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海 水 制 碱
教学目标: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
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难点:树立元素守恒观
教学过程:
Ⅰ、组织教学:
Ⅱ、知识回顾:
1、粗盐提纯的步骤
2、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
3、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
Ⅲ、新授内容:
一、氨碱法制纯碱
[过渡] 纯碱又称“面碱”,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如何从海水中制取纯碱吗?
自学指导一:快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并与同学们交流。
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是以 、 为原料,以氨为媒介,采用 法制得的。
2、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氨碱法制纯碱的工序?
[教师精讲]:
反应原理:
[交流共享]:
1、石灰石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3、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首先结晶析出,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1、石灰石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氧源和碳源,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钙后再与氯化铵反应放出氨气,从而实现氨的循环利用。
2、氨气易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生成较多量的碳酸氢钠。
3、碳酸氢钠先析出,在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要小得多。
练习一:
1、利用海水制碱,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 )
A. CaCl2 B. MgCl2 C. NaCl D. ZnCl2
2、工业上常用氨碱法制取碳酸钠(将氨和二氧化碳先后通入饱和食盐水而析出小苏打,再经过过滤、焙烧得到纯碱),但却不能用氨碱法制碳酸钾,这是因为在溶液中( )
A KHCO3溶解度较大 B KHCO3溶解度较小
C K2CO3溶解度较大 D K2CO3溶解度较大
[多识一点]:我国的哪位科学家改进了制碱技术?
二、纯碱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渡] 工业上我们用氨碱法得到的纯碱有什么作用呢?
自学指导二、阅读课本48页,找出纯碱和小苏打的用途。
练习二
试用①KMnO4 ②Na2CO3 ③NaCl填写下列空白:
⑴用作调味品的是
⑵医药上用作消毒剂的是
⑶用于生产玻璃的是
⑷用于洗涤剂的是
[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生共同对本节的知识要点再回顾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氨碱法制纯碱所需的原料是( )
A 石灰石 B 氯化钠 C 氢氧化钠 D 水
2、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有晶体析出,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并不发生化学反应,若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先通氨气后,再通入二氧化碳则会有晶体析出,其化学方程式: ,简述其原因 。
3、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生成一种盐,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细小食盐粉末,由于碳酸氢钠在该状态下溶解度很小,呈晶体析出,同时由于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后生成纯碱、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以上叙述简要回答问题:
⑴用上述方法进行生产时,所用的起始原料
(写出它们的化学式,下同)。
⑵最终产品是 。
⑶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
; 。
⑷该生产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⑸有人认为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有四:
A 生产过程中部分产品可选为起始原料使用
B副产品是一种可利用的氮肥
C 反应不需要加热
D 副产物不会造成污染环境
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用代号回答) 。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海 水 制 碱
一、氨碱法制纯碱
反应原理:
二、纯碱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反思: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 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 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3、 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4、 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知道海洋中蕴藏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
2、 利用海水制取镁,海洋环境保护。
教材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 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关注的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足,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问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应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讲述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动漫引入 指导学生认识海水中的物质
指导学生学习镁的制取和利用 指导学生学习海底矿物部分
实验探究:蒸馏法淡化海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投影):出示一幅海洋漫画(问题):从图片中,你知道海洋中都含有哪些资源?比一比,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全。 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共享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并知道海洋资源的种类
(板书):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化学资源 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生物资源 动力资源 整理笔记 明确本节课题,并知道海洋资源的种类
(问题):1、海水有什么味道?2、海水中有哪些物质? 思考、讨论、交流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一、海水中的物质 整理笔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图示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阅读、思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观察图表
(讲解):海水制取镁的过程(板书): 石灰乳海水或卤水 氢氧化镁盐酸 通电 氯化镁 镁 写出每一步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并记忆,整理笔记 了解海水制取镁的反应原理,熟练掌握化学用语,并认识到海洋开发前景广阔
