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课件(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11 08: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撞击说
火山说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而且在高温下会变为普通沙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5—17),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由果到因逻辑顺序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说明顺序、
说明角度、说明语言、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说明顺序
(3)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 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运动”理论)的正确;
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括号里的文字起补充说明作用,说说它们具体的作用。 (1)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明天文学研究的意义。括号中的文字起强调说明的作用。
(2)即非常纯的沙子。
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括号中的补充说明,使表述更严谨,达意更准确。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从南极洲发现的恐龙化石得出恐龙程普遍存在世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同学们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却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的注意学习作者的思想方法——善于联系,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假如陨石碰撞理论真的正确,
你们认为恐龙灭绝是是福音,还是噩兆?
假如陨石碰撞理论真的正确,那么某一块陨石的确撞击地球并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倒真是一件好事,不然的话,人类就可能永远不会进化至今。因为有恐龙至高无上地统治陆地和海洋达无数个百万年的话,哺乳动物生存的空间就会很少。它们可能仍然是小个子的食虫动物,根本就没有有效竞争的能力。这一切都是随着“砰”的一声巨响而开始改变的。
埃及恐龙
小头龙
侏罗纪公园
恐龙骨架
尾羽龙生态复原图
剑龙
中国科学家发现四翅恐龙
中国科学家发现四翅恐龙
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
6700万年前的食肉类恐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