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三.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慧眼识酸
提问: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中性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讲述: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设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
提问:(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设问: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总结:(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环节二:猜它是谁
讲解:(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各组学生的表演形式不一样。现举一组学生表演例子:
运动员 肢体语言 表情 变化 名次
铜 摇晃、抖腿 冷笑 无气体产生 1
铁 耸肩、腿颤 皱眉、抽冷气 Fe+H2SO4=FeSO4+H2↑ 2
锌 浑身乱晃 呲牙咧嘴 Zn+H2SO4=ZnSO4+H2↑ 3
镁 双手紧掐颈部 翻白眼 Mg+H2SO4=MgSO4+H2↑ 4
排名次的理由是:镁反应最快,在酸中呆的时间最短,名次最后;铜不反应,应得冠军。
讲述:请同学们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还要小结原因。
设问: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能不能将它提升成为我们的技能?(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三:除锈专家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总结、引入: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分组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板书:(一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结的表格内容)
文字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三氧化二铁(铁锈的主要成分)+盐酸→氯化铁+水 Fe2O3+6HCl==FeCl3+3H2O
提问:铁锈溶解,是稀盐酸、稀硫酸中哪一种粒子使它溶解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
学生: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总结: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应,这些实验也反证化学方法除锈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
讲述:有些金属仪器抛光前、电焊前都要用酸除锈。是不是金属氧化物都能和酸反应?
教师:为了进一步证明酸是“除锈专家”,请你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实验中出现了多种实验方案,其中一些组的学生展示了造氧化铜的实验)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将粗铜丝的一端缠绕在试管夹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形成约3 cm长的黑色氧化铜薄层,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漂亮的淡蓝色,反应原理:CuO+H2SO4=CuSO4+H2O。
环节四:盘点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活泼金属活动反应;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则可归纳推理出:含有CO32-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H2O、CO2与另一种化合物。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
道理类: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真正聪明起来。
环节五:学习反馈
1、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A.Cu(OH)2 B.NaOH C.CO2 D.NaCl
2、下列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Fe>Al>Mg>Zn B.Mg>Al>Zn>Fe C.Mg>Fe>Al>Zn D.Zn>Fe>Mg>Al
3、小明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和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他意外地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小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H+浓度相同的盐酸、硫酸中,只是所含 不同。
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Cl- 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 对反应无影响;
②Cl- 对反应无影响,SO42- 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
③Cl- 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 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
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组别 相同的铝片 H+浓度相同的酸 反应片刻后添加某种试剂(少量) 添加试剂后的反应现象 结论
1 1g铝片 5mL盐酸 Na2SO4 无明显变化 和 离子对反应无影响
2 1g铝片 5mL硫酸 NaCl 明显加快 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针对上述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将表格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2)上述猜想 是成立的;
(3)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HCl气体,能否完成探究任务?请说明原因。
环节六:开拓视野
1、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2HCl+Na2CO3=2NaCl+H2O+CO2↑请根据所给信息推理出合理的结论。
2、生锈的铁钉能否长时间浸泡在酸溶液中?为什么?
3、课外探究活动:寻找新的指示剂(玫瑰花汁、紫包菜汁分别与食盐水、食醋作用,记录变色情况)
酸的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
一、酸与指示剂作用
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
二、酸与活泼金属作用
Mg + 2HCl = MgCl2 + H2↑
Zn + 2HCl = ZnCl2 + H2↑
Fe + H2SO4 = FeSO4 + H2↑
三、酸与金属氧化物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CuO+H2SO4=CuSO4+H2O
现象: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用途: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四.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HCl+NaOH=NaCl+H2O
五.酸与某些盐反应
2HCl+CaCO3=CaCl2+H2O+CO2↑
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如何摆脱旧模式、使学生乐学,授于学生“渔”而非“鱼”,怎样通达“三维目标”?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支撑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我们的课堂形成先进的课堂文化,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
《酸的化学性质》教案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