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第七单元教学要求说明
本单元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现一幅幅优美的异国风情画卷。我们要带领学生欣赏被当地人称为“贡多拉”的威尼斯小艇;领略德国街头奇丽的美,感受到德国民族的与众不同;来到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感受与象共舞的那份亲密和谐的乐趣;来到辽阔的非洲体验那里的彩色世界。教学这组课文,要求:一要抓住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本单元教学伊始,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收集一定的资料,使学生对异域风情有初步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教学中,对于主要内容,要进行方法的指导,或对已学方法要进行巩固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例如:《与象共舞》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每小节的概括句相加的方法来归纳主要内容。在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不仅为文章的内容而惊叹,更要为作者的表达而喝彩,逐步积累表达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威尼斯的小艇》主要是通过和《威尼斯之夜》的对比,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选材的巧妙,为什么要选择小艇来介绍威尼斯风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么把小艇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写清楚、写生动的;《与象共舞》最大的表达特点是先概述后分述,每一小节都有一句概述的句子,这样表达的好处是非常明了,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彩色的非洲》巧妙地利用过渡句承接上文,启发了下文,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过渡句的作用,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过渡句来概括几小节的主要意思。本组教材,语言非常优美,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背诵。还要适当考虑本组课文作为本册最后一个单元,对本学期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要加以复习和巩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作者对于德国民族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的赞美之情。最后,在课堂中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交流所收集的资料,教师要做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先要读一读所收集的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整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整理,切忌照本宣读,囫囵吞枣。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季羡林简介以及季羡林作品集、作者所描述的“山阴道”的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本(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奇丽、应接不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知道全文是围绕“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写的。
3.找出描写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语句。
课前两分钟:
媒体出示:
季羡林先生简介:他身披三顶桂冠——“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国宝”,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精通十二国语言,对印度佛学、梵学等古文字有深入的研究。
他曾当选“感动中国2006年度十大人物”之一,年轻时留学德国十年,后著有留学回忆录《留德十年》。
他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告诉我们要博览群书。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板书: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题。
3.指导朗读:师在“自己”和“别人”下加点,生再读课题。
4.能为课题中的“让”换个词吗?(“请”、“给”等)再读课题。
说明:本节课从认识作者季羡林先生开始,激发学生对季老的崇敬之情,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学生读懂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哲理。从课题的“自己”、“别人”以及“让”中引导学生初步读懂题意。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
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
(3)思考:1980年,季羡林先生在70岁的时候再次踏入曾留学十年的德国,发出了怎样的赞叹?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2. 反馈检查。
(1)媒体出示:
天性 宇宙 真切 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正音:脊梁(jǐ liang) 莞尔一笑(两个第三声相连,第一个变调) 应(yìng)接不暇
字形:脊(笔顺) 嫣(右半部分上面是个“正”,下面不是“与”)
理解:应接不暇 先理解不理解的字再理解整个词:暇(空闲)所以暇的左边是个“日”
(2)交流自学要求3
随机媒体出示: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指导朗读 媒体两个感叹号变红
师:这里有两个感叹号,是作者在1980年重返德国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谁能读出赞叹的语气?
自己练读、个别读、齐读。
小结:课文就是围绕着“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抒发感受的。
说明:这篇课文的个别字音学生很容易读错,在预习反馈中教师要注意听清学生的读音,并及时纠错,应接不暇的“暇”学生很容易写错,在这里采用先理解字义,再联系字形的方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记忆,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有效性。“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是全文最重要的两句话,抒发的是作者重新踏入德国时的感想,也是作者一直以来的感受,让学生找出来进行初步的朗读,有助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这两句话进行全文的品读感悟。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景色奇丽和表现民族奇特的词句,用心体会,简要批注感受。
4.学生默读课文,批注感受。
三、作业
1. 抄写词语
2. 媒体出示:
一、划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读音或字
脊(jí, jǐ)梁 应(yīng, yìng)接不(暇,瑕)
莞(而,尔)一笑 花团(绵,锦)簇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1.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 )
算:A 计算数目 B 谋划 C 认做,当做 D 算数,承认有效力
2.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
临:A 靠近;对着 B 来到;到达 C 将要;快要 D 照着字画模仿
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
颇:A 偏;不正 B 很;相当地
三、先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写三个描写花的成语。
花团( )( ) ( )紫( )红
(百花争艳、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等)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季羡林简介以及季羡林作品集、作者所描述的“山阴道”的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本(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奇丽、应接不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见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见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1. 复习生字新词。
2. 理解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以及“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3. 复习巩固并完成练习。
一、复习导入
1. 让学生当场默词(2分钟)。
2. 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进行讲评,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研读课文。
1. 齐读第四自然段。?
