城市的良心)
尊敬别人的人值得被尊敬(敬人者,人亦敬之)
道德感和身份无关
用完善的制度保障平民的幸福
向高贵的灵魂致敬……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静立不动,绿灯一亮,鱼贯而过。人们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他们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尊重规则
?? 规则无处不在,孟子曰:“不以规则,不能成方圆。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是规则就一定要遵守,不然就不能成以正果。
?? 家庭生活中有家庭生活的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有社会生活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规则,虽然不起眼,但它却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 在一次工作中,他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同志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他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这位同志见眼前的正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他便和蔼地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 生活中,我们赢遵守的规则很多,人之所以成熟,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进了“规则”当中,不论是谁,规则就是规则,雷打不动,伟大的周总理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规则的重要性。
?? 在一次理发中,很多人都在等候理发,但是时间宝贵的他却没有接受别的同志让他先理发的请求,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 正是有了像列宁这样遵守规则的人,才有了一幅幅和谐的画面,有了和谐的人们、有了我们今天和谐、美好的社会。
?? 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去钓鱼。河边的告示牌上写着:“钓鱼时间从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父子俩从上午,钓了很长时间终于钓起来一条大鱼。父子俩很高兴。突然,他看了一眼手表,严肃地对孩子说:“现在已经是四点十二分了,按规定我们只能钓到四点,因此我们必须把这条鱼放回河里去。虽然孩子很不情愿,但父亲最终毅然把鱼放了回去。
?? 规则本身无美感可言,但是有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才拥有和谐有序的美好景观,才能显示规则的好处与美丽。这位父亲用行动向教育了孩子:每个人要遵守规则!
?? 敬畏规则是一种态度;敬畏规则是一种方式,它使我们的生活和谐有序;使我们的世界和平美好;
?? 敬畏规则,就是敬畏自己!
解析: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018年1月,一辆公交车失控坠入河中。危急时刻,一位吊车司机迅速开来了吊车,把人一个一个全部“钓”上来。因为这次义举,常州市授予他“见义勇为市民”称号,还奖励他5000元人民币。没想到他竟然拒收奖金:“救完人拿奖金,那救人的性质不就变了吗?”
?? 子贡家里富有,拿钱为国家做了好事,主动不要赏金和名誉。孔子听到此事后表示不妥:这会让别人认为做好事收酬谢钱物就是追名逐利,这会影响人们做好事,于国于人无益。
做好事到底要不要奖励呢?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
付出与回报
?? 过去,我们一直在讲:只管付出,不望回报;只讲奉献,不讲报酬。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对人性心理的一种扭曲。
?? 其实,就人的心理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报,而且付出的越多,回报的期望值也就越高。
?? 当然,这种付出和回报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的话,至少人的心理是会失衡的。至于那些曾经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却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就一定是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了。
?? 前者以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显示自己的大度。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能说出自己付出不望回报的话,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报的酸溜溜的潜在心理,这就好比为爱付出了很多,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自己不渴望爱的回报一样,毕竟苍白的言语难以遮掩不平的心灵。我想,这只不过是难以得到回报或根本得不到回报时的一种说辞而已,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
?? 试想,如果上述表白出自真心的话,那么,当其得到爱的回报时,他是否还会再向对方说出——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但并不希望得到你的回报,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愿的,你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原因而给我爱的回报,这一点还是请你考虑清楚的话呢?我猜想,面对这种情况,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欣喜若狂以外,都是不会说出这种话的。因为,毕竟付出了爱就总想得到爱的回报。由此可见,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回报的。
?? 至于后者——那些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即便心理素质再高,恐怕也是由于付出不过九牛一毛或者只是自认为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的原因,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吧。这就好比给老弱病残让座,给灾区群众捐款捐物一样,当为而为罢了,自然是不求回报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过了一定的界限,那么,他也会产生渴望回报的情结的。其实,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回报,譬如:帮助别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感谢,为别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回报等等。
?? 既然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常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态表现,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彼此的这种心理需求,使我们彼此都能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样做,于人于己皆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想想看,如果别人为自己付出了,而且自己又心知肚明,可就是无动于衷的话,那么,我们自己往往是会产生一种负疚感的,而且这种负疚感的折磨恐怕是不会亚于心理失衡的。
?? 所以,能给别人的付出以回报的话,最好就给予别人回报;如果不能给予回报,最好就不要接受别人的付出,或许这样的拒绝会对别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小伤害总比以后可能造成的大伤害要强得多吧。过去,我们常常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甚至还提出了“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道德准则,这都没有错,因为这种道德准则其实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于是否“涌泉相报”,这似乎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至少该有“报”的表示。“报”了,我心坦然;“报”了,彼心平和。当然,这种“报”指的是积极意义上的回报,与“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无关。
?? 总之,就常人的心态而言,如果在付出的时候能少一点回报的期望,多一点“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得到回报的时候少一点对等的要求,多一点满足的情感。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活得更加开心快乐!
