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传统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 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使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
材料二:
?? 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
材料三:
?? 一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章丘铁锅”意外走红。铁锅锻造这一老行当迅速得到人们的追捧,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应该有着怎样的思考和选择?作为高三毕业生,请你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在班会上发言,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顺时代大潮,扬人生风帆
?? 时代大潮奔流入海,个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的三峡,其间水域开阔却也暗潮涌动。
?? 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语境下,再有远见的智者也难以望到尽头,再有定力的老者也难以忽视这滚滚而来的波涛汹涌!就如何在当下时代规划职业生涯,我有以下浅见:
?? 包容开放,取精去芜,发现丰富多样的人生选择。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崛起,将时代列车推向生死时速的快车道。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新兴产业一夜勃起,“共享经济”曾几何时还被轻视和嘲笑,“大数据”的到来也一度被定为痴人说梦……还有无数如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都实现了从零到繁的突跃。这就意味着,此时此刻正有无数仍不知名的事物,很有可能在明天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由此观之,怀有一颗包容的心,接受了解新兴职业,将给我们的人生规划带来更多选择。
?? 创新求异,勇于改变,跟上时代发展的快节奏。作为中国人,我们格外清楚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弊病,“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时刻警醒着我们“原地踏步就是退步”的通俗道理。作为人民出版社前身的商务印书馆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创新发展的典型范例。从最初只印书不出书的小商务所,发展为今日的行业巨头,期间还遭遇敌军四次炮轰,它的成功不仅是创新驱动带来的发展生机,更重要的是坚持为国民提供思考力的不变信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下时代的繁华多样中,创新的是形式与方法,不变的是初心与本质。
?? 最后,求同存异,不妄自菲薄全盘否定传统行业,应当是在新时代新产业环境下需要我们始终牢记的。正如“章丘铁锅”的意外走红,“磨刀手艺人”的惊世之作,以及“吹糖人”、“皮影戏”的经世不衰,都彰显了传统行业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尚的绝对魅力。这是当下再高新的产品所无法取代的魅力。它们一直存在于人们记忆的最深处,是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样的职业,绝不能被轻视,更不能被同化!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给它们包上时代的外衣,例如纪录片的播出或与科技的融合。总之,我们应该铭记老行当的绝对意义,避免追求新生产业而舍弃根本,丢失初心。
?? 时代大潮川流不息,发展道路四通八达。我们当扬起人生风帆,或逆流勇进,碰撞激情火花;或顺流而下,行稳致远!
?
立足自身,回应时代激变
?? 古人有言:事异则备变。面对着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进程,如何处理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是每一位准高三毕业生不可逃避的问题。
?? 时代风云本是一条浩浩荡荡前进的大河,从未停歇。近年来随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新兴产业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许多从前的“吃香稳定”工作带来棒喝一击。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看到此种“新生与淘汰”间的合理性,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亦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 在正确对待历史发展潮流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思考风云际涌下“人”的立足点与发展点。
?? 无论是阿尔法狗秒杀大众围棋高手,还是沙特阿拉伯机器人公民“索菲亚”引发的“恐怖谷效应”,都在世界范围内对机器智能、科技发展的恐慌。但在我看来,如今的大数据、智能时代是挑战更是机遇。一系列新职业应运而生,不仅种类多样且分工更为细化。如果说“文艺复兴”将关注点转向为人,那么“智能时代”则有助于将人的关注提升至更高的品质追求上。于我们高三学生而言,可供选择的专业领域更加多元。虽一些传统工种面临淘汰,但那大多是重复性、规律性、可模仿性的工作,相对应的,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精细化、技能化,为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斑斓色彩。
?? 以上是立足在世界范围全球进程的探讨,让我们把目光收回国内,亦会发现许多值得注意的职业闪光点。
?? 老行当“铁锅锻造”因纪录片重回人们视野;手艺人藤椅编制技术再博取众人眼球;更有街角巷道的民间风味制作重赢人们青睐……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今日,中国的传统工艺并未因为“时代久远”而“色老珠黄”,反因“历史悠久”更具人文底蕴。此等传统工艺重焕生机给我们亦有珍贵启示:唯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且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纵使风云激荡、波诡云谲,纵然时代竞争与社会焦虑与之而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要学习老子式的澄澈清静,亦要有希腊狄俄尼索斯式的郁勃汪洋,这是最为重要的心态塑造,此为其一。
?? 其二,提升自身技能应对挑战始终是不渝真理。最后,绳其祖武,关注老祖宗的传统工艺并联系考虑自身实际以做出职业规划。
?? 史铁生有言:生命的挫折须臾常在,挑战却不可或缺。唯有向上向善,以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方能做出合适自己且有益社会的职业选择。
?? “纵使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愿你我成为国家栋梁。
解析:题意: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前,许多新行业正在诞生,许多老行业正在消亡,也有很多传统老行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高中生,我们该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选择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的末来?
