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较为复杂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这时民族关系最大的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不是简单的汉族融合其他少数民族,而是各族之间额相互交流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更多中华民族的兴起起到了重要影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基本停留在感官认识上,其注意力和理解力均来自于直观感受,因此需要引入视频,音乐和大量图片来激发兴趣,古文资料也需要转化为现代文,初步培养初一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对于民族关系和民族自豪感更需要通过本课学习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图片信息,知道前秦淝水之战,鲜卑与北魏政权关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初步掌握阅读图片、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素材,引出孝文帝迁都措施,并分析原因,初步掌握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缩句游戏和连一连,概述并理解孝文帝进一步强化改革的主要措施,初步掌握知识归类的能力。
3.通过史料分析、合作探究,认识民族交融的内涵,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形成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认识到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进步,并初步理解北方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准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内涵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突出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力求体现“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高效课堂理念。教学流程按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的顺序进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引入相关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问题解决中落实课标要求。
【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引入课本外课程资源,努力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集体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引导学生分析和运用图片及材料,加深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促进民族融合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设计】
教学
进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导入
新课
认真听课,充满兴趣。
从如皋名人冒辟疆及冒姓由来导入,设疑,引出少数民族内迁、融合,进入本课学习。
联系现实,激发兴趣,更能调到孩子参与课堂积极性
探究
新课
一、淝水之战
1.阅读书本第一子目内容,踊跃分享成语故事。
2.观看战后北方形势图,分析淝水之战的影响。
1.展示淝水之战图片,鼓励分享成语故事,展示成语。
2.展示战后北方地图,引导分析北方局势;过渡引出鲜卑族崛起。
该子目内容之前版本是上一课内容,考纲也未提及,但设计本课时,依然认为是作为北魏改革的背景而存在,同时民族冲撞也是民族交融的一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欣赏图片,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
2.阅读书本87页内容,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3.欣赏草原图片,感受游牧生活,了解北魏统治所面临困境
4.认真听讲,认识孝文帝和迁都洛阳
5.阅读教材,合作研究,开展缩句游戏,概述改革措施。
6.积极参与“连一连”,结合图文资料进一步认识各项措施。
1.通过图片和说明,简介鲜卑族的起源,初步了解鲜卑族的历史。
2.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如下问题:
①.鲜卑族崛起于哪里?
②.鲜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
③.这一政权对北方的贡献是什么?
3.图片展示草原生活,介绍北魏政权特征,让孩子感受到北魏统治困难
4.文字材料介绍北魏孝文帝,地图演示迁都洛阳,让孩子对改革产生初步了解
5.要求学生开展缩句游戏,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进行概述。
6.设计活动:连一连。补充图文资料,要求学生正确连线。
1.对于游牧民族是什么样子,学生不懂,需要讲清;
2.北魏改革内容较多,以游戏和故事方式,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3.迁都洛阳也是改革措施,需要说明。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读图识史:
1.学生结合八幅图片,小组合作讨论,寻找变化,得出结论。
2.感受动画,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
3.学生概括带“胡”字的食物、用具,初步认识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4.结合陈寅恪先生的话分析得出改革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繁荣奠定基础
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时北方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精神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在孩子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帮助总结引出民族交融,动画展示北方民族大交融遵循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路径,引领学生初步形成对民族融合这一概念的认识。
3.设问:你知道带“胡”字的食物和用具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呈现有关图片。
4.引导培养初步解读材料的能力
影响类知识点需要学生的直观感受得出,因此本子目内容需要提供大量图片和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民族交融,并认清汉和胡双方都在影响对方,都有交融,而不是单方面融合。
总结
全课
聆听总结。
运用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并进行精炼的说明。
以直观简洁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对本课内容形成整体认知。
学习
延伸
1.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汇报心得。
2.观看视频,进一步形成对孝文帝改革的正确评价。
3.聆听教师讲解,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4.聆听教师总结,形成情感升华。
1.展示问题: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是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消失和北魏的衰亡。你赞同哪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2.播放视频,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杰出贡献。
3.指导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感悟升华
【板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准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民族冲撞:淝水之战
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内容,划出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故事?
2.结合ppt地图,分析淝水之战后原本统一的北方面临什么情况?
二、民族之智:北魏孝文帝改革
3.自主阅读教材87页,完成下列题目:
①.鲜卑族崛起于哪里?
②.鲜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国家)?
③.这一政权统一了我国哪里?
4.小游戏
①找一找
阅读课本第88页内容,找出孝文帝迁都后的进一步改革措施,
②缩一缩
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每项措施分别用三个字概括,中间都用“汉”字,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③连一连
将答案填入下面4个深色方框中,并根据所填内容将对应的措施连起来。
三、民族之融: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5.读图识史
结合图片信息,小组讨论,说说当时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6.材料解析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大意:唐朝的崛起和兴盛,是因为加入了北方胡人的新鲜血液,投入到已经颓废的中原文化中,旧的弊端已经解决,新的机会重新开启,唐朝因此创造了空前盛世繁荣的局面。
结合材料思考:民族交融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四、民族之悟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是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消失和北魏的衰亡。你赞同哪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