解析:立意参考:
①要奖金:理所应当,付出应该有回报
②不要奖金:品德高尚
③自圆其说,其它立意亦可。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某公司的女白领小欣经常将吃不完的盒饭打好包,放在路边,让过路的流浪汉来吃。买盒饭时会向店家多要双筷子,对于吃不完的盒饭,小欣还会剔除自己吃过的米饭部分,而且一般放在垃圾桶附近,方便环卫工人处理。小欣此举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侮辱了流浪汉的尊严,应该将餐费节省出来直接交给流浪汉;有人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善举。
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请站在流浪汉的角度对网友的观点进行回应。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善与不善,肚子说了算
?? 小欣的行为,言其真善者称其意义,言其不善者斥其行为。这里的争论集中于两个层面——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或者说是肚子的需要和面子的需要。
?? 要从流浪汉的角度看待这个事情,自然离不开分析这类群体的真实的境遇与心理。
?? “流浪汉”的叫法多少带了一些贬低意味,这一群体应该包括所有失去衣食来源的人,不应分男女老幼。所以不妨叫“流浪者”这个称呼。可能生活的遭遇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抑或是身体与精神的先天与后天的不足令他们失去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些人成为流浪者是受到环境的打击。当然也可能有宁可于脏物中取食也不要正常人的尊严的懒汉,即便是这类人,我也不愿意轻易判断是他的人格出了问题,我认可这样的观点——人的一切问题,都是教育的问题。
?? 鲁迅先生说:“在无穷的远方,有无数的人们,他们都和我有关。”?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必须重视他们的真实需求。
?? 善与不善,肚子说了算,若是饥肠辘辘的流浪者遇到小欣们放在路边的盒饭,而且有没有被用过的筷子,我相信他们会带着感恩之心,甚至流出几行泪水,感恩那留饭的人。
?? 世界的残酷降临于这些可怜的人身上,请理解他们的尴尬的无奈。陈蔡间绝粮的孔圣人,乞食于漂母的韩大将军,还有那曾以乞讨度日的明太祖,他们也都可怜过。
?? 认为小欣的做法侮辱了流浪汉的观点,其实本身没有错。你们站在人格平等的角度看待此事,也是站在太平盛世的时代环境下看待此事,才得出颇具人文主义的价值判断。这里不妨把时光的镜头拉长,我们的历史有数不清的战乱、饥荒、瘟疫。我们的祖先可能就是那被饥饿折磨地奄奄一息的人之一,然而也可能就是那裹着泥土甚至脏物的馒头与菜叶,救了他一命,他活了下来,然后才有了我们。我的家谱上,就清清楚楚地记载着祖先流亡和迁徙的路线。在那样的境遇之中,肚子和面子之争,毫无讨论的必要。
?? 至于行善是用食物还是金钱,这个问题要从善的本质入手,判断事件的性质根本上要从动机入手,而方式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一饭之恩和千金之赠,与受赠者的实际境遇有关,也与赠予者的经济能力有关。即便是公司白领,也不代表她就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捐赠金钱,即便有实力也不意味着她有这样的责任与义务。善是自我内心的约束,是执行康德所谓的“心中的道德律”的内在自觉。在此动机之下行能力范围之事,已属不易,若以其他的标准加以指责,就带上道德绑架的嫌疑。我赞赏小欣的行为,因为她那菩萨般的热心肠。
??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与其去讨论小欣的做法是否合于善的标准,不如在一起研究一下,如何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让流浪者们可以永远不必再去流浪。
解析: 值得注意的是,“站在流浪汉的角度”,应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以流浪汉的身份来回应网友的观点,一个是作者站在关怀流浪汉的立场来回应网友的观点。学生普遍反应难以展开思路,往往是把“角度”这个概念理解小了。
名句拾遗:
责任篇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雷锋
3、责任就是对别人和自己负责。——李增阳
4、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5、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6、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7、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8、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
9、如果一个人有了责任心,那么他会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周姿延
10、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某医院接收了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经过急救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然而患者的父亲几天后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了衣裤,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并要求医院赔偿。最终,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属1000元。
在患者的父亲是否应该索赔和医院是否应该赔偿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参考立意:
①既谈出老人索赔的合理性,又侧重表达对理解、感恩的倡议。
②既表达了对理解、感恩的倡议,又指出老人索赔的合理性以及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服务水平的意义。
③对医生既治病救人又能规范职业行为充分肯定。
④对道德绑架进行理性批判。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南京市一对母子在乘坐地铁时,孩子因身体不适在车厢内吐了一地,母亲立即用纸巾将车厢清理干净,这件事被网友发到微博上。众人点赞,认为这位母亲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该家长注重公共文明、注重日常小节的举动,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但众人过分热情的点赞也让一部分人担心:这种泛滥而廉价的“谬赏主义”会拉低社会的道德底线。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判断。
7答案及解析:
答案:这是一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材料,材料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参考立意有:从“这位母亲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的角度,可以谈父母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注重公共文明、注重日常小节、父母等教育者应尽的责任、适时地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等等;从“众人点赞”的角度,可以谈遇善则扬、拒绝漠然等等;从“众人过分热情的点赞”的角度,可以谈别让“谬赏主义”拉低社会的道德底线、理性点赞、凡事不能盲目跟风等等。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