(问题):镁有哪些用途呢? 思考 了解镁的用途
补充:海洋中的“国防元素”镁 整理笔记 拓宽视野
(过渡):不仅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海底也是个巨大的宝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图示海洋矿产资源部分 阅读、思考 了解海底矿产资源的种类,会观察图表
(板书):二、海底矿物 (讲解):新能源--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及形成过程 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了解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及形成过程,树立新能源观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2页锰结核部分和33页海洋资源分布图 阅读、交流 了解锰结核、石油、天然气分布情况,
(讲解):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投影):海洋污染图片、录像(问题):怎样保护人类共有的海洋资源?如从污染源头上应采取哪些措施? 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 让学生意识到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知道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学会辩证的处理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投影):地球水资源储量示意图(问题):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共享 让学生意识到淡水资源的短缺,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问题):怎样从浩瀚的海洋中获取淡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先引导学生回顾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回顾旧知识,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从旧知引出新知
(板书):三、海水淡化
(实验探究):蒸馏法淡化海水(投影):蒸馏法淡化海水实验报告 实验探究,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学会完成实验报告
(讲解):多级闪急蒸馏法 思考 了解多级闪急蒸馏法
指导学生阅读结晶法和膜法淡化海水 阅读、思考 了解海水淡化常用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讨论)海底矿物是人类共同财富,怎样科学合理地开发海底矿物 思考、分组讨论,发表每组的见解 学会辩证的处理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要点 归纳整理本节要点 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附:蒸馏法淡化海水
实验仪器、药品:酒精灯、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1、按图所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大试管中加入约5毫升-10毫升海水,塞好橡皮塞,用酒精灯加热
3、往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问题: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认为应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化学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生物资源
动力资源
1、 海水中的物质
镁的制取:
石灰乳 盐酸 通电
海水或卤水 氢氧化镁 氯化镁 镁
2、 海底矿物
石油、天然气
天然气水合物
多金属结核
煤
海滨砂矿和砂砾
其他
3、 海水淡化
蒸馏法
结晶法
膜法
教学反思:
第1节 海水“晒盐”
教学目标 :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
我们都知道由海水可以晒制食盐,但晒盐过程的原理你理解吗?本节课我们将以“海水晒盐”为载体,学习“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并完成有关的实验探究。
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书P37有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由海水“晒盐”得到“粗盐”的基本过程
先将海水引入 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 池,继续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 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
2.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补充实验]
以硝酸钾溶液为研究对象,探究饱和溶液的有关性质。
提出你的设想: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限度。
[结论]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同一种物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作业 ]
思考: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 。
[引入] 既然大多数物质在水中是有一定的溶解限度的,那他们的溶解能力大小如何表示和衡量呢?
[提出问题]
我们同样需要思考的是:哪些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请提出你的假设。
[实验探究]
(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和水的质量
2.温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和水的质量
[实验结论]
在溶质种类和溶剂的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升高;当降低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降低。
[学生讨论]
根据刚才探究的结果,请你为溶解度试着下一个定义。
[定义]
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的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活动天地]
绘制溶解度曲线
[讨论] 从溶解度曲线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活动,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1.我们只需要通过实验测得10组温度和溶解度的数据,就可以在坐标纸上绘制出溶解度曲线,而从曲线图上,我们可以查得0℃-100℃之间任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所以,将表格数据转换成图像表达,具有直观、连续等优点。
2.如果将几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叠加在同一张坐标图上,我们就能得到更丰富的信息,例如: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判断哪些物质是易溶物,哪些是可溶物或微溶物;两条曲线的相交点,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选择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方法等等。
[课堂练习]
下列各因素中不会影响固体溶解度的是( )。
A.溶质的种类 B.溶剂的种类 C.溶剂的多少 D.温度
[回顾思考]通过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你对“结晶”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二)晶体——有规则外型的固体
