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夜的记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个深夜的记忆》是十五课《诗人谈诗》中的诗歌,这首诗是鲁藜写于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这首诗读起来语言似乎很平淡,但其实用字非常精彩。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
2.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3.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
过程与方法:
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意境,学习作者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清晰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品味散文美的意境,体会散文中作者抒发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散文的方法。
难点:评论的一般写法。
四、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你记忆的仓库里,一定有你所喜欢的诗歌。能不能背上一首给大家听。(学生背诵)今天,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引领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赏析诗歌
1.有感情地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齐读课文)
2.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明确:
(1)我喜欢“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作者的错觉,这个错觉很美,我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好几篇都有过这样的错觉,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把月光当作是霜;苏轼也曾把月光照在院子里当作是积水空明,总之,给人的感觉很美。
(2)我也喜欢“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与其像他说的是错觉,还不如说是想象,李白苏轼就是由眼前的月光联想到霜和积水,同时我还感觉到他们之所以会产生错觉,真因为他们日有所思。
(3)我喜欢“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因为这里的“仿佛”用得好,并不是真的吹动,而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似乎是被风吹动的。
(4)我喜欢“月光流进门槛”这句话,我们一般用“照”,而这里用一个“流”字,把月光写成动的了。
(5)我喜欢“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用了对比,把“沉睡”与“醒来”形成对比
(6)我感觉整首诗是有现实(写月光)-----想象(仿佛)-----现实(万物沉睡)
(7)我最欢“……月亮的弓弦”,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
教师总结:好,现在同学们是否可以总结归纳一下,刚才同学们是从哪些角度来说出对这一首诗歌的喜爱呢?刚才从修辞、错觉、联想想象、用词准确等方面说出了自己对这首诗的喜欢。现在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诗人曾卓又是如何来评价这首诗的呢。)(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语言的美感。
三、解读课文
1.同学们齐读课题。提问: 同学们有没有从课题中看出作者将从哪个方面来评价这首诗?(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同学问、同学答)点拨:我们曾学过一首诗: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哀愁、思乡、悲伤)作者直接说自己悲伤了吗?它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感情的?(多种景物: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马是瘦的......在这种景物的描写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情与景的水乳交融,这就是一种意境。(出示“意境”的概念)(学生质疑,何谓“意境”,出示“意境”的概念,并用“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来解说“意境”)。
2.结合曾卓的观点,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宁静和深沉的意境。
参考:宁静:(1)从诗中“月光”、“深夜”这些词直接可以看出诗歌描绘的是深夜的景色,给人带来一种清冷、宁静的感觉。可以体现出宁静的意境。(2)“有风从北方来”表面上写诗人能听见风吹的声音,实际上写夜里非常安静,居然连风的声音都能听见,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也能体现出本诗宁静的意境。这种写法与《口技》中写深巷中远远传来狗叫的声音相似,都是以动衬静。
深沉(深刻、耐人寻味):(1)曾卓说到“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页下注释中也有所提示,可以看出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样的特殊年代,所以,诗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便也不是纯粹的景物了,而是带有了象征意义。“阳光”、“黎明”象征着抗战的胜利,光明的到来。“深夜”“山影”象征着日本侵略者的压迫。所以,从象征意义上看,这首诗有着深沉的意境。
诗中说“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句话意蕴深刻。作者此刻身在延安,在这片充满希望与力量的土地上,作者有着纯净、乐观的心。我们似乎明白了作者的那句“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他对抗战必胜充满信心。作者是一个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他愿意用自己的力量来带动周围的人们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引领学生走进诗歌鉴赏的世界,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诗歌带给人的意境美。
四、拓展延伸
其实,一首诗能够千古传诵,不仅仅因为诗歌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出的诗人的内心世界。当我们读懂了一首诗的意境,就是和诗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谈。下面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著名诗人----席慕容的《七里香》。(展示课件)
七里香(席慕容)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请同学们阅读席慕容的《七里香》,说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并谈谈你的理解。
(1)有着思乡的意境,因为从“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看出,“重回”不正暗指“重回故乡”吗?
(2)有忧伤怀旧的意境,最后一节可以看出,“沧桑”“魂魄夜夜归来”,魂牵梦绕,何等的忧伤啊,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之情。
(3)有追忆友谊的意境,“白花”不正象征着友谊的纯洁恒久?挥手道别应该是在追忆友人吧。
(4)成长的过程
(5)爱国
学了曽卓的《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又欣赏了席慕容的《七里香》,同学们对于诗歌一定有很大的启发吧,不妨花几分钟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提供鉴赏能力。
五、取长补短
1.将自己整理的关于读《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感受或困惑与同桌交流,记录要点。
2.将自己的想法与曾卓的感悟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3.结合曾卓的评论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鉴赏现代诗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老师也归纳了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仅供同学们参考。(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让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推荐阅读
我国是诗的国度,好诗无限,众口争诵。香港有个教育机构在不久前举办了一项“最受欢迎的唐诗”选举,结果投票者从成千上万首唐诗中评选出十首古诗。所以,老师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展示课件)
1.舒婷的《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郭沫若的《炉中煤》等,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抒发。
2.从阅读的诗歌中选择一首反复诵读,并试着写下300字左右的评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把学生从课内引领到课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反思:略
课件17张PPT。鲁藜一个深夜的记忆鲁藜学习目标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了解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作家简介 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作家简介朗读释义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生动描绘 (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解释概念 (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体情悟理 1.“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 2.“河岸被山影压着” 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3.“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1.精练:
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品味语言2.准确:
第二节中的 “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3.寄寓深刻:
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泥 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这是诗人鲁藜写的一首短诗,同学们读后一定有不少感触,请你就感触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点简短评论。拓展延伸《一个深夜的记忆》初读不大好懂。先不看分析评论,反复诵读原诗,读完把自己的感受、体会与困惑用“读书摘记”的形式写下来,与同桌交流;然后阅读分析评论,看看哪些与你的想法一致,哪些比你的更深入,哪些你原来的理解不够准确,应该加以纠正;最后在原诗旁边加上批注,批注时可以引用评论文章中的话,更希望有你自己独到的感悟与发现。朗读指南《一个深夜的记忆》描写的是更“常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不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解放战争年代人们美好的心灵:盼望“黎明”、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
课堂小结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