立意1:拥抱新时代,面向未来规划职业,避免成为时代发展的炮灰。
立意2:坚守老传统,价值永流传。老行业淡出人们的视线,并非真正意义的消亡,很多老行业只是从生活必需变成了文化审美。
立意3:将对立的两面合二为一,用科技点亮传统老行业,老行业、老职业之所以老而经久不衰,尤其经历史沉淀永不褪色的精华,然而在口口相传和经验传递的的农耕时代,常常由于天灾或人力因素而消逝,。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传播的力量,让老行业走到更多人面前,焕发出新的光彩。
立意4:选择新行业,心怀老传统。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科技怎么演变,我们都不应沦为工具的奴隶,人类最古老、最传统的行业,莫过于对人类心底真善美的需求。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一条街上有两家餐馆,一家叫“老味道”,一家叫“梦里时光”。“老味道”经营的是传统美食,餐馆的格局多少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十几道招牌老菜更是始终屹立不倒,它的广告语是“您吃的这道菜,和您爷爷的爷爷吃的那道菜,完全一个味儿”。“梦里时光”走的是新式餐饮的路子,它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店面重新设计重新包装,菜品则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甚至宣称“如果一个月内你吃到了和上次一样的菜,这道菜我请了”。两家餐馆比邻而处,生意都十分兴隆。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题面梳理个性共性“老味道”传统美食餐馆格局无变化招牌老菜屹立不倒广告语怀旧情结明显比邻而处生意兴隆“梦里时光”新式餐饮对店面经常更新学菜品花样不断翻新广告语新鲜味道很浓内涵梳理:通过梳理材料中个性与共性的内容可以看出,两个关键词会很快进入我们的视线,即“传统”与“创新”。以这两个关键词为核心,可以梳理出以下三个思维角度:一是“传统的魅力”,而是“创新的好处”,三是“传统与创新结合之美”。每个思维角度又可以从“为什么”“怎么办”两方面着手进行细致的分析。
1、从“传统的魅力”角度思考:坚守传统,不忘初心。
(1)为什么?因为优秀的传统内容,是国家民族的灵魂与象征,经得起时间和风霜的考验,让人能记住“来时”的温情与时光。
(2)怎么办?需要我们尊重、敬畏、保护、继承、推广。在此过程中我们一要学会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要掌握一定的度,避免僵化、死板、教条;……
2、从“创新的好处”角度思考:推动创新,牢记使命。
(1)为什么?因为这是社会发展、时代呼唤、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这其中涉及到个人、集体、国家、社会、民族、世界等方面创新驱动。
(2)怎么办?首先我们要有接纳新事物的大度之心与热情,被动、畏惧、排斥是要不得的;其次要明白创新不是简单的加法,更不是粗俗的加工,那种只改头换面,不注重实质内涵的行为要坚决杜绝;再次创新,忌随意而为,更要严禁类似恶搞的盲目无知的行为出现。总之,我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如果能依托以上三大角度,从个人、集体、国家、社会、民族、世界等方面进行切入,借助“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个平台,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生活等领域,定能提取出精准而又精彩的立意并可顺利行文。如果在行文时还能体现出批判性思维或思辩性思维的特点,那定会美上加美的。
3、从“传统与创新结合之美”角度思考: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共生、共处、共荣的社会,“继承传统,积极创新”是对社会发展多样性的尊重,是实现社会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社会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2)怎么办?首先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方能保证“渠长水清”;其次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守住传统的优势,这样方能保证“源头活水”;……这里化用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一句箴言:人们要懂得欣赏传统之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创新之美,这样将传统之美和创新之美融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 经典,是人生的瑰宝、时代的精华,是情感的凝聚、想象的放飞,更是它赖以诞生和流传的文化传统所绽放的璀璨花朵。
?? 以下所列的篇章,都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诗经·蒹葭》(蒹葭苍苍)、《庄子·逍遥游》、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
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品味经典,拥抱自然
?? 在流淌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古诗文犹如高山上的白雪,幽谷中之兰花,露散后的明月,成为历史长河所积淀下的璀璨瑰宝。与野鹤做伴,与孤菊为友的五柳先生,自由自在地看天地间云卷云舒,写下《桃花源记》,成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人飘逸潇洒的楷模;苏子在举酒属月中获得思想上的解脱,凌驾于万物之上,写下《赤壁赋》,与长江明月相结合……在不计其数的杰出经典诗文中,有太多向我们传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理。
?? 从诗文经典中可以看出,大自然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同财富。在当今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太多人被社会的快节奏所影响从而失去了本心,日复一日地追逐功名利禄。不妨听听《赤壁赋》中苏子说的吧:“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且吾与子所共适。”与其不择手段地争夺那些身外之物,不如放下尔虞我诈,将眼光回归自然,像桃花源中的人一样共同享受单纯美好的自然景色,才能获得解脱。
