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动了( )
A. 武昌起义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2.“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就)大,革命一定会成(啰)功!”上述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会宁会师 D. 井冈山会师
3.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
A. 遵义会议 B. 彝海结盟 C. 会宁会师 D. 吴起镇会师
4.历史学家杨天石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读到蒋介石日记的学者,他研究蒋介石日记长达27年。下图是他的著作《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封面。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 )
A. 国内各阶级的利益 B. 工人阶级的利益
C. 农民阶级的利益 D.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5.“田里豆子开红花,红军来到笑哈哈,土豪劣绅都打倒,山林土地回老家。”这是歌颂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歌谣,该根据地是( )
A.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C. 中央革命根据地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李明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1927年、军旗升起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第一枪。他研究的是( )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百团大战
7.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 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 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
C. 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 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8.随着北伐的顺利进军,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 )
A. 上海 B. 南京 C. 武汉 D. 北京
9.小明同学是惠州人,他自豪地说:我家乡有一位名人,是率领“铁军”独立团屡建战功的北伐名将。这位“北伐名将”是( )
A. 叶挺 B. 贺龙 C. 廖仲恺 D. 彭德怀
10.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
A.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1934年10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6000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 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 )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长征 D. 百团大战
12.国民革命运动的性质是( )
A.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B. 反帝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
C.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反帝反封建的无产阶级民主革命
1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其会师地点在( )
A. 陕北吴起镇 B. 江西瑞金 C. 甘肃会宁 D. 贵州遵义
14.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办学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为( )
①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 ②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③一些中共党员任教官 ④军校培养出大批学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5.2014年2月21日,武警甘肃森林总队陇南支队200多名官兵兵分两路赴腊子口和哈达铺开展了“重温红色之旅,激发强军活力”活动,领悟和传承长征精神。红军长征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其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 )
A. 遵义会议 B. 四渡赤水 C. 巧渡金沙江 D. 飞夺泸定桥
16.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反映了当时毛泽东要走( )
A.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B. 国共合作道路 C. 城市中心道路 D. 北上抗日道路
17.如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示意图,关于这次战争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B. 国共两党进行合作,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是前提条件
C. 名将叶挺所在的独立团被授予“铁军”称号
D. 讨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18.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反映了当时共产党要走( )
A. 城市中心的道路 B. 国共合作的道路
C. 统一战线的道路 D.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鲁迅曾说:“中国现代的社会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一炮指的是( )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北伐战争 D. 辛亥革命
20.梅州某中学八年级同学为准备一节“探究与实践”课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撤出瑞金”、“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力排终难收新疆,忠心为国留史册 B.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C.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 晴天霹雳太行头,英帅朱彭筹此役
21.读下图。与毛泽东提出这一著名论断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共一大召开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C. 遵义会议召开 D. 辽沈战役胜利
22.既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参与井冈山会师的人物是( )
A. 毛泽东 B. 朱德 C. 彭德怀 D. 周恩来
23.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常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这副对联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黄埔军校建立 D. 北伐战争
24.新余某旅行社开展了一次“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主题中适合于介绍长征的是( )
A. 南湖游船——开天辟地启航程 B. 英雄城市——八一军魂永传承
C. 革命摇篮——星火燎原创新路 D. 遵义小楼——生死攸关明方向
25.下图再现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生动场面。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 开始了向农村进军的革命历程
C. 形成了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D. 建立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二、非选择题
26.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建党走过了一段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让我们回顾历史,重温党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1)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该会议确立的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诗中“共党”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遵义会议放光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全党全军齐欢庆”?材料二中提到的该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背负开天辟地的历史重托,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
——新华网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伟大历程》开栏语
(3)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下联: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材料二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引自《北伐宣言》
(1)材料一的对联跟我国近代哪所军校有关?该校的校长是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3)北伐的先头部队是哪支队伍?这支队伍在北伐战争中英勇善战,屡败强敌,赢得了什么称号?
28.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江西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在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为挽救危机,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何历史地位?
(2)图二中的情景出现于何时?会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名称是什么?
(3)从“南昌”到“井冈山”,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图三反映的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其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中央红军长征从江西何地出发?你认为在当代,我们应传承或弘扬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29.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史诗,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工农红军长征展开“主题学习活动”。
(1)根据上题,分析红军长征过程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红军长征途经了许多地点,还在一个地方召开了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请问:会议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3)请联系自己,谈谈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30.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跟世界先进文化相得益彰,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汲取世界先进的文明,争做出彩中国人!实现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诗·卫风·氓》曰:信誓旦旦。
材料二:中国人民长期反抗专制制度的斗争迎来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历史迈入新纪年。新制度的创建,给逐渐觉醒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希望,中国历史进程继续朝着“独立、民主、自由”奋进。
——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
——360百科
材料五: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说说材料一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要求人们应该做到的哪一生活准则?
