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中 化 学 复 习 策 略
------谈“双基”及计算
(江苏宝应中学 赵大尉)
教无定法,双基复习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有一套自己成功的做法。今天,本人有幸受省教研室委托,就初中化学“双基”和计算复习做个讲座,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愿能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赐教。
经过半年多的新授课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但多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感觉到散、乱、乏味、模糊。在此紧要关头,若任课教师的复习课路子对头、方法得当,则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兴趣更浓厚,学习更愉快,知识成纲。
在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列成纲要信号之前,应采取措施对“双基”内容进行单独讲解,让学生对双基内容理解透彻,再列表复习。列表前可以采取激趣方法对概念进行复习巩固,即:一、意义识记;二、实验感悟;三、剖析概念;四、比喻教学;五、编造故事;六、编顺口溜。再列表成纲。
Ⅰ、激趣方法
一、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能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启发:曾有人在报纸上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的记忆方法,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向试管里装药品;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燃酒精灯;⑤收集氧气;⑥将导气管移离水面;⑦熄灭酒精灯。将带点的字连起来读则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可将它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通过这样授课,学生对制氧的操作顺序就很少出差错了。
迁移思考:“双基”教学也可以仿照上述例子设法减轻学生的识记负担。
1、例如记电解水时是正极产生氧气,还是负极产生氧气,有些同学记起来容易混淆,我就介绍给学生一种记忆方法。
2H2O == 2H2 + O2
负极 正极
可写成: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提取带点的几个字:“正氧负氢”
可将它谐音记忆:“正养父亲”。
2、又如:在讲化学用语时,学生很难记住离子符号与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书写这些符号时,很容易出差错。我们可以让学生这样记:离子符号右歪帽,先写数字后写号,化合价标正上方,数字符号反方向。例如铝离子可写成Al3+。铝元素是正三价可写成Al 。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硅铝铁,可谐音为“养龟吕铁”。
二、实验感悟
实验感悟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例如:讲物理性质时,大家知道物理性质是不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溶解性、硬度、密度等。学生对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判断比较准确,可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出来,也知道熔点、沸点、溶解性、密度可以测定出来,但对硬度的概念不太了解。我在讲金刚石的坚硬时,就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感悟硬度的内涵。
首先我问学生是铁硬还是玻璃硬?全班的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铁硬,接着我就将带来的铁片和玻璃展示出来,问是玻璃可在铁片上划开痕迹,还是铁片可在玻璃上划开痕迹呢?学生都回答铁片可在玻璃上划开痕迹。最后,我请一位同学上台实验,实验的结果让全体学生愕然,因为实验结果与同学们的猜测正好相反。通过实验,同学们对硬度的概念感悟得更深了。
又如在讲爆炸这个概念时,我多次设计实验让学生体验这个概念的内涵。
一是在讲燃烧的现象时,我与同学们共同探究了爆炸现象。实验方法如下:首先让学生了解到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发生急速燃烧时常常会发生爆炸,然后利用课堂已接触过的易燃物硫和红磷以及能产生氧气的高锰酸钾进行探究实验,器材就是信袋子和木棍。
实验步骤:让学生用信袋子分别包装三种药品及其混合物进行撞击实验。
实验一:在第一个信袋子中装入少量硫,包紧,放在水泥地面上,用木棍撞击,无爆炸的现象。
实验二:在第二个信袋子中装入少量红磷,包紧,放在水泥地面上,用木棍撞击,无爆炸现象。
实验三:在第三个信袋子中装少量高锰酸钾,包紧,放在水泥地面上,用木棍撞击,无爆炸现象。
实验四:在第四个袋子中装入少量硫和红磷的混合物,包紧,放在水泥地面上,用木棍撞击,无爆炸的现象。
实验五:在第五个袋子中装入少量硫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包紧,放在水泥地面上,用木棍撞击,无爆炸现象。
实验六:在第六个袋子中装少量红磷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包紧,放在水泥地面上,用木棍撞击,有爆炸现象,并冒出大量的白烟。
实验七:在第七个信袋子中装少量硫、红磷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包紧,放在水泥地面上,用木棍撞击,有爆炸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冒出白烟。
为什么对第一至第五个信袋子撞击时无爆炸现象发生,而对第六、第七个袋子撞击时能爆炸呢?大家讨论后得出结论:第一至第四个袋子中,要么只有可燃物,要么只有助燃物(产生O2的高锰酸钾)不能形成燃烧的条件,而第五个袋子中有可燃物硫和助燃物(高锰酸钾),但撞击产热不足以使其达到硫的着火点,也不会形成燃烧的条件。第六、第七个袋子中由于撞击使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氧气与着火点较低的红磷在撞击发热的同时燃烧起来,产生气体并放热,故而爆炸。第六个袋子无硫磺,因此反应后只冒白烟(五氧化二磷)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第七个袋子中因有硫和红磷,不仅爆炸后冒白烟,且同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为了防止发生易燃物和易爆物爆炸事故,根据上述实验,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呢?
