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课程标准⒈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背景)。
⒉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内容)。
⒊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影响)。考纲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 专题二 商鞅变法
前2070前1600前1046前770前475前221夏商西周东周秦朝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大变革——
大动荡——
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集中在经济领域废井田根本任务变为废除世卿世禄制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经济:
2、政治:
3、军事:
4、思想:
阅读教材结合必修Ⅰ、Ⅱ、Ⅲ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方面的变化
思考1: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学生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大动荡、大变革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争霸、兼并富国强兵变法4、思想: 百家争鸣法家顺应时代需求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3、军事: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经济:
2、政治:
3、军事:
4、思想: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积极推动变法改革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改
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根本原因)(直接动力)必要性思考2:战国时期秦国又为什么能变法?(变法的可能性)
(学生活动)秦孝公下令求贤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商鞅舌战图徙木立信1.批驳守旧观点,宣传变法主张,取得秦孝公的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所学阐述两个小故事)思考3:两幅图片反映商鞅为了变法 成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2.取信于民。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1)条件: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史料探究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经济:
2、政治:
3、军事:
4、思想: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积极推动变法改革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改
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根本原因)(直接动力)必要性5、有利因素:
6、个人因素:可能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引进人才、变法图强、重用商鞅;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提供了经验。商鞅立志改革、推行变法。思考4:由商鞅变法背景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什么认识?认识一:商鞅变法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
认识二:商鞅变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1、经济改革 2、军事改革 3、政治改革 4、思想改革 变
法
的
措
施 5、社会生活习俗商鞅变法措施及其作用1、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摧毁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
——富国史料探究(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稳定财政收入,增强经济实力,为争霸战争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提高生产积极性(3)统一度量衡“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促进国家统一
材料二:商君令,产粮、布帛多者,免役税。禁商贾贩粮,重税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致秦仓廪充盈。材料三: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强兵3、政治:
(1)制定什伍、连坐制度(2)废分封,行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同时加强户籍管理,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3)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材料四: 为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商鞅规定,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材料五:材料六: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
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商鞅变法政治方面的措施起到什么作用?作用:加强专制统治思考6强化了中央集权——法治
4、思想:思考7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要变法,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 从长远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是对文化的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燔诗书,明法令5、社会生活习俗方面(1)“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2)禁止父子
兄弟共居
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生产积极性杜绝腐败滋生,净化社会风气 材料七:商君教孝公……塞私门之请遂公家之劳,燔诗书而明法令,由是则风气渐净,思想归一。——移风易俗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作用下面是商鞅变法中涉及到的三个群体;
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原因是什么?
角色扮演(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
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地损害了我的利益。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对改革表示欢迎。
因为国家重视农业,奖励耕织,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但是轻罪重罚(连坐制等等),法律过于严苛 探究一:结合商鞅变法内容思考:其变法有何特点?核心:农战法治合作探究 (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核心内容:农战、法治(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严格执法)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商鞅变法的特点探究二:1.商鞅变法的结果如何?从其结果来看,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秦国的崛起判断成败的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四、变法的结果■思考:2.为什么商鞅被车裂而死,其变法措施却依然保持下来?变法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顺应历史潮流,迎合生产力发展需求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思考:3.判断变法(改革)成败的依据是什么?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变法本身是成功的)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规律探讨:改革要取得成功一般要具备的条件(指导:从主客观方面进行归纳)客观:是否符合潮流
措施是否得当
是否循序渐进…
主观:统治者是否支持
改革者个人素质…
1.改革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国家才会发展。
2.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改革者必须坚持不懈,改革才会成功。
3.改革过程中要重视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以法治国。
5.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拓展延伸思考:商鞅变法对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课堂练习:粮食价格过低 。 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 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中西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