?? 诗文经典告诉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生活幸福。在当今世界,人们似乎都走入了物质生活丰富便是幸福的误区。而真正的幸福,应是《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安逸闲适和满足,应是《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自由轻松。而这些幸福不需要我们激烈竞争便能得到,只要虔诚地与大自然相结合,便能获得这份质朴纯真的快乐。
?? 诗文经典提醒了我们,人类对自然应该怀揣着敬畏之心。《桃花源记》中,县令与刘子骥都妄想寻找桃花源,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他们是尘世中浮躁人物的典型,希望对大自然一味索取反而遭到惩罚。只有像苏子一样“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清醒认识到自身之渺小和大自然无穷无尽力量的伟大,对自然充满敬畏,才能获得自然慷慨的馈赠。
??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既然那些优秀文人墨客已为我们做出榜样,当历史的洪流涨至我辈这一岸,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不能推脱的任务。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教授带来一份关于“将元宵节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议案建议。周教授坦言,这不仅彰显了民族自信,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回归。但网友对此意见不一:
?? 有人觉得春节假期己经够长,再设一个元宵节假期,实际意义不大。几乎所有节日都会被媒体和商家描述为“购物节”和“休闲节”。
?? 也有很多网友力挺这个建议,毕竟吃元宵、猜灯谜、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俗表演自古就被赋予了热闹、喜庆、团圆的内涵,值得传承。
?? 还有人认为重要的不是纳入法定假日,而是用历史眼光、科学精神和严肃态度来看待节假日,防止亚文化“带跑偏了”。
这些见仁见智的意见引发你对议案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选好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是否该元宵节给一个“法定假日”的名分?
?? 眼看元宵又到。关于元宵节是否应该给一个“法定假日”名分的讨论又开始了。在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提交的议案建议中就包括建议将元宵节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以强化和延续我国的元宵节文化内涵。然后并未获得通过。不知今年是否能有变化。
??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关于它的来历传说有很多,庆祝活动丰富多彩,与之相关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然而如今的正月十五,节日的味道却在逐渐变淡。作为与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同等重要的节日,应该给元宵节一个“国家法定假日”的名分,笔者认为这是不容置疑的。
?? 俗话说,“不出十五不出年”,大家普遍认为元宵节是传统过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过了元宵节才算是过了一个完整的大年。让元宵节成为法定假日,有助于强化和提升它的历史地位,使得它从普通的日子里脱颖而出,避免在以后像“二十四节气”一样沦落到被人遗忘的尴尬境地。给元宵节一个“法定假日”的名分,符合国情,顺应民心。
?? 事实上,元宵节也承载了重要的文化内涵。在2008年6月,就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许多人的元宵节都在工作日的匆匆忙碌中度过,只是吃个元宵罢了。有多少人还知道“上元节”的来历?有多少人在这一天去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狮?“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盛景人们没有时间参与,缺乏了对仪式的尊重,不再有浓厚的氛围,节日最终就会变得冷冷清清。给元宵节一个“法定假日”的名分,留住习俗,弘扬传统。
?? 据调查,发展中国家节假日相对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富的累聚,放假天数会越来越多。正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节假日成为大势所趋。元宵节是热闹的节日,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元宵节放假必将促进部分地区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元宵节一个“法定假日”的名分,刺激消费,拉动经济。
??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承载着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得到必要的强化和延续。调动人们更多的热情参与其中,把元宵节长长久久的传承下去,把它纳入法定假日势在必行。
解析:
5、?? 对节日文化的重视程度是衡量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每到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前后,网上都会有“应不应过洋节?”“中国传统节日应该怎样过?”的讨论。有人认为,洋节日不是洪水猛兽,庆祝一下也无妨;有人认为,传统节日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少上几天班,可以吃到美食;还有人认为,传统节日更应注意其起源、内涵和习俗。
以上这些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呢?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