参加实验的同学通过讨论得出了下列几点结论:
(1)是易燃物和易爆物与助燃物要严格分开,万万不可混放在一起。
(2)是严禁对易燃物、易爆物受热,例如不要撞击,严禁烟火,电器设备与易燃物、易爆物要严格隔离,搬运时要做到轻拿轻放。
通过实验、讨论、大家对易爆物的防爆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深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在学生做检验氢气纯度分组实验时,我介绍给学生一种做爆鸣实验的方法:用排水集气法收集H2,试管内留有定量空气,各实验小组留空气比例如下(表一):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留空气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收集H2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实验结果是第5、6、7组的爆鸣声最响、即爆炸威力最大,这就说明物质的爆炸还与反应物的比例有关。这样一实验,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还能领悟到反应物浓度与反应剧烈程度的关系。
三、剖析概念
对某些基本概念要剖析其内涵,揭示关键点,使杂乱的内容条理化,下面略举几例。
元素: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是:二个点①核电荷数相同(即质子数相同);②一类原子(包括电中性的原子和带电荷的原子,即简单离子),而不是一类粒子。
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助燃物、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催化剂要抓住一变两不变,一变,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两不变,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会改变。
氧化物:三个点,①二种元素组成、②其中一种是氧元素、③化合物。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四个点,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溶解某物质的质量”。
四、比喻教学
比喻教学能使复杂的化学内容简单化。
运用比喻实施“双基”教学,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略举几例。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这是初中化学课本第49面第一大题中的第一小题。许多学生做这道题时不能正确答题。我在讲解作业时打了个比方说:“糯米可以做成酒,因此糯米中有酒”。学生笑着回答说:“这句话错了,糯米可以做成酒,是糯米经过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酒,并非糯米中存在酒。”我接着说:“同样的道理,水电解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并非水中存在氢气和氧气。”这样一比,学生就清楚了。
2、为了使学生掌握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条件,我举了下面的例子:Zn+CuSO4=Cu+ZnSO4,我把锌原子比作一个能力较强的人,把Cu2+比作一个能力较弱的人。有一天Cu2+和SO2-4去网吧上网,两人坐在同一条凳的两个座位上,过一会儿,Zn原子也进了网吧,由于它的能力比Cu2+强,于是它就强占了Cu2+这个座位,而与SO2-4坐在一起,因而铜离子变成孤单单的单质游离出来。在这个化学变化中,其本质是活动性较强的锌将活动性较弱的铜离子从它的可溶性铜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发生置换反应。
3、对“原子团”的教学,我是这样比喻的,社会上存在着各种社会团体,每一社会团体都是由许多人组合在一起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行动也是统一的。当参加社会活动时,他们好像一个人一样。化学上的“原子团”也是这样,如硫酸分子里的SO4部分,这部分中的五个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我们称它为“原子团”。
这些比喻运用于化学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涵义,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获得了较好的复习巩固“双基”的效果。
五、编造故事
编造故事能使死的概念活起来。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故事。
有位化学教师为了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须注明反应条件的重要性,他寻找机会去了一位学生家里家访,家长热情地接待了他,先倒水后敬烟,可这位教师只喝水却不让家长点烟。这位家长诧异地说:“老同学(原来这家长与老师是师专化学系的同学)会抽烟,今天装什么蒜?”此时老师慢慢地从袋子里摸出了这位学生的作业本,作业本上写了这样的一个反应:2H2O=2H2 ↑+O2↑,老师接着说,你家的水随随便便会变成爆鸣气,再帮我一点烟,我看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着帮我点烟,其实是想点燃我嘴里的爆鸣气,你父子俩这样一弄我这嘴巴不就会炸得稀巴烂。这时家长友好地给了老同学一拳,一旁的学生也笑歪了嘴,从此以后,这位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时,就会特别关注是否注明了反应条件。我常给同学讲这个故事,发现同学们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也特别会关注书写反应条件。
2、化学反应族谱图的故事
现在有许多家族在修谱,化学反应也赶热闹,它有个自述:“我是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均在我的管辖范围。我有五个儿子:老大叫化合反应,凡是多变一的反应都属老大的,老大又帮我生了四个孙子,这四个孙子分别是:单质的氧化、氧化物的氧化、水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水与酸性氧化反应生成酸。老二叫分解反应,与老大是一对冤家,它专管一变多的反应,老二也帮我生了四个孙子,它们分别是盐的分解、含氧酸分解生成水和酸性氧化物、碱分解生成水和碱性氧化物、氧化物的分解。老三叫置换反应,它所管的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老三只帮我生了三个孙子,它们分别是:金属和酸生成盐和氢气、金属和盐生成新盐和新金属、非金属单质与氧化物的反应。老四叫复分解反应,它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份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老四帮我生了五个孙子,它们分别是: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中和反应、酸和盐生成新盐和新酸、碱和盐生成新盐和新碱、盐和盐生成两种新盐、酸和碱性氧化物生成盐和水。老五是个怪胎,长得四不象,至今未取名,但它也帮我生了三个孙子,它们分别是: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有机物的燃烧、一氧化碳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和二氧化碳。”