(2)根据材料二,“伟大的胜利”是哪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给逐渐觉醒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希望”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该杂志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哪一重大思想运动的开始?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可知,五四精神值得任何时期的青年和学生学习,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故选B。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冈山,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由此可见,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井冈山会师。故D符合题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发生在“朱德来会毛泽东”之前,故AB不符合题意;会宁会师是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D
【解析】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会宁会师发生在1936年10月,所以这首诗表达了红军吴起镇会师的喜悦心情。故选D。
4.【答案】D
【解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有“南京国民政府”,据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右派蒋介石于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答案为D。
5.【答案】D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秋收起义中,我军损失严重,毛泽东正确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选D。
6.【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针对中国国民党的武力清党政策,在江西南昌发动了武装暴动事件。该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设武装力量的开始。8月1日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
7.【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长征期间红军实施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和严明的军纪,因此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题干材料则说明了红军长征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8.【答案】C
【解析】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故选C。
9.【答案】A
【解析】材料中“铁军”“北伐名将”等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是北伐战争的先头部队,屡建战功,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是五四运动的影响,C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D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1.【答案】C
【解析】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江西瑞金,开始了战略转移,创造了传奇,故答案是C。
12.【答案】C
【解析】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选C。
1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4.【答案】B
【解析】军校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廖仲恺任党代表,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还从全国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②③都是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办学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表现,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井冈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式,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所以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共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17.【答案】D
【解析】根据形势示意图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战争指的是北伐战争,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战争的时间是1926年,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A项表述错误;北伐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形成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不是民族统一战线;所以B项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是图片信息没有反映;D项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表述正确。故选D。
18.【答案】D
【解析】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并且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以答案是D。
19.【答案】C
【解析】1926年,北伐战争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上开始了,目标是中国当时的孙传芳、张作霖、吴佩孚三大军阀。所以答案选C。
20.【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的能力,由瑞金、大雪山等信息可知是红军长征。所以答案选C。
21.【答案】B
【解析】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后,革命群众对根据地的前途表示担忧,加上蒋介石的围剿,失败情绪很浓,毛泽东针对这一状况连续发表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所以选B。
22.【答案】B
【解析】既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参与井冈山会师的人物是朱德,毛泽东没有参加南昌起义;彭德怀既没有参加过南昌起义,又没有参与井冈山会师;周恩来没有参加井冈山会师,故选B。
23.【答案】C
【解析】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国民党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其门上的对联就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所以答案是C。
24.【答案】D
【解析】A项指中共一大,B项指南昌起义,C项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是在红军长征期间召开的,是党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D。
25.【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故选C。
26.【答案】(1)中共一大;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
【解析】(1)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中共一大而闻名天下;该会议确立的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全党全军齐欢庆”是因为: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党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领导人民向新生活前进。
27.【答案】(1)黄埔军校;蒋介石。
(2)推翻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3)叶挺独立团;铁军。
【解析】(1)材料一的对联跟黄埔军校有关;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该校的校长是蒋介石。
(2)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3)北伐的先头部队是叶挺独立团;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团长叶挺也被誉为“北伐名将”。
28.【答案】(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4)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实行战略大转移。瑞金;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解析】(1)据所学可知,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前一问据所学可知,井冈山会师发生在1928年4月,当时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后一问井冈山会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3)据所学可知,从“南昌”到“井冈山”,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4)第一问据所学可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第二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第三问据所学可知,长征精神指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29.【答案】(1)红军长征过程中克服的困难包括:军事: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自然:恶劣的自然环境等等。
(2)召开了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作为中学生,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就要从小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发扬爱国主义。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过程中克服的困难包括:军事: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自然:恶劣的自然环境等等。
(2)红军长征途经了许多地点,还在一个地方召开了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作为中学生,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就要从小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发扬爱国主义。
30.【答案】(1)诚信(诚实、守信亦可)。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4)爱国主义。
(5)爱国、追求科学;诚信;文明、友善。
【解析】(1)“信誓旦旦’,意思是:誓言说得极为诚恳,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要求人们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是:要做到诚信、诚实、守信等。
(2)通过“反抗专制制度的斗争迎来了伟大的胜利”,我们可判断出“伟大的胜利”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给逐渐觉醒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希望”。
(3)该杂志是《新青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民主和科学。
(4)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5)通过百家争鸣、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仁人志士宣传的新思想,我们认识到: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追求科学;诚信;文明、友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