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运乎?时乎?事件一:
历经14年,遍及14省,兵力几十万,最终失败,未推翻清朝。事件二:
在一处不被伟人看好的地方,待遇优厚、喜好读书的三千清军士兵,有枪无弹,群龙无首,仓促起义……3个月后,清王朝土崩瓦解。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法国,托克维尔,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清廷:新政自保新矛新盾保大清清末新政:
1、编练新军资本主义开财源材料1:1902年至1910年,全国新开厂矿320多家,是以前二十年的两倍多。材料2:湖北设振兴实业的机构36个。武汉三镇商贾毕集,市民人口100万以上,仅对外贸易额就常年保持在1.3亿两左右。综合发展水平仅次于上海。材料4:朝廷岁入破纪录达2亿4千万。湖北1911年财政存款4千万两。清廷:新政自保清末新政:
1、编练新军
2、奖励实业材料3:1910年,全国商团(资产阶级工商业团体)增至666个。武汉商团有数千人,参与治安、消防、请愿游行。中央财政:
北洋新军6镇(师)
湖北财政:
湖北新军1镇1协(旅)“孙党”:借矛夺盾清末新政:
1、编练新军
2、奖励实业
3、废除科举南方爱招读书兵材料1:新军军饷,一月四两二钱银子,足够养活六口之家,比乡下教书好得多。材料3:湖北黄陂兵站一次招兵,取九十六人,其中秀才三十六人,另有不少新式学堂的学生。材料2:招兵现场考作文,试题如“明德新民”、“有勇知方论”。当大兵!
吃皇粮!
保大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
(章炳麟)
“树独立旗!撞自由钟!” (邹容)
“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
(陈天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党”:借矛夺盾梳理孙中山的早期革命历程:
1894年,地点,团体,誓词
1905年,地方,政党,纲领,报刊召来的兵!同盟会元老曹亚伯在湖南时每天上街发《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被通缉,潜逃到武汉,参加新军,以普通士兵身份宣传革命。同盟会会员黄侃章炳麟得意门生,从日本回国后入新军,在武汉报刊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后成国学大师。常来的人!同盟会会员蒋翊武“文学社”领导人,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名掩护革命宣传活动,武汉新军中,文学社成员达到1/5。同盟会会员孙武本名孙葆仁,新军革命团体共进会领导人,原定的起义总指挥。“孙党”:借矛夺盾首义大都督黎元洪立宪派领袖汤化龙湖北军政府清末新政:
1、编练新军
2、奖励实业
3、废除科举
4、预备立宪
两派:殊途同归五大臣出洋考察《宣示预备立宪谕》国家资政院成立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各省成立谘议局全国三次提前立宪请愿预备立宪期缩短三年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成立责任内阁清末新政:
1、编练新军
2、奖励实业
3、废除科举
4、预备立宪
两派:殊途同归五大臣出洋考察《宣示预备立宪谕》国家资政院成立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各省成立谘议局全国三次提前立宪请愿预备立宪期缩短三年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成立责任内阁立宪派汤化龙“清廷无道,
自召灭亡……”13人中,满族9人,皇族7人铁路国有!
钱不退还!武昌起义为奖励实业,清政府一度允许民间筹资修筑铁路,为此南方多省民众(从资产阶级工商业者,到贩夫走卒,甚至农民)都积极参股铁路公司,进行铁路建设。带来了什么?
市民支持!
后勤补给!
枪械兵员!