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两种途径: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
[引入新课]
三、粗盐的提纯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1.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方法总结]
工业上净化食盐时,先将粗盐溶于水中过滤,目的是 ,若要除掉可溶性杂质,需加入 、 、 等物质,将 等可溶性杂质转换为沉淀,过滤除去,最后用 将溶液的pH调节至7,浓缩即得精盐。
[深入思考]
“工业上净化食盐时,先将粗盐溶于水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加入氯化钡、纯碱、烧碱等物质,使SO42- 、Ca2+ 、Mg2+等可溶性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最后用盐酸将溶液的pH调节至7,浓缩即得精盐。”
针对上述叙述,运用你所学过的复分解反应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加入的氯化钡、纯碱、烧碱分别要对应将 、 、 离子转化为沉淀;
⑵如果这些离子是由CaCl2、MgSO4溶解于水形成的,那么依次加入适量的烧碱、氯化钡、纯碱时,会怎样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③ 。
[课堂小结]由学生思考发言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水“晒盐”
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1.由海水“晒盐”得到“粗盐”的基本过程
2.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同一种物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二、溶解度
(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和水的质量
2.温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和水的质量
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的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二)结晶的两种途径: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
三、粗盐的提纯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1.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第3节 海 水 制 碱
教学目标: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
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难点:树立元素守恒观
教学过程:
Ⅰ、组织教学:
Ⅱ、知识回顾:
1、粗盐提纯的步骤
2、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因素
3、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
Ⅲ、新授内容:
一、氨碱法制纯碱
[过渡] 纯碱又称“面碱”,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如何从海水中制取纯碱吗?
自学指导一:快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并与同学们交流。
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是以 、 为原料,以氨为媒介,采用 法制得的。
2、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氨碱法制纯碱的工序?
[教师精讲]:
反应原理:
[交流共享]:
1、石灰石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
3、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首先结晶析出,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1、石灰石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氧源和碳源,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钙后再与氯化铵反应放出氨气,从而实现氨的循环利用。
2、氨气易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生成较多量的碳酸氢钠。
3、碳酸氢钠先析出,在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要小得多。
练习一:
1、利用海水制碱,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 )
A. CaCl2 B. MgCl2 C. NaCl D. ZnCl2
2、工业上常用氨碱法制取碳酸钠(将氨和二氧化碳先后通入饱和食盐水而析出小苏打,再经过过滤、焙烧得到纯碱),但却不能用氨碱法制碳酸钾,这是因为在溶液中( )
A KHCO3溶解度较大 B KHCO3溶解度较小
C K2CO3溶解度较大 D K2CO3溶解度较大
[多识一点]:我国的哪位科学家改进了制碱技术?
二、纯碱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渡] 工业上我们用氨碱法得到的纯碱有什么作用呢?
自学指导二、阅读课本48页,找出纯碱和小苏打的用途。
练习二
试用①KMnO4 ②Na2CO3 ③NaCl填写下列空白:
⑴用作调味品的是
⑵医药上用作消毒剂的是
⑶用于生产玻璃的是
⑷用于洗涤剂的是
[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生共同对本节的知识要点再回顾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氨碱法制纯碱所需的原料是( )
A 石灰石 B 氯化钠 C 氢氧化钠 D 水
2、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有晶体析出,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并不发生化学反应,若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先通氨气后,再通入二氧化碳则会有晶体析出,其化学方程式: ,简述其原因 。
3、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生成一种盐,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细小食盐粉末,由于碳酸氢钠在该状态下溶解度很小,呈晶体析出,同时由于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后生成纯碱、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以上叙述简要回答问题:
⑴用上述方法进行生产时,所用的起始原料
(写出它们的化学式,下同)。
⑵最终产品是 。
⑶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
; 。
⑷该生产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⑸有人认为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有四:
A 生产过程中部分产品可选为起始原料使用
B副产品是一种可利用的氮肥
C 反应不需要加热
D 副产物不会造成污染环境
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用代号回答) 。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海 水 制 碱
一、氨碱法制纯碱
反应原理:
二、纯碱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 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 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3、 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4、 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知道海洋中蕴藏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
