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 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朗读一—十二节。
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出示白杨图片,认识白杨。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说明:这里只要求初步认识白杨,不必深入。
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自学要求:(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
2.检查自学情况
(1)媒体出示生字:
疆 抚 晰 绍 伞 陷
①学生认读。
②问: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
③“陷”谁能来写一写?(学生书空)
媒体出示词语: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清晰 抚摸 介绍 新疆 陷入。
①学生认读。
②理解下列词语:戈壁、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沉思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媒体出示: 大戈壁图
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
说明:五年级学生的字词教学不必面面俱到,抓些关键字词讲讲,效果会更好。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读爸爸的话,找找句子,抓住关键词,说说白杨树的特点。
2. 媒体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 “从来”、“直”,这两个关键词可以看出白杨树很直。)
3.媒体出示: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从“哪儿……哪儿……”看出白杨树适应性强。)
②师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去哪儿。无论在哪儿,白杨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的适应性强。
③指导感情朗读。
4.媒体出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从“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②展开想象,完成填空练习
媒体出示:
在风沙面前,白杨 ;在雨雪面前,白杨 ;在干旱面前,白杨 ;在洪水面前,白杨 。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③指导感情朗读。
5.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板书:坚强)
6.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1-3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板书:高大挺秀)
7.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抓住“茫茫”、“浑黄一体”这两个关键词,说说你对“高大挺秀”的理解。
媒体出示:大戈壁图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这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更能说明白杨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8.齐读第一—三自然段。
9.媒体出示:完成填空。
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说明:通过品读句子,学生感悟并且记住白杨的特点。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加深对白杨特点的理解。设计的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再一次感悟白杨的特点。
10.朗读指导: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11.师小结: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来解决。
说明: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拥有饱满的学习激情。
四、拓展作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说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从而学会运用。
3 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新词
2.阅读《帐篷》,感悟建设者的品质。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一、复习巩固
1.媒体出示:
比一比,再组词。
晰( ) 疆( ) 戈( ) 陷( ) 绍( ) 沼( )
浙( ) 僵( ) 找( ) 馅( ) 招( ) 召( )
2.媒体出示:
写近义词 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3.媒体出示:
写反义词 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说明: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对字词的掌握仍不能放松,通过这些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字词,并且能理解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二、拓展作业
(一)阅读链接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阅读《帐篷》,思考:
(1)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
(2)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
2.交流:
(我们指的是地质队员、建筑工人)
(这些人身上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
3.指导感情朗读
说明:诗歌《帐篷》的内容是课文学习的拓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小练笔
媒体出示: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1.小练笔要求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写,这是一组关联词,我们回到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的?
2.要求写谁?你准备写谁?
3.学生写小练笔。
4.讲评。
说明:在学习理解全文之后写几句话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读写结合更为紧密。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
3 白杨 ?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高大挺秀 坚强
3 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
1.谁能来告诉大家白杨的特点?读读有关句子。(读十二节)
2.爸爸仅仅是在赞美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说明: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研读课文
(一)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1.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爸爸的话中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惑呢?
2.媒体出示句子: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谁能来试着背一背。
说明: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十二自然段。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4.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提提问题。
(预设: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说明: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5.媒体出示:
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教师点拨: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6.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7.正是无数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耕耘、奉献了一生,才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卫士)爸爸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赞美边疆建设者,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说明:经过一连串的阅读、思考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愿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理解了借物喻人写作特点。
(二)体会爸爸的心愿
1.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提出来。
2.质疑。
(预设:(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三)总结全文: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三、拓展作业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且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找找资料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说明:积累是写作的最好基础,也为运用打好基础。在学习理解全文之后写几句话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读写结合更为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