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是美丽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幻想是美丽的》一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议论文,作者埃切加赖为大家阐述了幻想与现实的关系,并且号召大家要敢于幻想,并为之奋斗,把幻想变成现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把握“幻想”和“现实”各自的特点,正确认识幻想。
2.掌握比喻论证的作用,理清“幻想”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关系。
3.体会文章诗意的语言,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先自读,通过自读检测,初步了解文章;
2.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幻想精神,热爱幻想并为之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把握“幻想”和“现实”各自的特点,正确认识幻想。
2.掌握比喻论证的作用,理清“幻想”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体会文章诗意的语言,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自读,完成自读任务。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有“嫦娥奔月”的美好向往,今有“神舟升天”奇迹再现。古人的幻想,今人变成了现实。同学们,你们幻想过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吗?幻想也是美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幻想是美丽的》一课。
设计意图: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把学生带入对于幻想问题的思考中,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何塞?埃切加赖(1832 -1916),出生于马德里。西班牙著名政治家、剧作家和诗人。他是19世纪末期西班牙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与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一起获得了 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西班牙人。他的代表作有《伟大的牵线人》。
《诺贝尔文学奖金库》分为作家传略卷、小说卷、戏剧卷、诗歌卷、散文卷5卷,收齐了从1901年到1998年为止全部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优秀作品,并收录了全部授奖仪式上瑞典学院的颁奖和获奖作家的获奖演说。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字音。
锉刀(cuò) 泥泞(nìnɡ) 枯竭(jié) 驯服(xùn)
2.积累词语。
①驯服:使顺从。
②摄取:吸收(营养等)。
③萌生:开始发生;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幻想是美丽的,要热爱幻想并为之奋斗。
设计意图: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整理理解文章内容,能更好的赏读课文。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从文中分别勾画出描写“幻想”和“现实”的语句,并说说二者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幻想多么美丽啊!少了幻想,生活就不可能。幻想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形成了环绕希望的神殿。”②“幻想总是美丽的,令人欣慰的;现实则总是枯燥的、严酷的、冰冷的。”③“多么凄凉,至少看起来现实是多么枯燥!”
幻想是无形的,美丽的,令人欣慰的。现实是有形的,具体的,冰冷枯燥的,令人感到沮丧和绝望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认为“幻想是美丽的”的原因。
明确:幻想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给我们以希望。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为更深入理解文章打好基础。
五、精读课文,内容研讨
1.在作者看来,要使想法变成现实,关键靠什么?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明确:要使想法变成现实,必须甘心努力工作。认同。成功地将想法转变为现实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只有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在现实中不断地努力,才可能将想法变成现实。
2.“如果创造是电火花,工作就是一把不运转、变得迟钝、费力气、速度慢得烦人、沉重而粗糙的锉刀”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比喻论证,将创造比作“电火花”,把工作比作“锉刀”,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创造是美丽奇妙的,而工作的过程却是费力、艰苦、漫长的。
3.文中举柏拉图洞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举柏拉图洞穴的例子来告诉人们,即使在虚幻中我们也能获得信息,从而论证了“无形的、难以接近的世界与我们普通的世界并行”这一观点,启发人们多去幻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文章第三部分中说在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本身,“我们每时每刻都会碰到幻想和现实”,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学生举例)
5.幻想和现实,一个美丽一个冰冷,看似矛盾,那么它们能共存吗?
明确:可以共存。幻想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它能引领人们为之努力奋斗。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幻想被人们变成了现实,而后人们又在现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更多的幻想。人类就是在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六、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在作者生活的那个世纪里(19世纪),有哪些梦想变成了现实?
明确:(示例)无线电,1894年,波波夫;安全电梯,1852年,美国技工奥蒂斯;照相机,1839年,法国美术家达盖尔;电冰箱,1913年,美国芝加哥制造;电话,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电灯,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电影,1895年,法国里昂的卢米埃尔兄弟。
2.作者在交代了“幻想是美丽的”后,为什么还要强调现实是“枯燥的、严酷的、冰冷的”呢?
明确:幻想是美丽的,但它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幻想,而不去想怎样将幻想变成现实,那么幻想就不美丽了。所以作者补充强调现实的枯燥来提醒人们,要将幻想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幻想去引领人们,用现实去检验幻想。这样论证,使行文更加严密,让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3.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幻想与工作的关系呢?
