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主备人:宋正标
第一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的测定,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在理解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二、科学素养:
1、初步培养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总是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引言] 由成语:“点石成金”引入,联系第二章的分子、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再重新组合展开,导入化学反应不仅在质的方面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在量的方面也存在一定规律。
[新授]
[活动与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 酸钙和盐酸反应
[讨论与思考] 两个实验所得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分析实验现象和测定的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讨论与思考] 1、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蜡烛燃烧后就没有了,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矛盾?
[练习]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当一定量的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的质量为( )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指导学生画重点]讲解:①参加反常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总和”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有的反应并未全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气体、沉淀等全部物质的质量 ③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反应”“足量反应”等表示的意义。
[讲座与思考] 为什么“质量守恒定律”能够成立?
[投影] 水分解示意图、碳和氧气在化全生成二氧化碳的示意图
学生分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都不发生改变
[练习]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 、 元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 +B2= 2C 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 。
[小结]
[反馈练习]
1、已知2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 克
2、已知A与B反应生成C和D,(A+B=C+D),现有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4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克
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4、在4X +5Y2 =2Z2的反应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为( )
A、X4Y5 B、X2Y5 C、XY2 D、X4Y10
5、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和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
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
第二课时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科学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能独立分析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2.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能独立计算常见的题目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
3.疑点
化学方程式能表示什么含义
4.解决办法
采用从实验人手的讨论法,加深对化学方程式“质”和“量”含义的理解,讲
练结合,在练习中加深体会,逐步熟练,为化学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演示]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组织讨论:(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点燃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C+02====== CO2
那么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是不是只要把反应物和生成物都用化学式来表示就可以了呢 请看以下反应:如“氯酸钾受热分解”反应:
催化剂
KClO3========== KCl+02
加热
能不能称作化学方程式 怎样才能使它成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方程式呢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活动与探究]组织学生讨论:(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 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平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练、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的步骤。 ·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教师活动] 结合氯酸钾分解反应讲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质和量的意义及读法(说明“+”和“二”表示的意义)。
△
KClO3 ========== 2KCl + 302↑
2(39+35.5+3×16) 2(39+35.5) 3×16×2
=245 =149 =96
从质的含义读作:“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从量的含义读作:“每245份质量的氯酸钾在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149份质量的氯化钾和96份质量的氧气”。
[学生活动] 学生练习,相邻座位同学相互练习读法。
[教师活动] 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和观察法配平方法。
[目的意图]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的含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
[总结、扩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生成气、沉淀,箭头要标明。
最小公倍数配平法:
步 骤 1. 找出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边原子个数相
差较多或最小公倍数较大的元素作为配平的突破口。
2.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3.推出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智能反馈]
点燃
1.化学方程式C+02======= CO2表示的意义是① ② 。
2.配平化学方程式指的是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 前面,配上适当的 ,
使得式子左右两边的各元素 相等。配平的理论依据是 。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Al+02→A1203
(2)Fe+O2 → Fe304
点燃
(3)CO+02───→C02
点燃
(4)H2+02───→ H20
△
(5)HgO──→Hg+02
△
(6)KMn04──→K2Mn04+Mn02+02
△
(7)Cu2(OH)2C03 ──→CuO+C02+H20
点燃
(8)CH4+02 ───→ C02+H20
点燃
(9)C2H2+02 ───→C02+H20
点燃
(10)Fe203+CO───→Fe+C02
点燃
(11)CuS04+NaOH───→Na2S04+Cu(OH) 2
点燃
(12)FeS2+02───→Fe02+S02
第三课时 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科学素养目标:1、依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完成下列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求出有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受热,氯酸钾与氯化钾的质量比。
2碳在氧气中燃烧,碳与氧气的质量比。
[导入新课]:
由于化学方程式反映出各物质的质量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进行计算时必须知道一种物质的质量,由此可以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那么,怎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呢?
[新授]
(自学)课本第100页例题,弄清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式。
(思考)例题中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本题中已知质量的物质是谁?待求质量的物质是谁?
