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
1.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振幅不同
2.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己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下面实例中不是直接控制噪声的措施是( )
3.广场舞巨大的噪声使人头疼,主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大,影响附近居民的体息和学习,针对这一现象,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
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B.禁止广场舞活动
C.建议音量调小,或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4.弦乐器在试音时都可以通过调节弦的松紧程度来调节声音,这么做主要是调节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5.如图,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do)的波形图,三图的波形总体上疏密程度和振动幅度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此时三乐器发出的声音( )
A.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音色相同
C.响度不同,音色不同
D.乐器发出的优美动听旋律一定不是噪音
6.我们敲击钢琴不同的键时,发出的声音不同,主要是因为 不同;凭听觉就能分辨出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两者 不同。
7.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得快时音调高,这个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 ;用同样大的力拨动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填“粗”或“细”)橡皮筋发声的音调高。
8.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手机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 ;开会时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9.城市主要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51.1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该装置 (能/不能)减弱噪声。
10.晚上,楼下的吵闹声非常响,影响了小明做作业。这个时候,小明可以 ,这是通过 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
11.陈明同学住在繁华的闹市中心,夜深了街道上车辆的喇叭声、小贩的叫卖声仍不绝于耳,噪声污染严重。陈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
(1)准备的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2)陈明将声源放进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设计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方案。
A.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 。
检测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距离
较长
长
短
(4)防噪声耳罩是在 减小噪声。
(5)实验隐含的物理方法是 。
12.下列词语中的“高”字是指音调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B.高歌猛进
C.请勿高声喧哗 D.女高音歌唱家
13.“被天使吻过的声音”、“香港小巨肺”谭芷昀(Celine)以偶像CelineDion的经典歌《MyHeartWillGoOn》参加《美国达人秀》因表现出色而顺利晋级。她一开口就以完美的嗓音,惊艳全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观众能区分各种乐器演奏的声音因为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谭芷昀娴熟的高音,是指声音的响度不同。
C.在8月的淘汰赛上,她以“天使一样干净纯透的声音”再次征服现场观众,“天使一样干净的声音”描述的是音色。
D.谭芷昀的歌声是通过麦克风传递给现场观众的。
14.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响度相同的有图甲、图乙与图丙
B.音调相同的只有图甲与图乙
C.图甲与图丁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声音
D.图甲与图丁的音色相同
15.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的是( )
16.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格致实验学校举行了“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校园合唱比赛。合唱的“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振幅
17.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 传入学生耳中的,当教室外面出现嘈杂的声音时,我们总是关上门窗,这是在 减弱噪声,物理学中,用声强级来客观描述声音的强弱,它的单位是 。
18.清晨,逐渐变强的闹铃声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明,他把闹铃关掉,这是在 (填“人耳处”、“传播过程中”或“声源处”)控制噪声的。那闹铃声是通过 传入小明的耳朵中。
19.“大妈广场舞,吵得我好辛苦”,说明健身的同时,也产生了噪声,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社区委员会与大妈沟通,跳舞时:(1)调小音量,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2)社区居民关闭门窗,属于在 中减弱噪声。
20.厦门地铁1号线全长30.3 (填上合适单位),站台与轨道之间建有玻璃幕墙,可以让列车行驶产生的噪声在 中减弱。
21.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钟声洪亮、曲高和寡、余音绕梁和余音不止”,其中“钟声洪亮”描述的声音的 ;“余音不止”的原因是物体仍在 造成的。
22.小明猜测二胡弦的音调可能与弦的长短,祖细。松紧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利用了下表中各种不同规格的弦来探究一。下他的猜想是否正确。
编号
弦的材料
弦的长度/cm
弦截面积/mm
松紧
A
尼龙丝
40
0.5
紧
B
尼龙丝
30
0.5
紧
C
钢丝
40
0.5
紧
D
尼龙丝
30
0.8
紧
E
钢丝
40
0.5
松
(1)选用表中A.C两根弦,可以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 的关系。
(2)为了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选用表中的 和 两根弦。
(3)为了研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应选用表中的 和 两根弦。
(4)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明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23.关于减弱噪声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摩托车、汽车的排气管加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是在传播过程中处减弱噪声
C.城市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能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能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震耳欲聋”主要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买西瓜时用手敲一敲主要是生瓜和熟瓜的音调不同
25.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象有时会发出用超声波
B.大象的叫声都不在狗狗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人类“悄悄话”的音调对于狗狗太低了
D.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26.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震耳欲聋、②悦耳动听、③隔墙有耳、④低声细语、⑤掩耳盗铃。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①④ D.③⑤
27.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如图所示。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 (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色
、C.声音的音调 D.琴弦的振幅
28.生活处处有物理。“高声喊叫”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闻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旋钮是在调节声音的 。
