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配合物的认识/教学设计、课件[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类对配合物的认识/教学设计、课件[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12-10 19:17:00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人类对配合物结构的认识江阴一中 贾红梅专题4第二单元 配合物是如何形成的1、掌握配合物的概念。
2、知道配合物的基本组成和形成条件。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运用比较、分类、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客观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目标:学生实验:实验1
向试管中加入2ml5%的CuSO4溶液,再逐滴加入
浓氨水,边滴加边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
取2ml5%的CuCl2溶液进行如上实验,观察现象。两个实验现象相同,在天蓝色溶液中滴加氨水,先产生蓝色沉淀,沉淀逐渐增多,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现象:结论:(1)可能有新微粒生成。(2)SO42-,Cl-对新微粒的生成无影响或影响相同。演示实验:实验3 将实验1中所得溶液分为两份,一份滴加NaOH溶液,另一份滴加BaCl2溶液,观察有何现象。现象:
滴加NaOH溶液的试管中无现象,滴加BaCl2溶液的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结论:
(1) 溶液中几乎无Cu2+,存在于新微粒中。
(2) 溶液中有大量SO42-存在,说明在与浓氨水反应前后
SO42-无变化,未参与新微粒的形成。综合以上三个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
  深蓝色溶液的本质所在应该是NH3与Cu2+
形成了新的微粒。问题:Cu2+与NH3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3.写出NH4+的形成过程:复习回顾:未与其他原子共用的电子对一个原子孤电子对接受孤电子对的空轨道一、什么是配合物1、定义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2、形成条件(1) 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2)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二、配合物的组成 [ Cu (NH3 )4 ]SO4内界硫酸四氨合铜(Ⅱ)1、内界:一般加[ ]表示。(1)中心原子(或离子)—— 提供空轨道,接受孤电子对 的
原子(或离子),也称形成体。常见的有:
①过渡元素阳离子或原子,如Fe3+、Fe2+、Cu2+、
Zn2+、Ag+、Ni、F
②少数主族元素阳离子,如Al3+
③ 一些非金属元素,如Si、I(3)配位数—— 直接与中心原子相连 的配位原子个数。
一般为2、4、6、8,最常见为4、6(2)配位体——指配合物中与中心原子结合 的离子或分子。常见的有:阴离子,如X-(卤素离子)、OH-、SCN-、CN-
中性分子,如H2O、NH3、CO、
H2NCH2CH2NH2(en)配位原子:指配位体中含孤电子对,与中心原子直接相连
的原子,主要是非金属元素C、N、O、S、卤素等原子。2、外界:
除内界以外的部分。Fe(C0)5
[Cu(NH3)4][PtCl4]练习:[Ag(NH3)2]+OH-Ag+NH32[Fe(CN)6]4-K+Fe2+CN-66[AlF6]3-Na+Al3+F-Ni(CO)4无NiCO4[Co(NH3)5Cl]2+Cl-Co3+Cl-6(1)配合物整体(包括内界和外界)应显电中性;(4) 对于具有内外界的配合物,中心原子和配位体通过
配位键结合,一般很难电离;内外界之间以离子键
结合,在水溶液中较易电离。
[Cu(NH3)4]SO4= [Cu(NH3)4]2++SO42-(3)配合物的内界不仅可为阳离子、阴离子,还可以是
中性分子。(2)一个中心原子(离子)可同时结合多种配位体。随堂练习:1、思考KAl(SO4)2是否为配合物,如何证明?答案: 不是,这种复盐在水溶液中可以全部电离成简单的K+、Al3+、SO42-,性质犹如简单的K2SO4,Al(SO)4的混合水溶液,不存在复杂的配位离子。
实验设计方案:
取适量此固体溶解于水,取两份溶液于试管中,一份滴加BaCl2溶液,另一份滴加氨水,若两试管中均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则不是配合物;反之则是配合物。2、分析下列配合物的组成。谢谢各位的指导!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专题测试
高二化学(选修3) 2006年11月
命题人:江阴一中 贾红梅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分值:120分 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6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据权威刊物报道,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H3分子。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此报道的认识合理的是 ( )
A.甲认为上述发现绝对不可能性,因为H3分子违背了共价键理论
B.乙认为宇宙中还可能存在另一种氢单质,因为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必然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C.丙认为H3分子实质上是H2分子与H+以特殊共价键结合的产物,应写成H3+,是平面三角形构型
D.丁认为如果上述发现存在,则证明传统的价键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2. Co3+的八面体配合物为CoClm·nNH3,若1mol此配合物与AgNO3作用生成1molAgCl沉淀,则m、n的值是 ( )
A.m=1,n=5 B.m=3,n=4 C.m=5,n=1 D.m=4,n=5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甲烷、四氯化碳、白磷分子均为正四面体形,所以三者键角相等
C.不同的原子的化学性质可能相同
D.含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4.下列过程与配合物无关的是 ( )
A.向FeCl2中滴加氨水,溶液颜色加深