2. 体会作者的话。
(1)媒体出示: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想想:作者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
(作者是说德国街景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3)感情朗读句子。
三、升华主题
1. 媒体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考: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德国人懂得我为人人)
2. 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 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
师过渡: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4. 媒体出示: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1)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2)感情朗读。
四、复习巩固
媒体出示:
1. 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 ),(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 )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 )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
读到文中划线的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
(3)文中哪句话具体表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用曲线画出来。
(4)耐人寻味的意思是 ,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是因为 。
2. 生活中有很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请举一个例子,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五、推荐阅读
季羡林作品:《留德十年》一书中的《我的老师们》或《我的女房东》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复习练习题2。
2.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去阅读季羡林《留德十年》这本书中的《我的老师们》或《我的女房东》。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季羡林简介以及季羡林作品集、作者所描述的“山阴道”的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本(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奇丽、应接不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参见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有关优美的语言。
理解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一、导入新课
1. 师:上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的障碍,知道了课文是围绕着“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写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媒体出示: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齐读。
3. 上节课我们画出了描写景色奇丽和表现民族奇特的词句,简要地批注了自己的感受。现在谁愿意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说明:课文是围绕“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来抒发情感的,在课的伊始复习朗读这句话,有效地衔接了第一二课时,自然地引入了对于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研读,主题鲜明。
二、研读课文
品读奇丽的街景,感受“美丽的境界”
预设:
随机交流出示: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画面呢?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
媒体出示: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都在微风中舒展娇嫩的身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娇艳欲滴。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就藏在这段话中,你能找出来吗?
(3)小结,指导朗读:对,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都在微风中舒展娇嫩的身姿就是——“花团锦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娇艳欲滴就是——“姹紫嫣红”。能把这种美带进你的朗读中吗?
(4)感情朗读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着重从“应接不暇”“花的海洋”体会花多。
(2)学生可能不理解“山阴道上”:这里还有个词“山阴道上”,谁知道什么意思?季羡林爷爷不愧为国学大师,他的文学素养是很高的,这个词语其实是有出处的,我们来看一下。
媒体出示:
王羲之说过这样一句话:“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那山阴就是古时绍兴。山阴道在绍兴的西南郊,这里的山水异常秀丽,后来,“山阴道上”就是绍兴山水的代称。传说王羲之曾经来到绍兴东郊的山阴之外,那里山水特别秀丽,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万年不朽之作《兰亭序》。现在,季羡林先生用“山阴道上”来形容风景优美的地方。
(3)情感推动美的想象:师配乐朗诵这两句,学生边听边想,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4)感情朗读。(音乐一直延续着)
3.看,这就是德国哥廷根街头的一幅情景。
媒体出示(图文):走过这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学生读。
媒体出示又一幅街景图和文字:走过那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另一生读。
媒体出示多幅街景图:这是德国的一幅又一幅街景图,每一户人家都仿佛在低吟着异国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每一条街道都仿佛在书写着“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难怪作者说
媒体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齐读。
4.根据提示背诵这两句话
媒体出示:
走过(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 )。许多窗子( ),汇成了( )。让我们看的人( )。
5. 小结: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奇丽”,写出了德国街景的与众不同之处,可谓匠心独具。
6.想象说话: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花团锦簇的街头,我会???? ?? 。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满街怒放的鲜花,我会??????????? 。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 ? ?? 。
7. 小结:看来,德国街头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给了人美的感受,愉悦了身心。
说明: 这里的研读主要抓住“奇丽”展开教学,通过品读感悟文字的魅力、课件的视觉辅助、情感推动美的想象,感受到德国街景的“奇丽”,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与众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以及背诵,水到渠成。较有效地落实了课后练习1、2、4。最后的想象说话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出这种奇丽的街景的作用,从而挖掘出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自然地过渡到“民族的奇特”的研读。
(二)品味“奇特”的风情,感受民族的境界。
1.刚才我们品味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你又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预设:
随机交流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脊梁指什么?花的脊梁指花的哪一部分?
(师引导追问:花最美的部分朝哪儿?)
(2)这正照应了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呢?文中哪句话对此作了解释?
(3)随机交流出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作者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为人人”在这几句话中具体指——(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具体指的是——(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随机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的确是耐人寻味。
(4)小结:“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正是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正是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季先生,他忍不住感慨:——(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说明:这一段的研读主要是抓住“奇特”,通过联系上下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作者所处的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的句子,很自然地解决了课后练习3的第一句句子理解。
三、巩固练习
1.配乐引读有关重点句子。
师:在德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可以看到——(生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媒体出示:(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
师:德国人养花,有他们的独特之处——(媒体出示,生读)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我为人人——(媒体出示,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师:人人为我——(媒体出示,生读)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媒体出示,生读)多么奇特的民族!
2.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3.背诵课文第三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