请你根据化学反应的自述修个化学反应的族谱图(孙子举例说明)
多变一的反应:A+B+…… C
例:1、C+O2 == CO2
2、2CO+O2 == 2CO2
3、CaO+H2O ==Ca(OH)2
4、H2O+CO2 ==H2CO3
一变多的反应A B+C……
例:1、KMnO4 == K2MnO4+MnO2+O2↑
2、H2CO3==H2O+CO2↑
3、Cu(OH)2==CuO+H2O
4、2HgO==2Hg+O2↑
单质+化合物 单质+化合物
A + BC AC + B
例:1、Zn+H2SO4(稀)==ZnSO4+H2↑
2、Fe+CuSO4==Cu+FeSO4
3、H2+CuO==Cu+H2O
3C+2Fe2O3==4Fe+3CO2↑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AB+CD==AD+CB
例: 1、HCl+NaOH==NaCl+H2O
2、2HCl+CaCO3==CaCl2+H2O+CO2↑
3、NaOH+NH4NO3==NaNO3+NH3↑+H2O
4、BaCl2+Na2SO4=BaSO4↓+2NaCl
5、2HCl+CuO==CuCl2+H2O
例:1、Ca(OH)2+CO2 == CaCO3↓+H2O
2、C2H5OH+3O2 == 2CO2+3H2O
3、CO+CuO==Cu+CO2↑
根据上述故事有利于解答类似下列的练习题:
练习一、A、B、C、D、E五种化合物都含有钙元素,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A B
HCl E HNO3
D C
(1)请推断:x、y两种试剂的化学式。x_____ y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E :____________
D—>C :___________(介绍解题的突破口)
练习二、R单质的自述
我是艾菲尔R塔的主要成分。天生就有银白色的肌肤,但在风雨中会变得很丑,因而我常需美容。我性格温柔、活泼,在纯氧中燃烧,我会热情四溢,见酸就生气,在蓝色的海洋中我会身披红纱,活像个美丽的新娘,假若你愿与我作朋友,你将更加了解我,喜欢我,你若离开我,你将很难过。
请问:1、R可能是________元素, 符号是_____________
2、a 据1的推测该单质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写一条),b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单质的两条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二条)。
六、编“顺口溜”
编“打油诗”能使所学知识妙趣横生,脍炙人口,便于记忆。
例题:(打油诗)学习中编顺口溜或打油诗是帮助记忆的好方法。现有如下打油诗:
水晶宫里卧包公,阵阵清风吹进宫;
忽有烈火烧过来,竞把包公变关公;
烈火退去清风在,吹得关公好轻松。
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最恰当实验是( )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氧气和铜的反应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D、木炭还原二氧化碳
此题虽为实验题,却要借助氧化铜,铜的颜色(物理性质),氢气的还原性(化学性质)等“双基”内容进行解题。
Ⅱ、列表成纲
将“双基”列表成纲能使零散的内容系统化。
具体的做法是将双基内容分成六块
1、物质的组成(表三):
(1)、元素:
1 是具有相同的核电核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含义。
3 元素存在两种状态:单质、化合物。
4 到目前为上,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
5 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2、)单质、化合物比较表(表四):
单质 化合物
区别 元素处于游离态(此时单质可以是分子态,也可以是原子态)一般不能分解 ①元素处于化合态(此时的元素不具备游离态的性质)②在一定条件下能分解
联系 不同单质通过化合反应 单质 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
(3): 分子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分子既讲种类又讲数目。是微观概念。
3 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 分子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原子构成的可以独立存在的微粒。分子是稳定态。
5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通常叫分子态物质。
(4):原子
1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2 原子既讲种类又讲数目。是微观概念。
3 原子可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4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叫原子态物质。
5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表五):
分子 原子
区别 分子是稳定结构,可独立存在。分子由原子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组成新的分子 原子是不稳定结构,单个原子不能独立存在(稀有气体原子除外)进行化学反应的微粒,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
作用 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进行化学反应,在反应中重新排列组合
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分解 分子 原子 相互结合(共用电子对)
(5)离子:
1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 离子构成离子化合物。
3 离子化合物中无分子。
4 离子不能构成单质
(6)混合物和纯净物(表六):
混合物 纯净物
概念 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多种成分)由不同种微粒组成 由同种物质组成(一种成分)由同种微粒组成
特点 不具有固定的组成、结构、性质。不能用化学式表示。各成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变化,各自保持其自身原有的化学性质。 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性质。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该物质。
