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3.1古诗二首(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3.1古诗二首(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10 15: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 这些有名的山大家都认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首古诗就和山有关,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1古诗二首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庆历进士。熙宁二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陆续推行均输、青苗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第一课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成“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等。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登飞来峰》背景资料:本诗写于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30岁,写此诗时,他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寄托壮怀。 飞来峰的传说: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题西林壁》背景资料: 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于宋神宗元年(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而写下的。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苏轼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西林寺:江西九江庐山西林寺 ,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6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lú庐山自读课文 扫清障碍庐山:庐山的风景天下闻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héng我们作为学生,应从小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
不应蛮横无理。hèng庐缘左右 结构半包围 结构庐缘缘yuán组词:缘故 缘分 缘由此处是撇折、横撇两笔。庐lú内外结构,形声字,从“广”“户”声。不要丢掉一点。芦lú卢lú芦苇 芦笋姓卢 卢布齐读《登飞来峰》,逐句理解诗意。互动课堂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塔高写景: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写景做铺垫理解诗意。 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千寻塔,听说鸡鸣十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诗句联想: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抒情和议论 理解诗意。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的视野,因为我登高望远,心胸宽广。整体朗读语速中等,要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注意按照下面的节奏去读。朗读指导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讨论:读完本诗后,你有怎样的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课后第一题) 拓展:想一想,这两句诗歌与我们学过的哪两句意思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远眺登飞来峰借景抒情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峰上鸡鸣浮云只缘结构梳理 《登飞来峰》通过 ,抒发了诗人 ,告诉我们只有 ,
的道理。 登飞来峰远望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主题概括 一、选字组词。
塔 搭 峰 锋
( )建 宝( ) 山( ) ( )利搭 塔 峰 锋课堂演练 二、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千寻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要想看得远,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诗人站在飞来峰顶,视野开阔:“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你是否能体会诗人的感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大诗人苏轼的一首描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看看诗人要通过诗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第二课时自由朗读《题西林壁》,理解诗意。互动课堂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游山所见:庐山千姿百态 理解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是绵延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议论:所处地位不同 理解诗意。 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们身在庐山之中。整体朗读语速中等,后两句是作者在议论说理,要读出感慨的语气。朗读指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于事物的认识就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课后第一题)讨论:读完本诗后,你有怎样的感悟? 请举例写一写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小练笔 示例:同样是半杯水,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至少还有半杯水可以喝;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就剩半杯水了,不够喝。《登飞来峰》是在最高处;《题西林壁》是在山中。说一说:两首诗中作者看山的地点分别是哪里? 它们都写游山,都是借观景议理;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连接句用“缘”字导引,主题都相同。区别在于:《登飞来峰》抒写个人胸怀抱负,正面写只有登高,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题西林壁》议论普遍认识规律,反面写“身在此山中”的做法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结果。这两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游山所见题西林壁借景说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结构梳理横看 侧看远近高低 不同不识 真面目身在 此山中 《题西林壁》通过描写诗人 看到庐山呈现的 ,告诉我们对事物应该 ,不能 。 从不同角度不同姿态全面分析片面理解主题概括含有“山”的诗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 杜甫《望岳》)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 李白《独坐敬亭山》)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拓展延伸 一、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们身在庐山之中。课堂练习 二、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 图画课上,有的同学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形状,其他同学都认为他画的不对,可是坐在他的座位上看杨桃的确是五角星形状,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