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 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件 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11 10: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形成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社 会 大 变 革
合作探究

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出现
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社 会 大 变 革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形成原因
战乱不断
春秋争霸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社 会 大 变 革
合作探究
百家争鸣形成原因
学以致用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儒家
法家
墨家
道家
兵家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孙膑
一 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 子
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 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重民
(2)人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影 响:
1.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3.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 子
主要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主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2)“性恶论”,认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环境
(3)政治:礼法并施
荀 子——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学以致用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出地体现了他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B(3)(4)
C(2)(3)(4)
D(1)(2)(3)(4)
B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二、墨家:墨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1、“兼爱”(无差别的爱)
2、“非攻”(反对非正义的兼并战争)

3、“尚力”、节俭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后不被重视。
三、道家:庄子
战国时代宋国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庄子
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
鄙视富贵利禄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这是多么的可
笑。庄子仰头看着惠子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
主要思想

1、“齐物”论
(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2、“逍遥”(方法:无所恃)

3、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从自然)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周庄梦蝶图
四、韩非与法家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律、法令

统治的权术

君主的权威
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2、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思想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战国——秦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注:历史学家一般把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特点概括为“外儒内法”]
五、孙膑和兵家
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
孙武所著。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其最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日本人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列为商界领袖必读之书
美国人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
五、孙膑和兵家
军事思想: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如何遏制上课讲话的行为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