关系 提纯、分离混合物 纯净物几种纯净物混和
2、物质的分类(表七):
气态混合物:空气等
混合物 液态混合物:食盐水、石油
固态混合物:粗盐、煤
物质 金属单质:Fe、Al、Cu等
单质 非金属单质:S、Si、O2
稀有气体:He、Ne
纯净物 有机物:CH4、C2H5OH
酸:HCl、H2SO4
化合物 碱:NaOH、Ca(OH)2
无机物 盐:NaCl、Na2SO4
氧化物:CaO、SO2
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表八):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实质 原物质的分子或基本结构单元没有发生变化 原物质的分子或基本结构单元被破坏成原子、离子后又重新组成新物质的分子
变化时的现象 外观、状态、位置、质量等的改变。如粉碎、熔化、扩散等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变色、爆炸等
关系 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会发生物理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表九):
物 理 性 质 化 学 性 质
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溶解性、硬度、密度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特点 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集体表现 组成物质的单个微粒的个体表现
(3)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见化学反应族谱图)
(4)其它概念。
A、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①氧化还原反应与反应基本类型的关系(表十):
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分解反应
化学变化 置换反应
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 复分解反应
其它反应
从得、失氧看 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看
②关系图如下(表十一):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B、催化剂和催化作用。C、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
4、原子结构
原子核 质子(+)
原子 中子
核外电子(-)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与微粒化学性质的联系,质子数与元素种类的联系。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得、失电子而得)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
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比较表(表十二):
原子结构 离子结构
符号 Al Mg2+ Cl-
特征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示意图 ) ) ) +13 2 8 3 ) ) ) ) ) +12 2 8 ) ) ) ) ) +17 2 8 8 ) ) )
5、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用语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微观解释,应用等。
练习一、法医常用马氏试砷法来证明是否砒霜中毒,其化学原理为:R + 8HCl + 4 Zn == 4 ZnCl2 +3H2O + 2As + H2↑(R表示砒霜的化学式),则砒霜的化学式为( )。
A、As2O3 B、As2O C、AsO D、As2O5
练习二、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氧气4.8克,同时生成4.4克CO2和2.7克H2O,该化合物中( )。
A、只含碳、氢元素 B、只含碳、氧元素
C、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2)化学用语(表十三):
元素符号
组成用语 离子符号
化学式
原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用语 结构用语
离子结构示意图
变化用语 化学反应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
(3)计算:
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A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②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产物的质量;
B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反应物或生成物含杂质的计算
例题:58吨含四氧化三铁80%的磁铁矿石能冶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解:设可炼得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x。
Fe3O4+4CO3Fe+4CO2
232 168
58吨*80% X*96%
232 58吨*80%
168 x*96%
x=35吨
答: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35吨。
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 化学方程式要书写正确。
2 同题中不能设相同的未知量。
3 不要算错式量。
4 要转化成纯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5 式量比等于对应物质的质量比。
6、溶液
(1)溶液的组成(表十四):
溶质 饱和溶液
溶液
溶剂 不饱和溶液
(2)溶解性与溶解度
(3)溶液的酸碱度(PH)
(4)溶解度与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表十五):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量的关系 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 溶质、溶液的质量关系
条件 一定温度、饱和状态、溶质、溶剂的量 与温度无关,可以不饱和,在一定温度下确定的溶剂中可有无数质量分数值,其中最大的是饱和状态的值
计算公式 S=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100(克) C%=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100%
