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三节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1、仪器、试管、药匙、滴管、2、药品、食盐、汽油、植物油、水。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1、 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2、 并明确学习目标3、 。
(1) 演示实验1 :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 演示实验2 :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
(食盐很难溶解)
(3) 演示实验3 :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 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的“溶解度”。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 、指导学生看书,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一)要准确地表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该注意哪几点呢?
学生看教材、讨论、回答、教者总结(投影显示)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克溶剂。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里的溶解度。
4、 单位:克。
(二)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 ( )
A、 20oC时,20克某物质能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oC时该物质溶解度为20克。
B、 20oC时,20克某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oC时该物质溶解度为20克。
C、 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D、 20oC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某物质,所以20oC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3、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关系。
1、 学生阅读教材137面第3节,2、 了解溶解性分类。
3、 导学生填写表格(投影)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 溶解度(克)
4、 思考:是否存在绝对不5、 溶的物质?
4、 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a) 指b) 导学生阅读教材表7—1、图7—2、图7—3。了解固体溶解度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坐标c) 法。
教者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对照《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举例讲解如何应用曲线图。
d) 结合挂图,e) 就某物质在曲线上任一点请学生回答其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
指名学生比较某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学生回答、归纳。
f) 思考:
采用降温的方法是否可以使任何接近饱和的溶液都能变成饱和溶液?
(不能,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湿度升反而减小,其接近饱和的溶液降温仍然是不饱和溶液。)
5、 导学生阅读教材,6、 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7、 堂习题训练:
1、 列因素中不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是
①④溶质的性质 ②溶剂的性质 ③溶剂的质量 ④温度
A ①②③ B ③ C②③ D ②④
2、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现有下列方法: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水 D加硝酸钾 E蒸发水
(填序号)
(1) 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2) 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3) 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有
(4) 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有
3、给冷水加热过程中常有大量气泡涌出,为什么?
8、 课堂小结:
比较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概念的区别及影响因素的差别。
八、作业:书后习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