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再见了,亲人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再见了,亲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8 21:17:44

文档简介

第十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一、单元教学内容概括
第四单元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系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助于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二、单元训练点落实
第二单元的训练点是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再见了,亲人》前三节的写法大体相同,通过学法指导体会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运用分层的方法领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感受强烈感情、亲切语言和精巧的构思。《桥》的学习通过抓住描写老支部书记的语句,体会他如山般的光辉形象。《金色的鱼钩》则是通过面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语句,体会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梦想的力量》是通过梦想的变化,捐款的增加感受到瑞恩的执着和金子般的心灵。同时领悟了梦想的真正力量。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这组教材的内容和训练点,把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三者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 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相互交织的表达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抗美援朝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初读课文,学会“妮”、“役”、“谊”、“谣”、“噩”、“耗”、“嫂”、“挎”八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媒体出示图片),图上这些人物都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的主要人物,你们能从图上看出他(她)们的身份吗?你能从人物的动作中看出这是怎样一个场面吗?
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朝鲜人民纷纷前来送行,依依不舍。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再见了,亲人!
板书课题: 再见了,亲人
2.“亲人”一般指哪些人?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志愿军 朝鲜人民
3. 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毫无血缘关系,是什么样的感情让他们互称“亲人”呢?
说明:从题目入手,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惜别是的深切情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如下。
(媒体出示)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中“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
(3)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 课堂交流
(1)(媒体出示)读一读
生字:妮 役 谊 谣 噩 耗 嫂 挎
词语:战役 封锁 暂时 硝烟 噩耗 刚强 大嫂 篮子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深情厚谊
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噩耗、雪中送炭、同归于尽。
(媒体出示)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乘机 (chèn?? chènɡ)????混进(hún ??hùn)
????空着肚子 (kōnɡ?? kònɡ)????供应(ɡònɡ??ɡōnɡ)
血泊 (pō? ?pò?)??? 看守(kàn?? kān)
(2)请学生开火车领读,其他学生跟读,教师及时正音。
(3)课文分为两段,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第—大段第1-3节,结构类似,主要叙事;第4-6节主要抒情。
说明:初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段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理清思路。
三、研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1-3节
1.指名读第1-3节。圈出每节中主要人物。
2.小组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都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的?
3.学习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送打糕     昏倒路旁
      大娘 救伤员 失去孙孙
   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脚
说明:初步了解朝鲜人民的所作所为,感知志愿军噩耗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四、复习巩固
结合板书说一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并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五、拓展作业
1.读读写写:战役 封锁 暂时 硝烟 噩耗 刚强 大嫂 篮子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深情厚谊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 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相互交织的表达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抗美援朝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1.学习课文四-六小节,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之情。
2.完成课后练习。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节
2、小练笔:看图,仿照一至三节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
二、研读课文
读课文第四-六节
1.在八年的并肩浴血奋战中,中朝人民结下了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这种感情使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此时,当离别的汽笛响起来,当战士们从车窗探出头、伸出手跟前来依依惜别的朝鲜人民挥手道别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志愿军战士们的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2.最后三小节的表达的都是依依惜别的情感,能不能言简意赅的用一小节写?
媒体出示: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3. 四-六节虽然都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但是内涵有着细小的差别。随着列车的开启,志愿军战士的声声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强调了难以割舍的对朝鲜人民的热爱,对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深深的眷恋。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小结: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的友谊也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5.齐读全文。
三、复习巩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 )的温暖?????(???? )地等待
(???? )的情谊?????(???? )地痛哭
(???? )的代价?????(???? )地靠近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一定不会忘怀。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四、拓展作业
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并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志愿军   
14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比山高
      大娘 救伤员 失去孙孙  比海深
  朝鲜人民 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刚强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脚  代价
      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永垂不朽
14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 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相互交织的表达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抗美援朝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学习第一段,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鲜血凝成的。
2.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相互交织的表达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一)听写
1.听写词语: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2.媒体出示以上词语。
3.说说深情厚谊的意思。
说明:听写课文的重点词语,检查学生词语的积累。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毫无血缘关系,是什么样的深情厚谊让他们互称“亲人”呢?按照学习要求,学习课文第一节。(媒体出示)
(1)用“ ”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感动的原因。
(2)那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嫂深情厚谊的,用“~~~~”划出。改一改,读一读。
(3)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交流。
(1)(媒体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结合理解“雪中送炭”。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媒体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结合理解:为什么用“唯一”这个词?大娘为什么为救伤员而不顾自己唯一的亲人?)
指导有感情朗读。
(2)(媒体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①理解“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比较读,说说你的感受?(板书:比山高 比海深)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2)这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句句劝慰情深意切,齐读第一层。
3、小结:课文第一小节,我们先按要求分层、划句子,再谈感受,接着有感情地朗读。
说明: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二)按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节。
说明: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节后,让学生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2、3节。
1.(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1)用“ ”划出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感动的原因。
(2)那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嫂深情厚谊的,用“~~~~”划出。改一改,读一读。
(3)再有感情地朗读本小节。
2.检查第二、第三节
(媒体出示)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刚强的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没有哭,和志愿军的分别却哭了。表现了朝鲜孩子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真是不是亲人却一一胜似亲人。随机指导朗读。)
(媒体出示)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句中的省略号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随机指导朗读。)
(三)课文的这三小节,结构形式比较相近,给这一自然段分为3个层次,请找出表达上的共同点。想想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第一层是“劝”:劝大娘停住送别的脚步,劝大娘别担心;劝小金花不要哭;劝大嫂回去。第二层是“忆”:忆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子;小金花为救老王失去妈妈;大嫂为采野菜失去双腿。第三层是“颂”:赞颂大娘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颂小金花刚强;颂大嫂付出代价。)(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刚强 付出代价)
小结: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三节的写法大体相同,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感情真挚强烈。
四、复习巩固
1.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或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2.在火车站,大娘、小金花和大嫂握着志愿军的手分别会说些什么?
五、拓展作业:
1. 背诵喜欢的段落。
2. 抄写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交流抗美援朝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