B.向Cu与Cl2反应的集气瓶中加少量H2O,呈绿色,在加水,呈蓝色
C.向AlCl3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先出现白色沉淀,继而消失
D.向FeCl3中滴加KSCN,出现红色
5.氨气分子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形,这是因为 ( )
A.两种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不同,NH3为SP2型杂化,而CH4是SP3型杂化
B.NH3分子中N形成三个杂化轨道,CH4分子中C形成4个杂化轨道
C.NH3分子中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它对成键电子的排斥作用较强
D.氨气分子是极性分子而甲烷是非极性分子
6.下列分子中C原子是以SP3杂化轨道与其他原子成键的是 ( )
A 金刚石 B 石墨 C 苯 D 甲醛
7.NH3、H2S是极性分子,CO2、BF3、CCl4是非极性分子,根据以上实例可推出ABn型分子是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 )
 A.分子中不能含有氢原子
 B.在ABn分子中,A原子没有孤对电子
 C.在ABn分子中,A的相对原子质量应小于B
 D.分子中每个共价键的键长都相等
8.下列关于配合物稳定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配合物中配位键的强弱决定了配合物的稳定性
B血红素中的Fe2+与形成的配合物比与O2形成的配合物稳定
C血红素中的Fe2+与CO形成配合物便无法与O2结合
D配合物的稳定性是指配合物在受热情况下是否易分解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
9.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氨水,先生成蓝色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最终溶液呈深蓝色,是由于溶液中Cu2+浓度增大
B沉淀溶解后,生成深蓝色配合离子[Cu(NH3)4]2+
C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BaCl2,产生大量浑浊,说明SO42-未发生变化
D[Cu(NH3)4]2+中,Cu2+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10.SO32-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不是正三角形的平面结构,以下说法中可作为判别依据的是 ( )
A .SO32-中心原子S是+4价,价电子数为4
B. SO32-内中心原子S采取SP3杂化
C .SO32-内3个键的键长完全相等
D. SO32-内3个键的键角不等于120°
11.价键理论认为,决定配合物空间构型的主要是 ( )
A.配位体对中心离子的影响与作用
B.中心离子对配位体的影响与作用
C.中心离子(或原子)的原子轨道杂化
D.配位体中配位原子对中心原子的作用
12.下列分子和离子中中心原子价电子对几何构型为四面体且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为V形的是 ( )
A.NH4+ B.SO2 C.H3O+ D.OF2
13.根据实际和经验推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卤化氢易溶于水,不易溶于四氯化碳
B碘易溶于汽油,微溶于水
C氯化钠易溶于苯,也易溶于四氯化碳
D甲烷易溶于苯,难溶于水
14.在有机物分子中,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物质具有光学活性。例如

就具有光学活性,当发生下列化学变化时,生成的有机物无光学活性的是( )
A.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
B.与新制银氨溶液共热
C.与甲酸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
D.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酯的水解
15.下列有关杂化轨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u(NH3)4]2+和SiCl4微粒中,中心原子Cu和Si都是通过SP3杂化轨道成键
B.杂化轨道成键时,要满足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最小排斥原理
C.轨道数目杂化前后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D.杂化轨道可分为等性杂化轨道和不等性杂化轨道
16.用氨水、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钾溶液中的任何一种作试剂,均能被区别开来的一组是 ( )
A.NaCl和NaCO3 B.NH4NO3和MgSO4
C.Al(NO3)3和AgNO3 D.FeSO4和FeCl2
17.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BF3是三角锥形分子
B.NH4+的电子式为,离子呈平面正方形结构
C.CH4中4个C—H键都是H的1S轨道与C的P轨道形成的S—Pσ键
D.C2H6分子中的C—C键是由两个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的
18.铂的两种化合物a和b,如下图所示:
实验测得a和b具有不同的特性。a具有抗癌作用而b则没有,下列关于a和b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和b属于同一种物质 B.a和b互为同分异构体
C.a和b的空间构型是平面四边形 C.a和b的空间构型是四面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74分)
三、(本题包括6小题,共66分)
19.(14分)在HF、H2O、NH3、CH4、C2H4、CS2、SO2、SO3、N2分子中:
(1)中心原子采取SP杂化的是 ,采取SP2杂化的是 ,采取SP3杂化的是 。
(2)含有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
(3)以极性键相结合,具有直线形结构的非极性分子是 。
(4)极性分子有 ,其中具有V形结构的是 。