29.甲、乙、丙三个发声体发声波形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和乙的 不同,甲和丙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0.“中国新歌声”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观众能区分钢琴声和吉他声是因为 不同;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31.探究声音的特征:
(1)如图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主要改变声音的 ;实验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观察到小纸团跳得越高,由此可得结论: 。
(2)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 (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用此装置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应保持 不变,改变 ;若用此装置探究“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应保持 不变,改变 。
32.如图所示是手机工具箱的一款工具,是可用来呈现声音的 。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可知此时的环境 休息(填“适合”或“不适合”)。
3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对此进行了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他对可能影响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因素提出了以下三条:①琴弦的横截面积;②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③琴弦的材料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并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铜
60
0.76
F
铜
100
0.76
B
铜
60
0.89
G
高碳钢
100
1.02
C
铜
60
1.02
H
尼龙
80
1.02
D
铜
80
0.76
I
尼龙
100
1.02
E
铜
100
1.02
J
铜
(1)小华选用A、D、F三根琴弦来进行实验,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 的关系;
(2)要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 (填写编号)的琴弦。
(3)需要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还要添加一根铜琴弦J,请写出它的长度为 cm和横截面积为 mm2。
(4)在评估交流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采用 (选填“两根”或“三根”)琴弦实验较合理,理由是: 。
34.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钢
80
1.02
H
钢
100
1.02
I
尼龙
80
1.02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由振动的频率决定,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他选择的琴弦应该控制 和 是相同的,只是 不同,所以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法。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用它来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的数据:长度 ,横截面积 。
35.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它在给我们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一些社会问题。小明的爸爸开车带小明去峄山旅游。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在行驶过程总会产生大量噪声,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降低噪声的是 .
A.发动机安装消声器 B.内饰采用柔软的材料 C.喇叭安装隐蔽
(2)开车途中,汽车以36km/h的速度钻入25m长的桥洞,汽车长5m,则汽车完全在桥洞内运行的时间是 s。
(3)经过桥洞时,小明感觉车内太暗,想打开车里的灯,爸爸告诉他开车时,车内的灯尽量不要开,这是因为 。
(4)小明看到路旁的标志牌如图所示,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他们赶到峄山至少需要多少分钟?(写出计算过程)
36.如图1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振动的快慢大致相同。
(1)此实验用于探究声音的 与 之间的关系。
(2)若要继续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时应保持 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3)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4)如图2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可听到 (选填“梳齿”或“卡片”)振动发声,划得越快,听到的声音音调越 ,实验得到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是
37.夜间,同学们已经进入梦乡,可宿舍附近的歌厅又响起一阵阵优美的流行音乐声,几个同学被吵醒后,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乙同学用被子蒙住头,丙同学起身到舞厅交涉,要求将音量放小,这三位同学听到的是乐音还是噪音?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解答】解:A、禁止鸣笛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能够有效控制噪声,不符合题意;
B、道路边的隔音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能够有效控制噪声,不符合题意;
C、把耳朵堵住就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的,不让或少让声音传入人耳。不符合题意;
D、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只是检测噪声大小的程度,不能减小噪声,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
3.【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生活中选择方法时还要注意其合理性。
【解答】解:A、让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可以减弱噪声,但不适用于实际情况,故A错误;
B、禁止广场舞活动,可以减弱噪声,但并不合理,故B错误;
C、音量调小或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这样既能健身又能减弱噪声,因此这种方法比较合理,故C正确;
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结合生活经验从实际的角度分析减弱噪声的几种方式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4.【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所以“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5.【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生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2)从环保的角度来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从物理学角度来讲,杂乱、振动无规律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解:ABC、由图可知,音叉、钢琴、长笛三图的波形总体上疏密程度及振动幅度相同,因此音调、响度相同;它们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故A正确,BC错误。
D、乐器发出的优美动听旋律如果干扰到了他人的休息、学习、生活等,也可以成为噪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通过物体振动的波形图,判断物体振动频率的大小,判断物体的振幅,从而判断音调和响度,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识别能力。
6.【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我们敲击琴键不同键时,弹的琴键不同,音调不同。
钢琴和小提琴发声时,振动物体的材料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故答案为:音调;音色。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注重了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
7.【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答】解:人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用硬纸片在梳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得越快,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越细,振动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越高。
故答案为:音调越高;细。
