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战(重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点)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重难点) 学习目标: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让谢安如此“淡定”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交战双方又是谁?一、淝水之战一、淝水之战阅读教材并结合视频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淝水之战发生在哪一年?
淝水之战为后世贡献了那些成语?
淝水之战的特点是什么?
淝水之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383年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一、淝水之战你认为前秦失败原因有什么呢?(小组讨论)
第一,淝水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后的六七年进行的。当时,前秦只是军事上的统一,内部统治不稳,更没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苻坚连年征战,致使人民厌战,军队的士气不高,缺乏群众基础。
第二,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又是其在淝水之战中遭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苻坚宠信投降前秦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忠奸并蓄,而对于一心忠于他的汉族官员却存有戒心,不加重用。
第三,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冷朴的客观分析,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四,东晋的北府兵保卫家园,战斗力远胜于前秦军。1.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复国)
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道武帝拓跋珪二、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太武帝拓跋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容涉及到哪些方面,分别是什么?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494年,迁都洛阳 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文官俑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百年以上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孝悌廉义、文武应求着,皆以名闻。 ——《魏书?高祖纪第七下》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想一想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2民族交融的表现经济、习俗方面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政治方面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方面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受欢迎。民族心理方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十六国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杂居,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趋于一致,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