20.(13分)主族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A与D同主族,B与C在同一周期,A、D原子的价电子数都是1,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少2个,且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A、B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它们在高温下以体积比2∶1完全反应,生成物在常温下是液体。此液体与D单质能激烈反应生成A的单质。所得溶液滴入酚酞显红色,同时溶液中含有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符号A____,B____,C____,D____。
 (2)写出B与C在高温下完全反应后生成物的化学式________,电子式_____,结构式______,它是由_____性键(极性、非极性)结合的__________性分子,分子具有______空间结构。
(3)用电子式表示B、D在高温下形成的化合物的结构_________,判断其中的化学键的类型________。
 (4)写出一种有A、B、C、D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
21.(7分)某配合物的组成是CoN5H15O4SCl,已知该配合物的水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不产生沉淀,与Ba2+形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加入NaOH溶液加热时不产生氨气。由此可知,该配合物的内界是 ,外界是 ,中心离子是 ,配位体是 ,配位数是 。
22.(10分)锌和铝的氢氧化物都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但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而氢氧化锌能溶于氨水,生成[Zn(NH3)4]2+。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锌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溶液,用相互滴加的实验方法即可鉴别的是 。
A .Al2(SO4)3和NaOH B .Al2(SO4)3和氨水
C. ZnSO4和NaOH D. ZnSO4和氨水
(3)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除去AlCl3溶液中溶有的少量ZnCl2的过程。



23.(15分)1919年,Langmuir提出等电子体原理:原子数相同、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互称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物理性质相近。
(1)根据上述原理,仅由第2周期元素组成的共价分子中,其中互为等电子体的是: 和 ; 和 。
(2)此后,等电子原理又有所发展。例如,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微粒,只要其原子数相同,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同,也可互称为等电子体,它们也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在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与NO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有: 和 ;这些等电子体的微粒构型为 形。
(3)CNS-、NO2+具有相同的通式:AX2,它们的价电子总数都是16,因此,它们的结构与有第二周期两元素组成的 分子的结构相同,此微粒的构型为 ,中心原子都采取 杂化。
(4)CO32-、NO3-等微粒具有相同的通式: ,它们的总价电子数都等于 ,因此,它们与由ⅥA两元素组成的 分子结构相同,呈 ,中心原子都采取 杂化。
24.(7分)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为研究臭氧作出特殊贡献的化学家。O3能吸收有害紫外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O3分子的结构如图,呈V型,键角116.5°。三个原子以一个O原子为中心,与另外两个O原子分别构成一个非极性共价键;中间O原子提供2个电子,旁边两个O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构成一个特殊的化学键——三个O原子均等地享有这4个电子。

请回答:
(1)臭氧与氧气的关系是 。
(2)下列分子与O3分子的结构最相似的是
A.CS2 B.CO2 C.SO2 D.BeCl2
(3)分子中某原子有1对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价电子叫孤对电子,那么O3分子有 对孤对电子。
(4)O3分子是否为极性分子 (填“是”或“否”),O3在水中的溶解度比O2 (填“大”或“小”),其主要原因是 。
(5)O3与O2间的转化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否(若否,请回答A小题;若是,请回答B小题)
A. O3具有强氧化性,它能氧化PbS为PbSO4,试配平以下化学方程式:
——PbS+ O3—— PbSO4+ O2
B. O3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1molO2转移电子数 mol。
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5.配合物CrCl3·6H2O中心原子Cr3+的配位数为6,Cl-、H2O均可作为配位体,Cl-、H2O与Cr3+有三种不同连接方式,形成三种物质:A是紫罗兰色,B是暗绿色,C呈亮绿色。将它们配成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各取相同体积的溶液,向其中分别注入过量的AgNO3溶液,所得沉淀物质的量之比为3:2:1。请推断出三种配合物各自的配离子,并简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D 2.A 3.C 4.B 5.C 6.A 7.B 8.D 9.BC 10.BD 11.C 12.D 13.C
14.A 15.AC 16.C 17.D 18.BC
19.(1)CS2 SO2、SO3、C2H4 H2O、NH3、CH4
(2)C2H4、N2
(3)CS2
(4)HF、H2O、NH3、SO2 H2O、SO2
20. (1)H O C Na
  
  
(4)NaHCO3
21.[Co(NH3)5Cl]2+ SO42- Co3+ NH3、Cl- 6
22. (1)Zn+2OH-=ZnO22-+H2↑
(2)ACD
(3)Al3++3NH3·H2O = Al(OH)3↓+3NH4+
Zn2++4NH3·H2O = [Zn(NH3)4]2++4H2O
Al(OH)3+3H+ = Al3++3H2O
23. (1)N2 CO;N2O CO2;
(2)SO2 O3;V
(3)CO2 直线形 SP2
(4)AX3 24 SO3 平面正三角形 SP2
