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10 18:5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知道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了解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体会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老师和学生共赏《中国高规格纪念九一八事变86周年》的视频
教师:刚刚大家看的这个视频是中国政府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6周年而进行的新闻报道,这个视频里讲到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那么,当时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人民抵抗了没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
民主导学
第一篇章? 国之耻——九一八事件
自主学习(一)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86、P87页,自主学习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九一八事变,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该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策划者、导火索、结果、意义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方的表现。
学生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地点是沈阳。
学生2:策划者是日本关东军,导火索是柳条湖事件。
思考: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柳条湖实践只是他发动这场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已,那他发动这场战争的正真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一: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亦是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可乘之机。
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老师问: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3:东北三省沦陷
教师出示材料:
加东北地图,根据材料和地图,
提问:“东北为什么会迅速沦亡?”
材料:“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
?????? ——1931年8月16日电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在江西剿共的蒋介石至张学良的密电密电
学生回答:不抵抗政策
教师:是的,这种不抵抗的政策和蒋介石一直以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分不开,这也导致了东北三省沦陷,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这是我们无法忘却的国耻。
(张学良正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把十几万军队从东北撤到关内,使得东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被它领土面积三分之一的日本占领了。从此,东三省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生活在这片怎样的殖民统治的吗?)
学生回答:建立伪满洲国
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
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做的呢?
请看一段视频,看完视频,请回答: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坚持抗日的武装力量有哪些?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初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揭开了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序幕
第二篇章:国之怒——一二九运动
自主学习(二)
学生阅读教材88页,找出一二九运动的时间、地点、主力、领导力量、口号、结果和意义。
学生回答: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教师:北平学生游行示威后,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了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问:为什么北平的学生说:“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
老师: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从地图上看,东三省沦陷了,东北的门户已经打开,如果华北五省再保不住的话,我们中国剩下的国土还能保的住吗?所以,华北的危机关系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政府当局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妥协退让,导致日军得寸进尺,越发贪得无厌,华北和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
国难当头,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做的呢?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8月1日发表的《八一宣言》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要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 ——1935年12月17日瓦窑堡会议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指出目前的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三篇章:国之幸——西安事变
自主学习(三)
找出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人物、目的、经过、结果、意义。
学生回答: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老师问: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手下,为什么会发生以下犯上的事情?
1、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
2、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张杨将军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4、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拒不抗日
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处置蒋介石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合作探究二: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处置被抓的蒋介石成了棘手的问题,是“放蒋”?“杀蒋”?如果你是当时共产党的领导人,你准备怎样处置蒋介石?
学生1: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加重,中共提出了共同抗日的主张,蒋介石不接受,反而督促张杨二人剿共,这才被扣押的。
学生2:如果蒋介石接受共产党“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就应该放了他,不能囚禁,因为他是当时国民党的最高政治、军事指挥。
学生3:因为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以派周恩来去和谈。
教师:十年内战期间,蒋介石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趁机杀了他,反而要和平解决呢?
学生4:如果杀掉蒋介石,会爆发新的内战,日本会乘机扩大侵略,这样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而释放蒋介石,更有利于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
教师:是的,国难当头,不管国共两党有多少恩恩怨怨,在外敌面前,也应携手并进、一致对外。
教师啊:最终,在共产党的努力下,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条件。说明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战线基本建立。
小结提升
检测导结
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播放图片,配上音乐)死者的血,生者的泪(听完音乐,相信激起每一位学生对日本的仇恨),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作为青年的一代,你们要努力学习,所谓:
少年强? 则国强
少年独立? 则国独立
少年雄于世界? 则国雄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