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案+课件(幻灯片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5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案+课件(幻灯片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10 19:55:56

文档简介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2.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学会欣赏新诗。
过程与方法:
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难点:学会如何赏析诗歌。 四、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学习了“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我们对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评论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诗歌,又该如何赏析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去听听诗人谈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对《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学习。
二、简介作者作品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
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三、反复诵读,自我赏析
1.反复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书旁。
3.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有没有那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内未得到认同,但现在心里仍然有些不服气的?可以将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5.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初步阅读文本的能力。
四、对比阅读,学习方法
1.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2.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3.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文本,学会品析诗歌的方法。
五、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自读刘半农的《情歌巷》,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评论——《中学生谈诗》。
要求:
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六、作业
课下读余光中的《乡愁》,试着对此诗加以评论。
板书设计: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宁静——月光? 沉睡???? 动中有静
意境
深沉——深夜? 压?????? 静中有动
教学反思:略
课件19张PPT。曾卓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学习了“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我们对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评论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诗歌,又该如何赏析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去听听诗人谈诗。导入新课: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简介作者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全文六段
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境静以动衬静意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深沉宁静评论结构特点(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2)见解独到、新颖 赏析写法 (1)诗歌的语言
(2)诗歌的形象
(3)诗歌的情感
(4)诗歌的艺术特色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诗歌的语言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诗歌的感情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诗歌的艺术特色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曾卓评诗善于画龙点睛。他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句诗,体味“感觉到”有其特定的含义。对此,请说说你读诗的领悟。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使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二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他自己”,从而点明诗人鲁藜的个人感受是与时代的脉搏跳动、与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融合在一起的。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小结: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情歌? (刘半农)赏析诗歌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七里香? (席慕容)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试写一篇评论。尝试赏析,学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