24. (1)同素异形体
(2)C
(3)5
(4)大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
(5)1 4 1 4
25. A是[Cr(H2O)6]3+;B是[Cr(H2O)5Cl]2+;C是[Cr(H2O)4Cl2]+
A、B、C分别与过量AgNO3作用生成的沉淀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可知外界含有Cl-个数比为3:2:1,所以内界含有Cl-个数分别为0、1、2。
专题4第二单元 配合物是如何形成的(课时1)
人类对配合物的认识
江阴一中 贾红梅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配合物的概念。
2、知道配合物的基本组成和形成条件。
过程和方法:
学会运用比较、分类、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客观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配合物的概念、组成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探究、比较、讨论、练习等
教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
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胶头滴管、5%CuCl2溶液、5%CuSO4溶液、浓氨水、BaCl2溶液、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导入]配合物在生活、生产和科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配合物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实验]实验1 向试管中加入2mL5%的5%的氯化铜溶液,再逐滴加入浓氨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 取2mL5%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如上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两个实验现象相同,在天蓝色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先产生蓝色沉淀,沉淀逐渐增多,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交流讨论]假如你就是一位探索配合物结构的科学家,看到上述实验现象,你有何想法。
[学生回答](1)可能有新微粒生成。
(2)SO42-,Cl-对新微粒的生成无影响。
[教师补充]SO42-,Cl-对新微粒的生成无影响或影响相同。
[过渡]以硫酸铜溶液与浓氨水反应为例,最终Cu2+是否还大量存在,SO42-是否对新微粒的生成有影响,我们以事实来检验。
[复习回顾]检验Cu2+可以用NaOH溶液,检验SO42-可用BaCl2溶液。
Cu2+ + 2OH- = Cu(OH)2↓(蓝色沉淀) SO42- + Ba2+ = BaSO4↓(白色沉淀)
[演示实验]将实验2中所得溶液分为两份,一份滴加NaOH溶液,另一份滴加BaCl2溶液,观察有何现象。
[实验现象]滴加NaOH溶液的试管中无现象,滴加BaCl2溶液的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交流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对你实验得到的深蓝色溶液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回答](1)溶液中几乎无Cu2+。
(2)溶液中有大量SO42-存在,说明在与浓氨水反应前后,SO42-无变化。
[教师补充]溶液中几乎无Cu2+,说明Cu2+存在于新微粒中;溶液中有大量SO42-存在,说明SO42-未参与新微粒的形成。
[教师讲解]综合以上三个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深蓝色溶液的本质所在应该是NH3与Cu2+形成了新的微粒。经科学家研究发现此微粒是[Cu(NH3)4]2+。
[过渡]Cu2+与NH3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我们首先来复习回顾几个知识点。
[投影提问]1、孤电子对:分子或离子中, 是孤电子对。2、配位键:在共价键中,若电子对是由 而跟另一个原子共用,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配位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成键条件:一方有 另一方有 。
3、写出NH4+的形成过程:
[投影显示]NH4+和[Cu(NH3)4]2+的结构式。
[教师讲解]Cu2+以及其他一些过素元素离子外层有较多空轨道,而NH3中N可提供孤电子对,他们通过配位键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稳定的离子。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写出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过量浓氨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讲解]CuSO4+ 4NH3·H2O = [Cu(NH3)4]SO4 + 4H2O
[过渡]生成的[Cu(NH3)4]SO4硫酸四氨合铜(Ⅱ)就是一种配位化合物,我们来学习配合物的概念。
[教师讲解]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教师提问]形成配合物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方有空轨道,另一方有孤电子对。
[教师总结]条件一: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例如Fe3+、Fe2+、Cu2+、Ag+、Al3+等离子外层有较多的空轨道。条件二:配位体是具有孤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例如H2O、NH3、F-、Cl-这些微粒有孤电子对,可以提供电子。
[过渡]我们提到了中心原子,配位体这些名词,它们是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学习配合物的组成。
[教师讲解][Cu(NH3)4]SO4中,[Cu(NH3)4]2+配合离子称为这个配合物的内界,SO42-则称为外界。因此,在一个配合物中内界一般用[]表示,而内界以外的部分就称为此配合物的外界。
[教师提问]在[Cu(NH3)4]2+中,Cu2+是中心离子(或原子),那么在配合物中怎样的微粒称为中心原子(或离子)?