2、 利用海水制取镁,海洋环境保护。
教材难点:
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 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关注的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足,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问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应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讲述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动漫引入 指导学生认识海水中的物质
指导学生学习镁的制取和利用 指导学生学习海底矿物部分
实验探究:蒸馏法淡化海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投影):出示一幅海洋漫画(问题):从图片中,你知道海洋中都含有哪些资源?比一比,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全。 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共享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并知道海洋资源的种类
(板书):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化学资源 矿产资源海洋资源 生物资源 动力资源 整理笔记 明确本节课题,并知道海洋资源的种类
(问题):1、海水有什么味道?2、海水中有哪些物质? 思考、讨论、交流 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一、海水中的物质 整理笔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图示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阅读、思考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观察图表
(讲解):海水制取镁的过程(板书): 石灰乳海水或卤水 氢氧化镁盐酸 通电 氯化镁 镁 写出每一步发生的化学方程式并记忆,整理笔记 了解海水制取镁的反应原理,熟练掌握化学用语,并认识到海洋开发前景广阔
(问题):镁有哪些用途呢? 思考 了解镁的用途
补充:海洋中的“国防元素”镁 整理笔记 拓宽视野
(过渡):不仅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海底也是个巨大的宝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图示海洋矿产资源部分(板书):二、海底矿物 阅读、思考 了解海底矿产资源的种类,会观察图表
(讲解):新能源--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及形成过程 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了解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及形成过程,树立新能源观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2页锰结核部分和33页海洋资源分布图 阅读、交流 了解锰结核、石油、天然气分布情况,
(讲解):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投影):海洋污染图片、录像(问题):怎样保护人类共有的海洋资源?如从污染源头上应采取哪些措施? 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 让学生意识到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知道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学会辩证的处理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投影):地球水资源储量示意图(问题):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共享 让学生意识到淡水资源的短缺,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问题):怎样从浩瀚的海洋中获取淡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先引导学生回顾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回顾旧知识,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从旧知引出新知
(板书):三、海水淡化
(实验探究):蒸馏法淡化海水(投影):蒸馏法淡化海水实验报告 实验探究,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学会完成实验报告
(讲解):多级闪急蒸馏法 思考 了解多级闪急蒸馏法
指导学生阅读结晶法和膜法淡化海水 阅读、思考 了解海水淡化常用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讨论)海底矿物是人类共同财富,怎样科学合理地开发海底矿物 思考、分组讨论,发表每组的见解 学会辩证的处理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要点 归纳整理本节要点 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附:蒸馏法淡化海水
实验仪器、药品:酒精灯、试管、单孔塞、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海水、硝酸银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1、按图所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大试管中加入约5毫升-10毫升海水,塞好橡皮塞,用酒精灯加热
3、往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问题: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你认为应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化学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生物资源
动力资源
1、 海水中的物质
镁的制取:
石灰乳 盐酸 通电
海水或卤水 氢氧化镁 氯化镁 镁
2、 海底矿物
石油、天然气
天然气水合物
多金属结核
煤
海滨砂矿和砂砾
其他
3、 海水淡化
蒸馏法
结晶法
膜法
教学反思:第二节 海水“晒盐”
教学目标 :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
我们都知道由海水可以晒制食盐,但晒盐过程的原理你理解吗?本节课我们将以“海水晒盐”为载体,学习“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并完成有关的实验探究。
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书P37有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由海水“晒盐”得到“粗盐”的基本过程
先将海水引入 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 池,继续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 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
2.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补充实验]
以硝酸钾溶液为研究对象,探究饱和溶液的有关性质。
提出你的设想: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限度。
[结论]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同一种物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
D.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作业 ]
思考: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 。
[引入] 既然大多数物质在水中是有一定的溶解限度的,那他们的溶解能力大小如何表示和衡量呢?
