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时期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 地位
创立
(春秋)
发展
(战国)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和礼
仁政
礼法并施
不受重视
显学
但不被采用
复习导入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百家争鸣
法家
春秋
战国
秦
前221
汉
前206
儒学独尊
前140
一个王朝 一个帝王 一个读书人
西汉(前202-公元9年)
汉武帝(前156-87年)
董仲舒(前179-104年)
黄老之学
时空线索
黄 老 之 学
阅读教材回答:
1、从 到 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之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
2、黄老之学主要包括,一是 二是 ,它强调 ,是一种 的哲学观。
汉高祖
汉武帝
治身(养身)
治国
“无为而无不为
“积极无为”
一、汉初实行黄老之学
2、 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练一练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思考:西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阅读材料回答:汉初为什么要推行黄老之学?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
一、汉初实行黄老之学
材料:都鄙廪庾(lǐn yǔ)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jiaò),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阅读材料回答:汉初推行黄老之学后效果如何?
一、汉初实行黄老之学
汉武帝:16岁登基,21岁亲政
材料一:(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政治:
经济:
军事:
思想?
中朝、
察举
推恩、
盐铁官营
治理黄河
大败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刺史、
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创新儒学体系
受赏识、为官
著作《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
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内容:1)“大一统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春秋繁露》
内容:2)“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材料三:“三纲五常”渊源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以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常用。
? ——《中国古代三纲五常》
内容:3)“三纲五常”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思想文化专制)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神化君权,加强君权的需要(仁政)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礼)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最主要的发挥和创新
(1)新儒学“新” ?
形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新儒学体系。
特点:①以儒学为基础,兼采各家 ②外儒内法 ③具神学色彩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新儒的区别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新儒
著作 《论语》 《公羊春秋》
理论基础 仁、礼 天人感应
思想来源 儒学 阴阳、黄老、法家
与统治者关系 批判时政 维护统治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天
头
地
日月
雷霆
江河
金石
草木
阴晴风雨
足
眼睛
声音
血脉
骨节
毛发
喜怒哀乐
都是“天人感应”惹的祸
公元前135年4月,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6月,辽东高庙又发生了火灾。正在家里养病的董仲舒听到这两件事,心里惴惴不安,连忙抱病给汉武帝写了一份奏章,大谈“天人感应”,说汉高祖庙园失火,是天对当时政治不满,有意降祸人间。他的草稿刚写好,恰巧中大夫主父偃来看他。主父偃也是个精通孔孟学说的人,他当了官后,便搜刮民财,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他平时与董仲舒也不合,于是便把董仲舒的草稿送给汉武帝。汉武帝看后,大发雷霆,召集使臣商讨对付的办法。当时,董仲舒有个弟子叫吕步舒,也参加了讨论。他不知道这份奏章是自己老师写的,因此慷慨陈词,要求杀掉写奏章的人。董仲舒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吕步舒知道了真相,百般营救,董仲舒才出了狱。此后整整十年,他都没有得到汉武帝的起用。
积极方面:
①政治:儒学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内容和朝廷选官德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方面:
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
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用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提高儒学的地位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汉代教育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汉初 经济残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武帝时 国力渐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
不甘无为淘汰黄老
适应并促进
利集权、制地方
小结
3、汉武帝时的思想大一统是由哪种思想实现的( )
A.孔子的儒学
B.孟子的儒学
C.黄老之学
D.董仲舒的新儒学
4、董仲舒的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作用的是( )
A.“天人感应”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
D.“制天命而用之”
D
A
5、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主张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6、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D
D
7、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形成,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C.推行了礼治德化教育
D.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