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复习(一) --------如何解信息给予题[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三化学复习(一) --------如何解信息给予题[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02-08 13: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三化学复习(一)
--------如何解信息给予题
很多同学看到信息给予题便感到有些担心甚至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着手,其实要解答信息给予题并不难,你的担心源于对信息给予题还不太熟悉。
1、 关于信息给予题
什么是信息给予题?信息给予题又称为新情境题,其形式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新信息、新知识,使考生经过短时间的临场阅读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思维活动中要较多地运用到比较思维、整体思维、归纳演绎思维、迁移思维、辨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有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某一问题。
信息给予题的特点:(1)题干所给信息往往是学生未曾学过的新知识或是新情境。(2)题中信息具有启发性,可以加以充分利用。(3)解答问题时,要运用从新信息中抽象出来的新知识和新规律并将之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信息给予题的基本形式:题干(叙述部分)+若干简短问题
题干是向学生提供解题信息,它可以是对某一实验、生活现象或工业过程的描述,也可以是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化学反应)或一系列物质间相互关系的描述。因此,它的作用是说明已知的条件、提供基础知识或为解决问题铺设台阶。
问题部分往往是围绕题干给出的信息主题展开的,一种是借助你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情境问题,或借助你已具有的能力去获得新的知识并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常以连环式、渐进式、并行式或综合式的结构关系形成系列,构成对主题的比较完整的研究。问题部分的形式较多的是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得出某一化学反应新规律、得出已知物质的未知性质或未知物质的相关性质等新知识、或进行一些与情境相关的计算等,也有一些题目出现了与评价或设计相联系的新题型。
二、解答信息给予题的一般方法
信息给予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联系和迁移能力等,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是极大的一种考验。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思维过程主要是发现规律→提取信息→阅读理解→联想运用→分析解答。
解答信息给予题的一般过程:
1.阅读理解要求认真审题 ,尽可能多的获取相关的有用信息。
2.分析所给信息,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3.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类比推理,将分析所得的信息概括出新知识或新方法。
三、信息给予题的常见类型
信息给予题最重要的是要考核知识迁移的能力、获得新知识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信息给予题与化学反应方程式
[例题1]一氧化氮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几年来,又发现在生物体内存在少量的一氧化氮,它有扩张血管和增强记忆力的功能,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1)一氧化氮是工业制取硝酸的中间产物,生成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4X+5O24NO+6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断X的化学式为 。
(2)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治理的方法是在汽车尾气的排气管上安装一个催化转换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思维分析] 此题类型较为常见,在题干中出现了较多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加以筛选,发现要写出X的化学式与质量守恒定律有关,而与前述信息无关,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和种类不发生改变,且符合化学式的书写规律即可;要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律运用于此便可解决此问题。
[解析] 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前后出现的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则X的化学式为NH3;在汽车尾气的处理中,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作为反应物参加了化学反应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氮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O+2CON2+2CO2。
2.信息给予题与物质知识
[例题2] 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将其投入水中,它会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使自身熔化成小球,甚至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 2H2O 2NaOH + H2。但它不与煤油反应,因而可将其保存在煤油中,。在一个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向水中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再加入适量的煤油,然后将一块绿豆大小的钠放入烧杯中,钠会浮在水与煤油的界面处,并与之反应,直至钠消失。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后水层呈 色
(2)反应生成的氢气在钠附近不会燃烧,为什么?
(3)由以上事实可以得出钠具有那些物理性质?
[思维分析] 依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将已学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与题中所涉及的物质知识相联系,并加以判断和应用。物理性质是指不需生成新物质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颜色、气味、挥发性等;化学性质是指需要通过新物质生成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氧化性等。在初三的学习中,钠的性质没有接触过,但通过文字的表述和化学方程式,我们不难发现钠的相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钠投入水中会浮于水面,说明钠密度比水小;它可存于煤油中,说明钠的密度比煤油大;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钠熔化,说明它的熔点较低;由于煤油的阻隔作用,钠无法直接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使得生成的氢气在钠的周围不会燃烧。钠与水反应后产生了碱:氢氧化钠,它能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答案为反应后水呈红色,生成的氢气在钠周围不能燃烧,因为钠无法接触到可支持燃烧的氧气。由题中事实,可知钠具有下列物理性质:密度介于煤油和水之间,其熔点较低。