关系换算 S= C 100 – C ×100(克)S= 100×C 100 – C (克) C%= S 100 + S ×100%C%= 100S 100+S %
关系 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才会同时有关于“S”和“C%”的计算。
关于浓溶液稀释的计算:关系式就是溶质质量保持不变。
下面浅谈计算题的复习。初中化学计算的评价重点已转移到评价学生用反应事实,化学基本概念和数学方法模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练习题应注重过程与方法,内容侧重身边的化学物质,体现新课标精神。我就这两点选择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一、注重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做文章。
例1、(北京市2004年中考题)为测定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碳酸氢钠(NaHCO3)固体的质量分数,现进行如下实验:向盛有13.6g该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109.5g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和药品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记录如下(表十六):
反应时间 t0 t1 t2 t3 t4 t5
烧杯和药品质量/g 210.0 206.7 204.6 203.9 203.4 203.4
求:(1)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是_____,计算步骤为:
(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计算步骤为:
例2、(南京市2004年中考题)六朝古都南京的一些古代建筑保存完好,这与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关。该小组从某古代建筑维修现场搜集了一些旧墙灰进行研究。取12.0g旧墙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入烧杯中,并加入足量稀盐酸(假设其他杂质不参加反应,不考虑H2O、HCl逸出)。反应开始时,烧杯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为300.0g.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十七):
反应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 300.0 299.0 298.0 297.2 296.5 296.0 295.7 295.6 M 295.6
(1)该小组因故没有记录反应时间为16min时的数据M。你由表中数据推测,M=_____g。
(2)反应生成CO2 的总质量为____g。
(3)根据实验数据, 在右边的坐标纸上绘制生成CO2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的曲线。前3min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g.
(4)该旧墙灰中
CO32-离子的质量分
数为_____。(相对
原子质量:C –12;
O—16; Ca—40)
CO2质量/g
反应时间/min
还有像南宁市30题(2004年)也属类似题型。
二、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学会看说明书甚至探究商品说明书上内容的真伪,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例1、(天津市2004年中考题)右图是某种胃药的部分标识。胃药中所含的物质能中和胃里过多的胃酸(主要是盐酸)。某患者按标识上的服用方法服药,服药三天后病情好转。计算患者在三天内所服用的此胃药中:(计算结果取整数)
(1)所含氢氧化镁的质量为____mg;
(2)理论上可中和胃酸中的HCl的
质量为________mg.
例2、(江西省2004年中考题)小莹同学的父亲买回一袋钾肥,其包装上的部分内容如下图所示,为确定该化肥纯度(即K2SO4的质量分数)是否符合标准,小莹同学称取10g样品,加入适量水溶解后,与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沉淀测得其质量为11.65g。试通过计算确定该化肥纯度是否符合包装袋上的说明。(假设化肥中的杂质不与Ba Cl2溶液反应)
还有像1、福州市28题(2004年)
2、南宁市29题(2004年)
3、大连市42题(3)小题(2004年)
4、福建宁德市16题(2)小题(2004年)也属类似的题型。
在“双基”教学中我再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尽管近年来的中考试卷上,为倡导生动、主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创新,增加了实物图、模型图、卡通图、照片、打油诗等图文并茂,题目的形式更直观、新颖,开放、灵活、目的是强化试卷的素质教育的导向,创设真实的评价情境,提高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但我们设置试题时,既要注重试题的开放性,还要注意其科学性,不要出差错。
例如:利用Al、H 、O 、N四种元素按要求写出有关化学式。(表十八):
类别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化学式
学生只能在碱性氧化物中填写Al2O3,大家知道Al2O3是两性氧化物,可初中化学又不会引出两性氧化物这个概念,因此教学中要避开类似的题型。
又如:河南省(2004)中招题(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的物质相互转化时,均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Ca(OH)2 CaCO3 B、NaOH Na2SO4
C、 C CO2 D、KCl KNO3
有些学生能在课外拓展知识面,认为可选B与C。
最后,祝各位同仁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预祝本次中考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牌胃药
成分:每片含氢氧化镁250mg
服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2片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0.5
变温
加溶剂
加溶质
减溶剂
变温
置 换
化 分
合 解
复分解
微观构成
宏观组成
X
HNO3
Y
CO2
高温
H2O
点燃
其它反应
复分解反应
表二
置换反应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化合反应
点燃
点燃
+3
通电
名称:硫酸钾
化学式:K2SO4
纯度:95%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