[提出问题]
我们同样需要思考的是:哪些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请提出你的假设。
[实验探究]
(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和水的质量
2.温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和水的质量
[实验结论]
在溶质种类和溶剂的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升高;当降低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降低。
[学生讨论]
根据刚才探究的结果,请你为溶解度试着下一个定义。
[定义]
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的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活动天地]
绘制溶解度曲线
[讨论] 从溶解度曲线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活动,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1.我们只需要通过实验测得10组温度和溶解度的数据,就可以在坐标纸上绘制出溶解度曲线,而从曲线图上,我们可以查得0℃-100℃之间任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所以,将表格数据转换成图像表达,具有直观、连续等优点。
2.如果将几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叠加在同一张坐标图上,我们就能得到更丰富的信息,例如: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判断哪些物质是易溶物,哪些是可溶物或微溶物;两条曲线的相交点,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选择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方法等等。
[课堂练习]
下列各因素中不会影响固体溶解度的是( )。
A.溶质的种类 B.溶剂的种类 C.溶剂的多少 D.温度
[回顾思考]通过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你对“结晶”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二)晶体——有规则外型的固体
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两种途径: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
[引入新课]
三、粗盐的提纯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1.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方法总结]
工业上净化食盐时,先将粗盐溶于水中过滤,目的是 ,若要除掉可溶性杂质,需加入 、 、 等物质,将 等可溶性杂质转换为沉淀,过滤除去,最后用 将溶液的pH调节至7,浓缩即得精盐。
[深入思考]
“工业上净化食盐时,先将粗盐溶于水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加入氯化钡、纯碱、烧碱等物质,使SO42- 、Ca2+ 、Mg2+等可溶性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最后用盐酸将溶液的pH调节至7,浓缩即得精盐。”
针对上述叙述,运用你所学过的复分解反应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加入的氯化钡、纯碱、烧碱分别要对应将 、 、 离子转化为沉淀;
⑵如果这些离子是由CaCl2、MgSO4溶解于水形成的,那么依次加入适量的烧碱、氯化钡、纯碱时,会怎样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③ 。
[课堂小结]由学生思考发言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海水“晒盐”
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1.由海水“晒盐”得到“粗盐”的基本过程
2.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同一种物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二、溶解度
(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和水的质量
2.温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和水的质量
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的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二)结晶的两种途径: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
三、粗盐的提纯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1.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方法总结]
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教学目标:
1、认识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了解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的保护,增强关心海洋关爱自然界的意识和责任,通过金属镁的制取和用蒸馏法淡化海水初步学习获取海洋资源(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学习制取饱和溶液的方法,通过结晶法、重结晶法对粗盐的提纯,进一步练习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及适用范围,通过对影响固体在水中溶解限量的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及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结合溶解度概念和溶解度曲线,明确溶解度的正确叙述方法,能根据溶解度绘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学会正确查看溶解度曲线 。
3、通过学习侯氏制碱法对氨碱法制纯碱的改进,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纯碱和碳酸氢钠的用途,结合对纯碱性质的认识学习盐的化学性质,并进一步揭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实质。
4、设计并完成粗盐提纯的实验。
重点:
1、认识海洋是人类重要资源宝库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及其转化。
3、正确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及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4、使溶液中的溶质析出的方法。
5、盐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
1、正确查看溶解度曲线。
2、设计实验方案除去溶液中的多种杂质离子。
单元教学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一节 2 海水中单质镁的制取、可燃冰、锰结核,海洋资源与保护、多级闪急蒸馏法、膜法淡化海水 蒸馏法淡化海水
第二节 3 盐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结晶的方法及适用条件和范围、固体物质溶解度、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读出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据溶解度曲线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做法、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 饱和溶液的配制与蒸发结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限量、重结晶法提纯粗盐
第三节 2 氨碱法制纯碱原理、侯氏制碱法、纯碱与碳酸氢钠的用途、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条件 纯碱的性质
单元探究活动 1 粗盐的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