[学生总结]提供空轨道,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或离子)叫做中心原子(或离子)
[教师补充]中心原子(或离子)又称为配合物的形成体,常见的形成体有:
①过渡元素阳离子或原子,如Fe3+、Fe2+、Cu2+、Zn2+、Ag+、Ni、F
②少数主族元素阳离子,如Al3+
③ 一些非金属元素,如Si、I
[教师提问]在[Cu(NH3)4]2+中,NH3是配位体,那么在配合物中怎样的微粒称为配位体?
[学生总结]在配合物中与中心原子(或离子)结合的离子或分子。
[教师补充]常见的配位体有:阴离子,如X-(卤素离子)、OH-、SCN-、CN-;
中性分子,如H2O、NH3、CO、H2NCH2CH2NH2(en)乙二胺
[教师讲解]在配位体中含孤电子对,与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称为配位原子,主要是非金属元素C、N、O、S、卤素原子等。NH3作为配位体,中心原子就是N;H2O作为配位体,中心原子就是O。
[教师提问][Cu(NH3)4]SO4中,你觉得配位数是多少?什么叫配位数?
[学生回答]是4,配位数是配位体的个数。
[教师纠正][Cu(NH3)4]SO4中,配位数确实是4,但配位数应该是指配位原子的个数,有时不等于配位体的数目,例如:一个H2NCH2CH2NH2分子作为配位体,配位原子是两个N原子,所以配位数为2而不是1。
[教师讲解]配位数一般为2、4、6、8,最常见的是4、6。
[教师提问]在Fe(C0)5和[Cu(NH3)4][PtCl4]两个配合物中,内界是什么?
[学生回答]整个配合物就是内界
[教师讲解]并不是所有配合物都由内外界构成,有些配合物只有内界而无外界。
[随堂练习]
配合物
内界
外界
中心原子(或离子)
配位体
配位数
[Ag(NH3)2]OH
[Ag(NH3)2]+
OH-
Ag+
NH3
2
K4[Fe(CN)6]
[Fe(CN)6]4-
K+
Fe2+
CN-
6
Na3[AlF6]
[AlF6]3-
Na+
Al3+
F-
6
Ni(CO)4
Ni(CO)4

Ni
CO
4
[Co(NH3)5Cl]Cl2
[Co(NH3)5Cl]2+
Cl-
Co3+
Cl-
6
[教师归纳]从以上表格可以得出:
(1)配合物整体(包括内界和外界)应显电中性;
(2)一个中心原子(离子)可同时结合多种配位体。
(3)配合物的内界不仅可为阳离子、阴离子,还可以是中性分子。
[交流讨论]对于具有内界和外界的配合物,配合离子中中心原子与配位体以配位键结合,那么内外界之间以什么键结合?
[学生回答]是以离子键结合。
[教师讲解]从前面的探究实验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具有内外界的配合物,中心原子和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一般很难电离;内外界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在水溶液中较易电离,例如:[Cu(NH3)4]SO4 = [Cu(NH3)4]2+ + SO42-
[总结]有内界和外界的配合物:
二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 二界:内界与外界
二键:配位键与离子键 二体:形成体与配位体
[投影练习]1、思考KAl(SO4)2是否为配合物,如何证明?
2、分析下列配合物的组成。
K2[HgI4] H2[PtCl6] [Pt(NH3)4Cl2]Cl2 [Pt(NH3)6]Cl4
教学感悟
这节公开课受到评课老师的好评,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对教材的挖掘比较全面与深入,抓住了这节课的重点“配合物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关认识,进一步通过演示实验说明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逻辑性比较强,思维严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了复习回顾栏目,通过对孤电子对,配位键等知识点的复习引入配合物中中心原子与配位体的成键情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讲解配合物的组成时,通过随堂练习达到及时复习巩固的效果,并由练习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得出相关注意点,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在配合物组成方面挖掘过深,依据教材安排来看配合物的内界和外界的概念不需要严格定义,没有外界的配合物组成情况可以不作要求。另外,随堂练习中所举离子偏多,偏难,可以做适当删减。
我感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教材的重点,控制挖掘教材的深度,引导学生感受知识探究的过程是关键,在每节课后进行反思就显得相当重要,我相信自己会在以后的教学,反思过程中不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