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学会十四个生字,会认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科学家为研究不怕困难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有泪,有喜,有忧,当然也少不了发现……
板书课题:童年的发现
2.在生活中,你有过新的发现吗?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3.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笔下的“我”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呢?
说明:通过启发谈话,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自学。
(媒体出示)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 。
(媒体出示)
胚胎 祸患 双臂 滑翔 天赋 妨碍 岂止 痴迷 厘米 羞愧
幸亏 驱逐 随心所欲 运转自如 绞尽脑汁 澄澈 困窘
(1)开火车朗读词语:注意“翔”、“澄”、“窘”的读音,正确拼读。
(2)你觉得哪几个生字的字形要注意?
注意:“祸”的左边部首;“赋”的右边“武”字不要加撇;“岂”的下面是“己”,不要写成“乙”和“已”。学生交流到的字就书空一遍。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初步交流:胚胎、澄澈、天赋等词语,还有一些词语在课文学习中重点理解。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我”的发现是什么。
4.根据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指名学生读,了解两个答案都可以,其中上面的是概括写,下面的则是具体介绍。
板书:胚胎发育的规律
说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书,从文章中寻找不同答案,了解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理清脉络,研读第一段
1.那么,“我”是怎么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呢?课文哪一部分重点讲述了“我”发现的过程?其它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请给课文分成三段。
2.学生默读后交流:
媒体出示:(先出示第二段,再一次出示第一、三段)
第一段(1-2节):概括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段(3-13节):具体叙述了这项发现的经过。
第三段(14-19节):几年后,这个发现在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说明:考虑到学生在分段时可能会有困难,故先启发学生找到“我”是怎么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这部分内容,然后再看看前后的内容分别讲了什么,这样一步一步来,学生就容易理清课文的脉络了。
3.你觉得作者的发现有趣吗?轻声读课文第一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体会:读到自己的发现时很自豪,而受到老师的惩罚时又感到委屈、气愤。
个别朗读,读出“我”的感情。
四、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1.认真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祸患——( ) 淘气——( ) 妨碍——( )
痴迷——( ) 羞愧——( ) 驱逐——( )
说明:第一课时,词语的学习是重点,所以设计这两个作业的目的在于:前者重在识记字形,后者重在理解运用。近义词的答案可以不唯一,但要注意联系文中的意思来写。
8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学会十四个生字,会认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科学家为研究不怕困难的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并受到启示。
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二、三段,了解了“我”童年发现的过程,以及是怎样被证实的,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媒体出示填空:
“我”在童年时发现了 。“我”的发现始于
,后来“我”和小伙伴们去 ,而和老师的谈话激发了 ,后来经过 ,“我”终于 。
说明:通过自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填空的形式检测教学要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二、研读课文,品析人物
1、通读课文,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2.根据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仔细观察、求知若渴、寻根问底、大胆想象……
3.媒体出示:
我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一个 的孩子。因为
。
说明:品析人物先让学生从文中直接找语句说明,通过讨论后适当归纳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说话练习,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出层次性。
三、复习巩固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 联系上下文,把句中画线部分换成文中学过的词语。
(1)小明的球技真高啊!足球在他脚下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地控制。( )
(2)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我翻过来翻过去,一次又一次观察。( )
(3)这道题真难,大家费尽心思,想尽了办法,还是没做出来。( )
(4)小弟弟很规矩、很庄重地学做交警,指挥着玩具小汽车。( )
3.选词填空
(1)发现 发明
爱迪生一生中有一千多项( ),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2)推算 推测 计算
从这块琥珀中,人们可以( )出一万多年前所发生的事。
我大致( )了一下,这次买菜花费了50元左右。
根据每年潮水的规律,老人( )出这次大潮会在下午3点左右到来。
四、拓展作业: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和同学交流一下各自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说明:练习设计部分,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
【板书设计】
8 童年的发现
(驱逐) (迫害)
胚胎发育的规律
梦中飞行 请教老师 探究发现
仔细观察 求知若渴 寻根问底 大胆想象
8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学会十四个生字,会认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科学家为研究不怕困难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作者童年发现的经过和课堂上证实的过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胚胎 祸患 双臂 滑翔 天赋 妨碍 岂止 痴迷
厘米 羞愧 幸亏 驱逐 随心所欲 运转自如 绞尽脑汁
媒体出示:自己校对,注意红色的字有没有写错。
齐读课文第一段
说明:复习生词,检查学生的作业效果,通过激趣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研读第二段
1.那么“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这中间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 仔细读课文三——十三节, 思考。
交流、板书: 梦中飞行 请教老师 探究发现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这部分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3.探讨交流
(1)媒体出示:第三节(发现始于梦中飞行)
①理解“随心所欲”和“运转自如”,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是“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的?(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②媒体出示:想象说话
我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我舒展双臂,飞过 ,飞过 ,看到 ,看到
,感觉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2) 学习:五——十一节(和小伙伴去请教老师)
①轻声自由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岂止”的意思。
②媒体出示:草履虫的图片以及介绍。
③分角色朗读对话,从这些问题中你们感觉”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第十二节(老师的话激发“我”想象)
①媒体出示: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②用心朗读,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4)学习第十三节(反复思考发现规律)
①媒体出示: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
理解“绞尽脑汁”、“眉目”的意思,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③媒体出示:“我”的发现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
④媒体出示: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母亲怀胎九个月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从单细胞变化成人本来需要的时间 , 但是在母腹中只需要 。
说明: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作者发现的过程,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初步感受他求知若渴、敢于想象的精神。
4.过渡:那么作者的发现又是怎样被证实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研读第三段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十四——十九节,讨论: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对于这部分内容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1)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呢?
(2)引导学生抓住“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等词句来理解。
3.引导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1)理解“驱逐”、“迫害”的意思,联系课文说说“我”的重大发现是什么?因此受到怎样的驱逐和迫害?
(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媒体出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通过朗读体会“我”当时的感受。(自我安慰、不满、愤慨)
媒体出示: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总是需要有付出和牺牲的。其二,用幽默、自嘲的方式安慰自己,被轰出教室与自己的发现相比,算不了什么。
说明:引导学生质疑,围绕学生的困惑,抓住两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展开讨论,体现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的理念。
四、小结巩固
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