【点评】此题考查了音调的概念、影响因素,属于识记内容。
8.【分析】(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通常也称为音量;
(2)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1)使用手机时,人们在不同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响度;
(2)开会时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处。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防止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9.【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知道声音的强弱等级,即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大小用分贝来表示,声音越大,分贝值越大。
【解答】解:噪声监测设备是用来监测噪声等级的,不能减弱噪声;
声音的强弱用分贝表示,所以该设备上显示数字的单位用分贝(dB)表示;
故答案为:分贝(dB);不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强弱等级的表示方法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是一道基础题。
10.【分析】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关闭窗户,听到的汽车喇叭声就会变小,这是通过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关闭窗户;阻碍声音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噪声的控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是一道基础题,学生易于解答。
11.【分析】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须有稳定的声源,不同的隔音材料,并使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等多种实验方法和正确的实验设计,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音叉和闹钟都能够发出声音,但闹钟的声音稳定且有规律,而音叉的声音不稳定,本实验是探究材料的隔音效果,须要有稳定的声源,所以选择闹钟作为声源较为合适;
(2)在A方案中,由于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无法测量,只能凭感觉判断,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
在B方案中,通过比较到鞋盒的距离判断隔音效果,因为距离可以测量,有可靠的实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判断隔音效果;
(3)由实验数据可知,利用泡沫塑料作为填充物时,在很短的距离时就听不到声音了,所以泡沫塑料的隔音效果最好;
(4)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小噪声;
(5)实验中控制了声源不变,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同时把隔声性能转换为测距离声源的远近,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对比选择,所以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
故答案为:(1)机械闹钟;(2)B;(3)泡沫塑料;(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
【点评】此题结合具体的实验考查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采用了多种实验方法,要求会结合物理学中的比较法分析实验。
12.【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高歌猛进,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请勿高声喧哗,是让人说话声音的响度小一些;故C错误;
D、女高音歌唱家,是指女歌手的音调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13.【分析】(1)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的材质和结构;
(4)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演奏同一乐曲,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
B、谭芷昀娴熟的高音是指声音的音调高,即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故B错误;
C、“天使一样干净的声音”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色。故C正确;
D、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现象的相关知识,能将声学的基本知识与相关的现象或说法相联系,是做出判断的关键。
14.【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A、由图知,甲、乙、丙的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A正确;
B、由图知,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都有2个波峰和2个波谷),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乙、丁,故B错误;
CD、由图知,甲和丁波形的形状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相同,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声音,故CD正确。
故选:B。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15.【分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措施,与以上三种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A、街头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大小,但不能控制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学校附近禁止鸣笛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飞机旁工作人员佩戴耳罩,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噪声的减弱办法是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过程来采取措施的。两者对应起来,可以简化对噪声减弱办法的记忆。
16.【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合唱的“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音调,“高音”声部的音调高。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17.【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能辨别物体,音色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的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3)了解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dB)。
【解答】解:(1)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的耳中的;
(2)教室外面出现嘈杂的声音时,我们总是关上门窗,这是为了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物理学中,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dB)。
故答案为:空气;传播途中;分贝(d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减弱噪声的途径以及声音强弱的表示单位,属声学基础题。
18.【分析】(1)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解答】解:闹铃声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明,他把闹铃关掉,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闹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小明的耳朵中。
故答案为:声源处;空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19.【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答】解:跳舞时,调小音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声源;传播过程。
【点评】本题考查了利用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生活中的实例,理解防止噪声的途径是解决本题关键。
20.【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解答】解:厦门地铁1号线全长30.3km;
在站台与轨道之间有玻璃幕墙,可以让列车行驶产生的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故答案为:km;传播过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难度不大,属于声学基础题目。