全国动员!南方:革命阵营
1、各自为政,时有纷争
2、粮饷不续,时有哗变
3、欲攻北京,任务艰巨
4、武汉三镇,两镇失守
5、领导核心,依然空缺
6、各界愿望,减少动荡
北方:袁世凯
1、高官之中,最为开明
2、辖区新政,成绩卓著
3、推动立宪,颇有功劳
4、工商业者,视为保护
5、手握重兵,左右时局南方:革命阵营
1、各自为政,时有纷争
2、粮饷不续,时有哗变
3、欲攻北京,任务艰巨
4、武汉三镇,两镇失守
5、领导核心,依然空缺
6、各界愿望,减少动荡
南北:妥协和谈10月21日起,革命阵营各势力都以“大总统”一职,鼓动袁世凯“反正”,当“中国的华盛顿”。
11月16日,孙中山也认可,表示“合宜亦善”
12月5日,各省一致确定“虚位以待”
12月下旬,南北和谈约定: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并宣布拥护共和,各省即推举他为总统。
12月25日,孙中山与各省代表协定:孙中山参选大总统;但时机成熟,就让位给袁。
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随即致电袁世凯:强调“虚位以待”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1月2日, 孙中山再次致电“誓词具在…”。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
3月8日, 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3月11日,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交出总统印,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
………………
民国:步履蹒跚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1月2日, 孙中山再次致电“誓词具在…”。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
3月8日, 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3月11日,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交出总统印,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
………………
民国:步履蹒跚……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1月2日, 孙致电袁“誓词具在…”。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
3月8日, 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3月11日,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交出总统印,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
………………
民国:步履蹒跚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1月2日, 孙中山再次致电“誓词具在…”。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
3月8日, 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3月11日,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交出总统印,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
………………
民国:步履蹒跚……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1月2日, 孙中山再次致电“誓词具在…”。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
3月8日, 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3月11日,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交出总统印,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
………………
民国:步履蹒跚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1月2日, 孙中山再次致电“誓词具在…”。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
3月8日, 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3月11日,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交出总统印,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
………………
这时,临时约法还在讨论中,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并且照法国宪章,加入责任内阁制的规定,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摘编自蔡寄鸥《鄂州血史》《临时约法》
1、民主
2、自由
3、平等
4、三权分立
特别规定民国:步履蹒跚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1月2日, 孙中山再次致电“誓词具在…”。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
3月8日,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内部通过《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3月11日,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交出总统印,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
………………
民国:步履蹒跚《临时约法》
1、民主
2、自由
3、平等
4、三权分立
特别规定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1月2日, 孙中山再次致电“誓词具在…”。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
3月8日, 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内部通过《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3月11日,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交出总统印,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
………………
袁尚未看到《临时约法》的原文,且《临时约法》尚未正式生效,就宣誓“谨守”说明什么?民国:步履蹒跚《临时约法》
1、民主
2、自由
3、平等
4、三权分立
特别规定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1月2日, 孙中山再次致电“誓词具在…”。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
3月8日, 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3月11日,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交出总统印,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
………………
民国:步履蹒跚《临时约法》
1、民主
2、自由
3、平等
4、三权分立
特别规定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1月2日, 孙中山再次致电“誓词具在…”。
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2月14日,孙中山辞职。
2月15日,袁世凯全票当选。
3月8日, 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
3月11日,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交出总统印,袁世凯正式成为临时大总统。
………………
民国:步履蹒跚《临时约法》
1、民主
2、自由
3、平等
4、三权分立
特别规定不同时间框架下的辛亥革命从断代史角度看
从通史的角度
评价:因时而异 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阳历兴,阴历灭。——1912年3月《新陈代谢》 政治上:它“没有首倡,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实现政治近代化迈出了一大步。经济上:从甲午战争后到清末新政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但1912年至1919年,新建工矿企业的投资总额,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这为1927年开始的“黄金十年”创造了一些基础——划时代的意义思想上:续戊戌变法、立宪请愿运动引发的思想震动之后,民国办报很快成为时尚,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议员选举,城乡轰动。但是,民主精神的生根却还需新文化运动的补课。习俗上:清末,西方观念的引入和社会风气的放宽,断发剪辫已渐增多,北洋新军很多没辫子。但临时政府第一次将其上升到法令。只是,1917年尚有“辫子军”的复辟闹剧,之后留着辫子的遗老遗少也不乏其人。从近代社会发展的通史角度看,辛亥革命即非 ,也未 ,而是新陈代谢历程中极重要的 。空前绝后一环—— 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重要一环孙党:借矛夺盾两派:殊途同归南北:妥协和谈民国:步履蹒跚更清廷:新政自保国民党一大工农运动黄埔军校反帝先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注重暗含、内化与涵养。以清末新政的介绍为平台,开展对辛亥革命的背景分析,着力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运用和体现。以规律的必然性指认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同时体认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进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在改良与革命的赛跑中,落实时间观念。就武昌起义后南北对峙的形势,通过讨论和分析对策,得出与教材不同的认识,落实史料实证。以民国建立后革命派与袁世凯的互动为平台,积极开展历史解释。以不同的时间框架评价辛亥革命,进一步落实时空观念。最后在总结、梳理本课基本脉络的基础上,引入孙中山继续革命的奋斗方向,以孙中山的家国情怀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
流程
教师
学生
意图
导入
呈现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概况。
呈现托克维尔的话
阅读材料,形成对比,产生疑惑——看似不可能成功的武昌起义,为何成功了?
