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教学的探究过程。
5、能运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及其原因。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燃烧的条件。
2、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师:引出火的概念
(点燃一只酒精灯)火对同学们来讲并不陌生,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对火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原始人类就是通过钻木取火。接下来请大家来讲讲你认为火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给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热量,它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如果火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现在社会上因火灾而引起的事故是屡见不鲜。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火造福于人类呢?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章,燃烧和燃料。希望大家学完本章以后,能得到你们所需要的答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板书: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师:火是燃烧的现象,在前阵子的学习中,大家已经学习或用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我先请同学来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略
师:刚才大家都积极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的一些燃烧的现象。请大家结合刚才的发言,归纳整理完成书本P28页的表格,并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些燃烧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事 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的固体
蜡烛的燃烧 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红磷的燃烧 生成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燃烧反应的的特征可归纳为: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学生回答:略
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这两个方面来讨论)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
板书:一 燃烧
1、 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师: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呢?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板书:2、条件
学生回答:略
师:刚才大家举了很多的例子,那么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是满足一个还是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呢?下面我请学生根据下面我给出的仪器和药品,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
药品:水、棉花球、酒精、玻璃杯、蜡烛、小木条、煤块、坩埚钳、镊子、火柴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且上讲台来演示
教师总结:三个实验结论,分别说出重点,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蘸有酒精的小棉花球燃烧起来了蘸有水的小棉花球没有燃烧 酒精易燃,水不能燃烧,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可燃性。
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的燃烧情况 小蜡烛慢慢的熄灭 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需要有充足的氧气
3.用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小木条很快就被点燃小煤块没有明显的变化 小木条和煤块的着火点不同,小木条的着火点较煤块的低,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三就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板书:①可燃性
②与氧气充分接触
③物质达到着火点。(物质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三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师:课开始我们提到过原始人类通过转钻木取火,请根据刚才所述燃烧的条件,分析其原理。
学生回答:略
师:钻木取火的目的是要使木块的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木块的着火点。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和思考。
补充演示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自燃的实验。(先简介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
板书:白磷的着火点:40℃左右;红磷的着火点:240℃左右
实验结果: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
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起来
开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将氧气通入杯底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
师:请学生分析实验,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逐个分析。
学生回答:略
解释及结论:
1).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度左右,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左右,所以相同的温度下,白磷能够燃烧起来,而红磷不能燃烧。故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因此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补充:如何能使水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
用导管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或氧气。
师:通过以上的实验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①②③,并且是缺一不可的。
板书:三者缺一不可,应该同时具备。
师:正因为如此,有人把燃烧的三个条件称为火三角,当我们需要灭火时,只需要考虑消除其中的一个条件即可,这就是灭火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可燃物
板书:氧气 着火点
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绢。
实验过程:将2体积的95%的酒精与1体积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实验现象: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
实验解释:酒精的着火点比棉布要低得多,因此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在棉布表面的酒精迅速燃烧起来,而酒精液体中含有大量的水,燃烧过程中,水吸收放出的热量而蒸发,使棉布始终不能达到着火点,因此棉布就不能真正的燃烧起来。
联想与启示:可燃物的点燃方式。主要是由于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接触面积不同,导致点燃方式的不同。
师:关于燃烧的条件,我们就讲到这边,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引出可燃物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但燃烧时,氧气的充足和不充足,可燃物的燃烧情况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以碳燃烧为例:
点燃
板书:完全燃烧 氧气充足 C + O2 →CO2 燃烧快,放出的热量多
点燃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 2C + O2 →2CO 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
师:一氧化碳气体是家庭所使用的煤气的主要成分。
板书: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毒性。
师:一氧化碳的毒性介绍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毒性是化学性质)
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
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
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的作用和意义。
总结全课的内容
板书:§4.1 燃烧和灭火
1、 燃烧
1、 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2、 条件 ①可燃性
②与氧气接触
③物质达到着火点(物质达到燃烧所需的最底温度)
(三者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现象归纳: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200℃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
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
开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将氧气通入杯底后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了
板书: 点燃
完全燃烧 O2充足 C + O2 →CO2 燃烧快,放出的热量多
点燃
不完全燃烧 O2充足 C + O2 → CO 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
CO 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气
化学性质:可燃性和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