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 将相和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 将相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08 21:16:11

文档简介

第十册第五单元教材说明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本单元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能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培养熏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单元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四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本单元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有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只通过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本单元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作准备,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本组教材的教学安排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2课时。
18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1)读准生字词语,通读课文。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哪些小节?
(3)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板书课题:18 将相和
(1)读准“相”的音。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
板书:廉颇 蔺相如(读准“廉颇”的“廉”和“蔺相如”的“蔺”的音。)
(3)介绍时代背景:媒体出示图片
师: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纷起。秦国凭借强大的武力,占据了巴蜀,吞并了魏国,还多次进犯赵国和与之相邻的楚国。老将廉颇十分了得,把守边关,威名远扬,使秦王想吞并赵国的野心无法实现。《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说明:从课题入手,理解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2. 理解题意:
课题中的“和”是什么意思?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媒体出示要求:(1)读准生字词语,读通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哪些小节?
(3)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媒体出示词语:
理屈 抵御 和氏璧 允诺 完璧归赵
上卿 胆怯 侮辱 鼓瑟 击缶 负荆请罪
2.读准词语的字音。
( 特别关注“侮辱”,两个第三声连读时,“侮”读第二声)
师解释“上卿”:古代高级官名,为高级长官,分上、中、下级。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相当于宰相的位置。
3.指名分节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1-10;11-14;15-18)
说明: 第十五小节学生可能会有分歧,让学生明白此段落主要写了蔺相如被封上卿,职位高于廉颇,与后文写到的廉颇很不服气密切相连,不可分开。
4. 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结合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5.根据小标题,选择一个故事概括大意。
(完璧归赵:秦王知道赵王有一块和氏璧,便写信给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见秦王无意交换,就要与宝玉同归于尽,并巧妙地将宝玉送回赵国。
渑池会见: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让赵王为他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以死相逼,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负荆请罪: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避开廉颇,廉颇知道后很羞愧,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
说明: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时,要指导学生说清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6.这三个小故事能不能改变顺序写?
(不可以。课文的三个小故事,每一个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有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个完整曲折的故事。)
说明: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四、学习第一段,通过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
1. 廉颇不服,认为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蔺相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一段。
2.默读第一段。媒体出示:
阅读要求: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划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圈圈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学生默读、勾画、思考。)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指导。(以下为重点要指导分析的句子)
(1)出示第六小节
①师引导: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联系上下文思考。
(秦王就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肯定无意换城,但秦国又那么强大,不答应他可能会派兵进攻。我是赵国人,应该为国家出力。宝玉一定要送去,但若秦王不守诺言,我就有责任将宝玉带回。)
②从中你感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爱国的,勇敢的)
③指导朗读蔺相如的这段话。(义不容辞,十分坚决的)
(2)出示句子: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关注这句话里动词,从这些动词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蔺相如誓死保护和氏璧)
②边做动作边练习朗读。
③理解“理直气壮”。文中,蔺相如的理由是什么?那为什么不说理呢?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蔺相如的理由是秦王答应用15座城交换和氏璧,可现在没有履行承诺。而且,蔺相如已经看出秦王根本不愿交付15座城,以一人之力和秦王说理是完全没有用的)
④和氏璧虽然价值连城,但为了它蔺相如连命也可以舍去,他这么做就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不能让秦王恃强凌弱。
结合朗读指导。
(3)出示句子: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引导学生从“化装带璧”、“大大方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②指导朗读蔺相如的话。
说明: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教会学生要理解蔺相如的品质,就要先划出描写他言行的句子,再找找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逐段讲解的弊端,通过品析句子让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4.教师小结:
蔺相如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既保住了宝玉,又避免了一场战争,为赵国立下了大功。蔺相如真是机智勇敢。
板书:“机智勇敢”
5.师生合作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生读蔺相如表现的内容)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抄写词语(媒体出示)
召集 商议 允诺 隆重 约定 胆怯 推辞 拒绝 能耐 诸位 和氏璧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2.有感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3。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18将相和
【教学目标】
1.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参见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阅读了第一个小故事,知道了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惧怕,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替赵国拿回了和氏璧,为赵国立下大功。从中,我们也感受到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
2.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媒体出示:
先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再圈划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是个怎么样的人。
说明: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学习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过度: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会见”,再来看看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二、学习第二段,研读“渑池会见”
1.默读11-14节,划出句子,圈划词语,作批注,体会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2.生交流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随机指导朗读。
预设议论重点:
出示句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无不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师随机解释“瑟”与“缶”
(瑟:制作精美,声音悦耳,是高雅的乐器;
缶:一种肚大口小的瓦器,古时候人们用缶来盛酒。秦国老百姓唱歌时喜欢击缶伴奏,声音比较单调,低沉。)
②抓住“要求……再要求……”来体会。
③研读“拼”字(点击媒体, “拼”字变红)
这里的“拼”是什么意思?(拼命,不顾一切地,豁出去,同归于尽……)
点击媒体*按钮,出示《史记》中的原文,出示句子:“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以颈血溅大王矣!”