了解这一规律
设疑,激趣,对武昌起义有个轮廓性了解
进一步激趣,同时导入
清廷:新政自保
概述新政的动因、目的
了解新政与清朝统治的关系
设立教学的史实逻辑起点
1、编练新军
呈现新军图片,编练目标,从如何实现引出奖励实业
了解新军之新,新军之宗旨
了解新军这一概念。
2、奖励实业
呈现材料:1、全国与湖北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2全国与湖北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状况;3全国与湖北财政情况
阅读材料,获得有关信息,掌握北洋新军,湖北新军两个概念,明了其力量对比。
梳理辛亥革命的经济、阶级基础。
为后来南北和谈提供知识支持。
3、废除科举
概述废除科举的经历。
由北洋新军与南方各省新军的矛盾引出湖北新军的特点——知识第一。
呈现湖北新军士兵的革命意识
了解革命宣传家
了解同盟会的历史
介绍革命刊物,介绍同盟会对新军的宣传组织工作
阅读材料,获得有关信息,了解袁世凯。
了解著名宣传家、刊物、掌握同盟会的基本史实。
由文学社与共进会的合作,理解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及性质。
梳理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
梳理同盟会的基础知识
以实例论证作为“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对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过渡
武昌起义的概述
知道湖北军政府、黎元洪、立宪派
借助武昌起义本身,完成过渡
4、预备立宪
改良与革命的赛跑
改良运动的蓬勃
革命斗争的挫败
大翻转——皇室内阁、铁路国有
立宪派投身革命及其意义
完整了解辛亥革命的参与力量,知道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由此客观评价。
梳理辛亥革命的军事准备、直接原因。
明了革命与保皇,实质都是民主追求。
两派:殊途同归
讲述武昌起义、各省独立后的形势
学生理解立宪派加入的意义,理解清政府是自行瓦解
大体理解托克维尔的话,坏政府在思维定势下,往往以损害民众利益的方式开展改革,进一步丧失人心。
南北:和谈妥协
呈现南方革命阵营的困境,北方袁世凯的概况
提问:你是革命党人,如何应对。
呈现南北和谈妥协的历程
学生进入情境,思考对策。
讨论,孙中山是否被迫妥协
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民国:步履蹒跚
呈现民国元年的历史进程,重点围绕袁世凯的上位与《临时约法》的制定。
从革命派的努力与袁世凯的野心之间的互动,明了《临时约法》的伟大意义
说清史实,在两股力量的互动中,认清《临时约法》特点、意义、局限
评价:因时而异
呈现断代史角度的材料
呈现通史角度的材料
学生结合教材指出划时代的意义。
学生结合材料指出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从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历程中,将辛亥革命的积极性与局限性统合起来。
落实时间观念,学会历史地评价史实,科学地进行历史解释。
总结与展望
总结历程,提炼出辛亥革命冲击力不足的原因
以“更”字针对性地展望孙中山继续革命的历程——引入国民革命:新的革命军队,新的革命盟友,新的群众基础,新的奥援力量。
学生通过回顾本课所学,认识到辛亥革命历程中的种种不足之处,掌握改进的方向
与后续历史衔接,将辛亥革命纳入历史长河。
孵化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