(讲述)1设未知量的方法与数学上的设法略有不同。2所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正确,特别要注意配平,这是基础。3 求出所需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是关键。并把已知量、未知量写在相应物质的下面,为下一步列出比例作充分准备。
(讨论)解题步骤:设、写、找、列、算、答。强调解题步骤完整的必要性。
阅读观察与思考,学习书写格式。
(说明)今后作业时格式要与例题的解题过程一样,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性。
(练习) 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多少克?所生成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
反馈练习:
1 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在这个反应中,铜、氧气、氧化铜的质量比是( )
A 2:1:2 B 64:32:80 C 1:1:2 D 4:1:5
2.制取4。8克氧气,需要氯酸钾的质量为( )
A 12.25克 B 24.5克 C 2克 D 3克
3.要使6。2克白磷完全燃烧,至少需要多少克氧气?
4. 3克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得到多少克二氧化碳?
PAGE
6新教材实验区化学教案(第四章)
第4章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主备人:宋正标
一.学习目标
1.认知性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技能性学习目标:
(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燃烧失控情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体验性学习目标:
(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创设情景】播放一段录像:(1)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
放几幅画面
【提 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 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提 问】火是怎样产生的?
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何特征?
事例 观察到的现象
燃烧反应的特征:
【提 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交流与实验】交流以下问题(课本P89的交流与讨论的3个问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
【提 问】针对问题3进行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
不同的点燃方式有同样的目的吗?(介绍着火点)
【师生整理】物质燃烧的条件:
(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 可燃物的温度需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提 问】以上条件是否需同时满足,还是只需部分满足。
【演示实验】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比较(可通过具体实验或实验录象来完成观察。)
【学生小结】必需同时具备。
【观察与思考】烧不坏的手帕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布置任务】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灭火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成功的灭火?
【创设情景】播放四个片段,请同学们判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学生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灭火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小 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大量的冷却剂(如水、二氧化碳气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学生阅读】灭火与自救
在不同的火灾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
应采取的措施
火势较小
火势较大
被困在火灾区时
【教师介绍】投影几种灭火器,并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第二课时 燃烧的种类和爆炸
【情景引入】展示文字新闻(CO的中毒事件)
【提 问】CO为什么会使人中毒?
【播放动画】CO使人中毒的原理
【提 问】CO对空气有污染,会使人中毒,它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及之间的区别
燃烧特征 燃烧产物
含碳、氢燃料的完全燃烧
含碳、氢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教师讲解】CO虽有毒,对环境有污染,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面。由于它具有可燃性,通常可被用于做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CO 。
【提 问】在实验室中的许多实验中会产生CO,你如何将它进行处理而使它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演示实验】1.爆竹爆炸
2.粉尘爆炸
3.氯酸钾和磷粉的混合物的爆炸
【学生讨论】以上的三种爆炸都产生了化学反应,这些爆炸产生的原因一般是什么?
【师生整理】可燃物的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使产生的或周围的气体迅速猛烈地膨胀而引起了爆炸。
当然有一些爆炸是由于物理原因造成的。如:烈日下汽车轮胎的爆炸
【学生讨论】爆炸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为了防止爆炸的发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认识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教师介绍】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
介绍H2、CO、CH4三种气体的燃烧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讨论】以上三种气体,如何进行简便地鉴别?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观看】【思考并回答】略【思考并回答】略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把自己学过的或生活中看到过的2~3个燃烧事例及其燃烧现象填写在学案上。【布置任务】同学们找到了哪些事例?请与大家交流。【提问】根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提问】燃烧具有什么特征? 【回答】略【回顾、思考并填写学案】【交流汇报】略【思考并回答】略【思考并回答】略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布置任务】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通过自己10分钟的探究活动寻找物质燃烧的条件。【介绍】着火点【提问】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小结】燃烧的条件 【思考并回答】略【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交流汇报与讨论】【倾听】【思考并回答】略【倾听】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讨论交流并汇报】【思考并回答】略【倾听】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与基本方法。
【兴趣实验】水火相容【提问】为什么水中的白磷能够燃烧起来?【小结】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练习与实践】 【观看】【思考并回答】【倾听】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札记】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