师:“以颈血溅大王”就是——拿头颈的血溅在秦王身上。就是蔺相如要跟秦王拼命啊!为了逼秦王击缶,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了。“拼”字体现出他的这种决心与勇气!
④朗读指导。(点击“←”键,返回句子页面)
3.师小结:
蔺相如在骄横霸道的秦王面前,没有费一兵一卒,一刀一剑,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他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才智,和临危不惧的勇气啊!
结合板书:智勇双全
说明:延续用划句、圈词、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切实学会此方法。
4.教师过度:
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他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一直为蔺相如的官职比他高而耿耿于怀。
出示句子: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三、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抓住人物言行,进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
1.指名朗读这一句,读出很不服气的语气。
2.你觉得廉颇的话是否有道理?
3.交流。
(1)有道理,他的确为赵国立下不少功勋。联系上下文找找廉颇的“功”。
(引导学生体会廉颇在“渑池会见”时为保卫赵国中起了大作用。)
(2)但他说的也有错。他错在哪?
(骄傲、嫉妒) 结合理解“下不了台”。
师边说边板书:这就叫“居功自傲”。
(3)齐读廉颇的这段话。
4.说话练习:
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如果你是蔺相如的手下,听到廉颇这样的话,你会怎么对蔺相如说呢?
出示媒体:蔺相如手下匆匆赶来,对蔺相如说:“上卿大人,我在外面听到廉将军说 。”
说明:转述练习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人称的变化。
5.师引读:廉颇的话就这样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生读: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生读:叫车夫吧车往回赶。)
6.师:蔺相如这么做是他害怕廉将军吗?真的怕廉将军让他下不了台吗?(不是)
出示句子:“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自由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为什么避开廉颇。
(2)交流。
(爱国,处处先想到国家。所以处处避让,不要与廉颇发生矛盾,否则对国家不利,让秦国有机可乘。)
(3)小结:蔺相如很真诚地说明了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4)齐读这一段话。
7.师:听了蔺相如的话,廉颇又会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作业:
1.练习:(媒体出示)
如果你是廉颇的手下,你会怎样把蔺相如的话告诉廉颇呢?
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说明:转述练习已经在课堂上训练过,作为作业,教师还要再指点一下转述的要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说一说“完璧归赵”或者“渑池会见”的故事。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爱国)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智勇双全
负荆请罪 居功自傲 顾全大局
18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参见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参见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1.复习词语,总结课文。
2.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想象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说一说。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召集 商议 允诺 隆重 胆怯 推辞 拒绝 能耐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攻无不克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2.出示媒体,校对。
3.蔺相如的话怎么传到廉颇耳朵里?交流作业。
师: 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通过学习,我们也了解蔺相如并非像廉颇所说只凭一张嘴,蔺相如他——(学生回答:机智勇敢) 后来蔺相如对廉颇处处避让,他的顾全大局令廉颇意识到自己先前的不是,因此亲自上门——(负荆请罪)。
说明:教师的导入语既帮助复习上一节课的要点,又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读议“负荆请罪”一节。
1.出示“负荆请罪”图片,看看插图说说“负”是什么意思?
师述“荆”:一种植物,枝条柔韧,古代作为刑杖,鞭打犯人的。
(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2.廉颇觉得自己犯了什么错了,要主动请求责罚?(心胸狭窄、不顾国家利益)
3.学生齐读“负荆请罪”一节。
4.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擦去“居功自傲”,再板书:知错就改)
说明:抓住人物的言行来理解体会,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5.想象,说话练习:(出示媒体图片)
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想象一下,这两位赵国的将臣,此时见面会说些什么呢?请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看看图,抓住廉颇当时的动作,展开合理想象。
(1)回顾本文之前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媒体出示: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2)学生读句子,体会抓住人物言行来描写。(媒体出示:抓住人物言行来描写)
(3)学习课文的样子,小组合作说一说“负荆请罪”。(也可以演一演)
说明:看图说话的训练安排在这,不仅有利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设计了在课文的一段相关描写中加以拓展,学生找到了组织语言的支撑点,同时也体会到要把一段话描写细致、生动,要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去着手。本段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交流(说、演都可以)
(5)师生评议。
说明:从神态、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语言是否清楚具体等方面评价。
4、小结:
一位功勋显赫、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出背脊,赤着脚,背着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 这也是源自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啊!(板书:爱国)
三、总结,揭示“和”意义:
1.师总结:
(出示句子)生读:从此以后,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 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将与相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使得秦国很多年都不敢来进犯。
2.作业:(媒体出示)
(1) 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 阅读《史记》中一二个小故事,例如《卧薪尝胆》、《毛遂自荐》、《荆轲刺秦王》。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爱国)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智勇双全
负荆请罪 居功自傲 顾全大局
(擦去后板书:知错就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