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二节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第一、二节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5-11-17 07: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 三 化 学(第9讲)
主讲教师:薛 磊(苏州立达中学)
【教学内容】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许多微粒构成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
2.使学生可以初步学会用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周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变过程
4.知道原子的内部构成
5.初步掌握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内容】
一、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1)构成物质的微粒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3、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1)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2)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注意: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注意: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房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在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二、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观察:P63页,对分子和原子的表观上的了解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区分:
1.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
2. 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问题: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Ar(原子)=
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分子)=∑Ar(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2Ar(H)+Ar(O)=2×1+16=18
5、原子结构示意图
(1)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则:
A.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
B.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排8个电子
C.每个电子层上最多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2)原子核外电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A.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除He外),为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很稳定。
B.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大多数是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C.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大多数是非金属元素,容易获得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越多,越容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故,元素的化学性质由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讲述:当原子得失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时,所得到的微粒正负电子并不守恒,成为带电的原子,被称为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电子数大于质子数,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电子数小于质子数,带正电荷,成为阳离子。
在形成物质时,阴阳离子因强烈的静电作用相互吸引而形成物质,成为离子化合物
一般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而非金属元素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演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
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一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个,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氯离子与钠离子能够相互吸引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引申:离子除了由单个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外,还有原子团离子。由多个原子构成的离子,是原子团。
小结:
【典型例题】
例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例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例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例4.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所以所占原子的质量也很小
分析: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A错;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有关知识也就可知道BC正确,原子中原子核所占的体积极小,电子的质量相对要小得很多,所以D错。
例5.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C.相对原子质量不能用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D.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kg
分析:紧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知道B对,A、D错,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所以可以用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来表示相对分子质量
【同步练习】
1.“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的化学知识是( )
A.微粒不断运动 B.微粒之间有间隔 C.微粒很小 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2.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微粒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 D.微粒总是不断运动的
3.下列现象不能反映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所具有的性质的是( )
A.酒精灯不盖灯帽其中的酒精会减少 B.将糖放入水中,糖不见了,水却变甜
C.衣橱里的卫生球消失了仍能闻到其气味 D.敲击玻璃,玻璃会变成碎片
4.下列事实能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微粒可分的是( )
A.蒸发氯化钠溶液后,有固体析出 B.干冰升华形成二氧化碳气体
C.水通电可以收集到氧气和氢气 D.水蒸气冷凝为水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高锰酸钾固体 B.液态空气 C.蒸馏水 D.二氧化碳
6.在原子转变为离子后,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
A.原子总数 B.质子总数 C.中子总数 D.电子总数
7.碳和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2和24,则碳原子与镁原子的质量之比为( )
A.12:1 B.2:12 C.2:1 D.1:2
8.能证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实验事实是( )
A.铁矿石研磨成粉末 B.水加热到沸腾变成气体
C.能在公园中闻到花香 D.加热氧化汞有水银生成
9.将点燃的硫伸入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同时盖严瓶盖,假如氧气和硫刚好完全反应,则集气瓶里所得的气体物质是( )
A.由原子构成 B.由离子构成 C.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由同种分子构成
10.下列物质由一个分子构成的是( )
A.糖水 B.食盐水(氯化钠溶液) C.海水 D.蒸馏水
11.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2)构成分子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
(3)构成原子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4)带负电荷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
(5)显中性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质量最小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
12.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结构,符号为C60,由此可以知道,它的一个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
13.打开盛有酒精的瓶盖,就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因为构成酒精的微粒_______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白酒瓶一定要盖严瓶盖,否则酒的香味变淡,度数会降低,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铁是由_____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B 6.D 7.D 8.D 9.D 10.D
11.(1)分子 原子 离子 (2)原子 (3)原子核(质子,中子) 电子 (4)电子 阴离子
(5)原子 分子 中子 (6)电子
12.60个碳原子构成的 720
13.扩散 分子在不断运动,构成酒精的微粒容易运动到空气中,而使溶液中的含量降低
14.二氧化碳分子 铁原子 氯离子 钠离子 氧分子
分解
失、得电子子
得、失电子
结合
离 子
原子子
物 质
分 子
(居于原子中央)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中子
质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
12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