21.【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点,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钟声洪亮”形容声音大,它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
虽然停止敲击大钟,但是大钟仍然在振动,声音还不会停止,
故答案为:响度;振动。
【点评】本题需要学会学生如何利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成语中提到的现象。重点考查对响度特点的理解能力。
22.【分析】(1)表中A、C两根弦,琴弦的长度与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由此可得出结论;
(2)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长度与材料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
(3)研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与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
(4)根据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排序。
【解答】解:(1)实验序号是A、C的琴弦长度与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因此可以用A、C实验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
(2)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长度与材料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故应表中的BD两根弦;
(3)研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的材料与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故应表中的AB两根弦;
(4)实验探究的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因此步骤的合理顺序为③①②④。
故答案为:(1)材料;(2)B;D;(3)A;B;(4)③①②④。
【点评】此题由探究影响音调与各因素的关系,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与应用,当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23.【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
【解答】解:A、摩托车、汽车的排气管加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
B、施工人员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所谓隔音屏,就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以此减弱噪声,它并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也不能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故B正确;
C、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能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防治噪声途径的理解与运用,能结合实际进行辨别是解答的关键。
24.【分析】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非常大,即响度大,故A说法正确;
B、“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B说法错误。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声音的,故C说法正确;
D、由于生西瓜和熟西瓜的结构不同,所以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有的清脆、有的沉闷),因此人们主要根据音调的不同来判断西瓜是否成熟,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平时学习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部分的内容,做到熟能生巧。
25.【分析】(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
(2)从“人、狗和大象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得到相关的信息即可解题。
【解答】解:A、大象的发声频率大多数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听觉范围之内,故A错误;
B、由图知大象发声频率和狗的“听觉频率”有重叠区,所以大象的叫声由一部分在狗狗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故B错误;
C、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人说话的声音狗是能够听到的,故C错误;
D、狗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因此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狗能感觉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结合对不同动物、以及人的听觉、发声频率范围的了解可做出判断。
26.【分析】对每个成语从声学角度分别分析,明确各自包含的声学规律,然后确定相同的一组。
【解答】解:
①震耳欲聋指声音的响度大。
②悦耳动听指声音的音色好;
③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④低声细语指声音的响度小;
⑤掩耳盗铃指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则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征的是①④。
故选:C。
【点评】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点,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27.【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演员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发声;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解答,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28.【分析】(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音量的大小不同,就是指响度不同。
(2)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
【解答】解:“高声喊叫”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不同人说话时特点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就可以直接判断说话的人是谁。
音量的调节,是通过改变喇叭的振动幅度,从而改变发声的响度。
故答案为:响度大;音色;响度。
【点评】本题还考查学生对响度定义的理解能力,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29.【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从波形上看,越密集则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从波形上看,偏离平衡位置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从波形上看,波的形状越复杂,音色越动听。
【解答】解:由图甲、乙可知,两个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所以频率相同,音调相同;同时波形的形状相同,说明音色相同;只有声波偏离中线的幅度不同,说明振幅不同,所以响度不同;
由图甲、丙可知,两个波形图中,波形的形状相同,说明音色相同;声波偏离中线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只是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不相同,所以频率不相同,音调不相同。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考查了学生对声波图的辨识,掌握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30.【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
(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4)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吉他与钢琴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根据音色的差异来判断;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优美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响度;声源处。音调;音色;空气;声源处。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31.【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答】解:(1)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声的响度不同;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最响,小纸团跳的越高,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故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声;