3.信息给予题与数据分析题
[例题3] 某学生在A、B、C、D四只烧瓶中分别
放入干燥的细铁丝、浸过食盐水的细铁丝、
浸过清水的细铁丝、食盐水及细铁丝,并使
铁丝完全浸没在食盐水中,然后装配成如图
所示的四套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
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cm)
时间/小时 0 0.5 1.0 1.4 2.0 2.5 3.0
A瓶(盛干燥铁丝) 0 0 0 0 0 0 0
B瓶(盛沾了食盐水的铁丝) 0 0.4 1.2 3.4 5.6 7.6 9.8
C瓶(盛沾了清水的铁丝) 0 0 0 0.3 0.8 2.0 3.5
D瓶(盛完全浸没在食盐水中的铁丝) 0 0 0 0 0 0 0
(1) 导管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2) 上述实验中,铁生锈的速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填小烧杯号);
(3) 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
[思维分析] 本题是一道数据分析处理题,A、B、C、D四个瓶中都放入了铁丝,从条件上说A接触的是干燥的铁丝,即不接触食盐水,但接触了空气;B接触的是沾了食盐水的铁丝,即接触了食盐水,也接触了空气;C接触的是沾了清水的铁丝,即接触了食盐水,也接触了空气中;D接触的是食盐水但未接触空气。再比较A、B、C、D瓶引起的水管中的水面变化,以B瓶最大,其次为C瓶,A、D瓶则未引起变化;再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可得到相应的结论。
[解析] 引起水面变化的原因是反应消耗了瓶中的空气(氧气)。从实验数据分析,放置相等时间后最先出现变化的是B瓶,然后是C瓶,A瓶和D瓶则未出现任何变化;从出现数值变化的趋势来看,B瓶的变化趋势远比C瓶要大,说明能满足B瓶的条件是最适合产生变化的,也即B瓶反应消耗的氧气量最多。四瓶中的生锈速度B〉C〉A=D。因A、D瓶均未引起水面的变化,故可认为水和空气中的氧气是生锈不可缺一的条件。而氯化钠可以使生锈的速度加快。
4.信息给予题与方案设计题
[例题4] 有甲、乙两位同学用相等质量的M克氯酸钾来制取氧气,甲在该药品中还放了N克的氧化铁,他们都用酒精灯加热到不再有气体放出,结果发现甲同学产生气体的速度比乙同学快。甲同学认为氧化铁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乙同学不同意。请你帮助甲同学设计一个较科学的实验方案证明Fe2O3在该反应中确实充当了催化剂。
原理:
实验仪器:
设计步骤:
推论:
[思维分析] 该题是一道实验设计题,题干所提供的信息提供了一个背景,即氧化铁有可能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而催化剂的原理是该题的关键。要熟悉催化剂的原理并将此原理迁移至此才有可能设计出相应的实验,同时还要对化学物质的分离方法加以比较运用。催化剂的概念同学已学过,要在化学反应里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的物质才能称其为催化剂。题干中已有的信息是氧化铁能加快氯酸钾分解的速度,则在设计实验时只要证明两点:一、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
[解析]要证明氧化铁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未发生改变,可将实验室分离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迁移至此,其原理是利用溶解性的不同将两者分离,即溶解、过滤、蒸发、称量,若两者质量相同(忽略损失),则可以证明氧化铁 在化学反应中质量未发生变化;而通过题干得知氧化铁能使氯酸钾的分解速度加快,若将曾参与反应后分离所得的氧化铁再次加入到氯酸钾中做比较实验,若反应速度依然加快,则氧化铁的化学性质未发生改变。
若氧化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改变,则氧化铁在氯酸钾分解反应中确实充当了催化剂,反之,则未充当催化剂。
从上述可以看出,信息给予题只要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仔细审题,找到已有知识和现有问题的联系,发现隐含的信息来获得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关键还是对基础知识要掌握好,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强化练习]
1.现有两瓶大小相同且用玻片盖上的无色气体,一瓶为SO2,另一瓶为H2S。将两瓶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玻片(此时两瓶相通),可观察到瓶壁逐渐有淡黄色固体单质和水珠附着 试回答:(1)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高空大气层中O2吸收紫外线后,可变成臭氧(O3),O3可按下式分解:O3→O2+O,O3能和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物NO发生反应:
NO+O3→NO2+2O NO2+O→NO+O2从反应过程和最终产物分析判断,NO是
A 氧化剂和还原产物 B 还原剂和氧化产物
C 氧化剂和催化剂 D 还原剂和催化剂
3. 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许多材料达到纳米(1纳米= 米)级的大小时,会产生许多让你料想不到的、奇特的光、电、磁、热、力和化学等方面的性质。如:将金属制成纳米粉末后就变成了黑色,且不导电,机械强度也大幅提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纳米氧化锌能吸收电磁波
B、纳米碳虽然质地柔软,但强度却很大
C、金黄色的金粉应该属于纳米材料
D、在空气中能自燃的铁粉应该属于纳米材料。
4.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氧化剂、消毒杀菌剂等,俗称双氧水,在加少量MnO2(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它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若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代替氯酸钾制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其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选用实验室制取_______________气体的发生装置。
可采取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 _。
5.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能够找出一些规律,根据这引起规律,可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测。这是学习化学及进行科学研究时重要的方法。已知氟(F)、氯(Cl)、溴(Br)、碘(I)四种元素具有相似的原子结构,化学上把他们统称为卤族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具有相似的组成、结构和化学性质,其单质的物理性质随着质子数的递增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请你利用上述信息和下表中给出的卤族元素单质一些性质,推测表中有关卤族元素单质的组成和性质,填写表中空格。
卤族元素名称 原子的质子数 单质的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 通常状况下的状态 大体的熔点/℃
氟 9 F2 38
氯 17 71 气体 -100
溴 35 Br2 160 IYWS 0
碘 53 I2 254 固体 100
参考答案:
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2H2S+SO2→3S+2H2O。2.D 3. C 4. 2H2O2 2H2O+ O2↑5.
卤族元素名称 原子的质子数 单质的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 通常状况下的状态 大体的熔点/℃
氟 9 F2 38 气体 -200
氯 17 Cl2 71 气体 -100
溴 35 Br2 160 液体 0
碘 53 I2 254 固体 100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