明确:要处理好幻想与工作的关系,使幻想与现实之间融合无间,首先要敢于幻想。生活中我们要敢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物和非生物的范围,大胆、自由地进行幻想。其次要立足于现实,努力工作,用工作把诸多幻想变成现实。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分析,能更好的理解幻想与现实与工作的关系,学生更好的理解幻想是美丽的,能爱上幻想,并为之奋斗。
七、归纳写作特色
1.文中多用比喻,通俗易懂。如将创造比喻为电火花,将工作比喻为锉刀,形象生动地阐明幻想的实现过程是漫长、费力的。还有文章结尾处以通俗的比喻,告诉读者,在现实中要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理想。
2.说理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先阐述无形的幻想与有形的现实并行存在,在论述“对人类的智慧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内容时,列举“洞穴寓言”的事例进行论证。接下来更深一层论述二者的无处不在和一成不变,论述层层深入,说理明白透彻。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八、拓展延伸
根据本课内容及对作者的了解,给埃切加赖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埃切加赖的戏剧,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清新。他的戏剧结构严谨,戏剧冲 突较强,起因、发展和结局都合乎情理,但在浪漫主义的夸张中往往带有感伤色彩 和脱离现实的倾向。他的剧作道德感异常突出,令人赞佩,他特别善于把握观众的情绪,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戏剧效果吸引 着观众。他的戏剧被公认为西班牙后期 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由于他的剧作的 独特的新颖风格,复兴了西班牙戏剧的伟大传统。”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幻想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曾经幻想过。因为只有幻想过,一个人才会有一个目标去追求;而那些整日碌碌无为只求温饱的人,绝不会去幻想,他们甚至缺少这种勇气。让我们敢于幻想,勇于努力,让梦成真。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去积极幻想,爱上幻想。
板书设计:
幻想是美丽的
幻想(美丽) ——现实(残酷)
奋 斗
成功
教学反思:略
课件17张PPT。 幻想是美丽的埃切加赖 古人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愿望,今人有“神舟升天”。古人的幻想今人都变成了现实。同学们,你们幻想过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吗?幻想也是美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幻想是美丽的》一课。导入新课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引导学生提高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目标作家简介 何塞?埃切加赖(1832 -1916),出生于马德里。西班牙著名政治家、剧作家和 诗人。他是19世纪末期西班牙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与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一起获得了 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西班牙人。他的代表作有《伟大的牵线人》。 1.读准字音自主学习、成果展示锉刀(cuò) 泥泞(nìng) 枯竭(jié) 驯服(xùn)2.理解词义①驯服:使顺从。
②摄取:吸收(营养等)。
③萌生:开始发生;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3.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本文主要阐述幻想是美丽的,要热爱幻想并为之奋斗。 1.美丽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二 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幻想与现实2. 作者在阐明美丽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二者关系的基础上, 向我们发出什么号召?文章观点3.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方法幻想关键词:
幻想美丽
现实残酷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带着问题读课文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1.从文中分别勾画出描写“幻想”和“现实”的语句,并说说二者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①“幻想多么美丽啊!少了幻想,生活就不可能。幻想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形成了环绕希望的神殿。”②“幻想总是美丽的,令人欣慰的;现实则总是枯燥的、严酷的、冰冷的。”③“多么凄凉,至少看起来现实是多么枯燥!”
幻想是无形的,美丽的,令人欣慰的。现实是有形的,具体的,冰冷枯燥的,令人感到沮丧和绝望的。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认为“幻想是美丽的”的原因。明确:幻想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给我们以希望。1.在作者看来,要使想法变成现实,关键靠什么?你认同这种观点吗?精读课文 内容研讨 2.“如果创造是电火花,工作就是一把不运转、变得迟钝、费力气、速度慢得烦人、沉重而粗糙的锉刀”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要使想法变成现实,必须甘心努力工作。认同。成功地将想法转变为现实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只有调整好自己的步伐,在现实中不断地努力,才可能将想法变成现实。明确:运用比喻论证,将创造比作“电火花”,把工作比作“锉刀”,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创造是美丽奇妙的,而工作的过程却是费力、艰苦、漫长的。3.文中举柏拉图洞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精读课文 内容研讨 明确:通过举柏拉图洞穴的例子来告诉人们,即使在虚幻中我们也能获得信息,从而论证了“无形的、难以接近的世界与我们普通的世界并行”这一观点,启发人们多去幻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文章第三部分中说在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本身,“我们每时每刻都会碰到幻想和现实”,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学生举例)5.幻想和现实,一个美丽一个冰冷,看似矛盾,那么它们能共存吗?精读课文 内容研讨 明确:可以共存。幻想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它能引领人们为之努力奋斗。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幻想被人们变成了现实,而后人们又在现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更多的幻想。人类就是在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细读课文 质疑探究 1.在作者生活的那个世纪里(19世纪),有哪些梦想变成了现实?明确:(示例)无线电,1894年,波波夫;安全电梯,1852年,美国技工奥蒂斯;照相机,1839年,法国美术家达盖尔;电冰箱,1913年,美国芝加哥制造;电话,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电灯,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电影,1895年,法国里昂的卢米埃尔兄弟。细读课文 质疑探究 2.作者在交代了“幻想是美丽的”后,为什么还要强调现实是“枯燥的、严酷的、冰冷的”呢?
明确:幻想是美丽的,但它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幻想,而不去想怎样将幻想变成现实,那么幻想就不美丽了。所以作者补充强调现实的枯燥来提醒人们,要将幻想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幻想去引领人们,用现实去检验幻想。这样论证,使行文更加严密,让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明确:要处理好幻想与工作的关系,使幻想与现实之间融合无间,首先要敢于幻想。生活中我们要敢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物和非生物的范围,大胆、自由地进行幻想。其次要立足于现实,努力工作,用工作把诸多幻想变成现实。3.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幻想与工作的关系呢?细读课文 质疑探究 作者通过对美丽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并行存在且无处不在的现实的论述,号召人们要心怀理想,并为之不断地拼搏奋斗,就会接近成功。归纳主旨1.文中多用比喻,通俗易懂。如将创造比喻为电火花,将工作比喻为锉刀,形象生动地阐明幻想的实现过程是漫长、费力的。还有文章结尾处以通俗的比喻,告诉读者,在现实中要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理想。
2.说理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先阐述无形的幻想与有形的现实并行存在,在论述“对人类的智慧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内容时,列举“洞穴寓言”的事例进行论证。接下来更深一层论述二者的无处不在和一成不变,论述层层深入,说理明白透彻。归纳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