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要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增大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振动幅度变大,响度变大。
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时应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故答案为:(1)响度;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钢尺的力度;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点评】正确区分声音的三要素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特性决定的,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2.【分析】声音的强弱用dB表示;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解答】解:
由图可知,手机显示的80dB是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响度;由此可知此时环境声音的响度是80dB;
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则80dB不适合休息。
故答案为:响度;不适合。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强弱的等级划分的认识及噪声对人的影响,是一道基础题。
33.【分析】(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3)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选择的这根铜琴弦J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应与GI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
(4)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采用三根琴弦实验。
【解答】解:(1)因小华选用了A、D、F三根琴弦,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选择的是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所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2)为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C进行研究。
(3)因为是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所以要求三根琴弦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可知,GI符合条件,所以添加这根铜琴弦J,它的长度也为100cm和横截面积为1.02mm2。
(4)一次实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实验次数较多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因此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采用三根琴弦实验。
故答案为:(1)琴弦长度;(2)ABC;(3)100;1.02;(4)三根;所测数据越多,所得结论越可靠(具有普遍性)。
【点评】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实验中经常用到,一定要掌握。
34.【分析】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实验探究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
(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
【解答】解:(1)为验证猜想一,应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C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为验证猜想二,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A、D、F进行研究。
(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择横截面积和长度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琴弦E、G、I进行研究,故长度都是80;横截面积都是1.02。
故答案为:(1)长度;材料;横截面积;ABC;控制变量;
(2)ADF;
(3)80;1.02。
【点评】一个物理量受多个因素影响时,探究其中一个因素和物理量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35.【分析】(1)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2)汽车完全在桥洞中时汽车通过的距离等于桥长减去车长,又知速度,利用v=计算汽车完全在桥洞中的时间。
(3)在夜晚行车时,为了防止车前的玻璃形成平面镜成像,夜晚,车内不应开灯,这样车内的光线较暗,更有利于看清外边的交通状况。
(4)交通标志牌“80”是限速的标志,速度不能超过80km/h;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汽车最大速度为80km/h,知道到峄山的距离,根据速度公式求到达最快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
(1)A.发动机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内饰采用柔软的材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只有C喇叭安装隐蔽不能减弱噪声;
(2)v1=36km/h=10m/s,
汽车完全在桥洞内通过的距离s1=s桥﹣s车=25m﹣5m=20m,
汽车完全在桥洞内的时间t1===2s;
(3)夜间行车驾驶室里如果开灯,车内光线比车外强,这时汽车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因光的反射使车内物体在车前成像,干扰司机视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4)v最大=80km/h,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峄山,最快需要的时间:
t2===0.3h=18min。
故答案为:
(1)C;
(2)2;
(3)如果开灯,车内光线比车外强,这时汽车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会因光的反射使车内物体在车前成像,干扰司机视线,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4)他们赶到峄山至少需要18分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面镜的应用,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36.【分析】(1)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3)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频率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小。
【解答】解:(1)此实验用于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让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得出的结论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时应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3)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发出的是次声波,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听不到声音。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我们能听到声音是因为梳齿振动产生的。硬纸片在木梳上快速划过,木梳齿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1)响度;振幅;
(2)拨动钢尺的力度;慢;低;
(3)频率小于20Hz,发出的是次声波,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
(4)梳齿;高;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点评】本题是探究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要正确区分声音的三要素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由发声体的特性决定的,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同时考查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7.【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1)从物理学角度来讲,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环保角度来讲,一切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从心理角度来讲,人们不喜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