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2-11 10:1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史公”;其体例则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它就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通典》 D. 《资治通鉴》
2.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史称( )
A. 光武中兴 B. 文景之治 C. 贞观之治 D. 大唐盛世
3.《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穷兵黩武 C. 增加赋税 D. “以德化民”
4.2014年2月,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的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A. 秦朝 B. 新朝 C. 隋朝 D. 元朝
5.如果我们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重走丝绸之路,我们应该从哪个省(自治区)出发(  )
A. 陕西 B. 甘肃 C. 宁夏 D. 新疆
6.穿越时空,你已经来到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秦朝,展开合理想象,你可能会遇到的事情有( )
①看见旅店门口挂着小篆字体的招牌
②人们纷纷议论秦朝都城迁到了殷
③在集市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买了一匹布
④听说御史大夫家里宴请宾客时锣鼓喧天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佛教经过( )传入到我国。
A. 驿站 B. 海路 C. 北方草原 D. 丝绸之路
8.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这种字体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加以推广开始于( )
A. 商朝 B. 西周 C. 秦朝 D. 汉朝
9.当今,保健节目多见于电视荧屏。古代中国人早已创制“五禽戏”用于健身。“五禽戏”创于( )
A. 春秋时期 B. 秦朝初期 C. 东汉时期 D. 三国后期
10.下列关于下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这次起义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B.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 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和吴广 D. 起义过程中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
11.“蔡侯纸”的改进者生活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三国时期
12.通过一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秦末农民战争无关的是( )
A. 纸上谈兵 B. 揭竿斩木 C. 破釜沉舟 D. 约法三章
13.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下面的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 牧野大战 B. 晋楚争霸 C. 吴越争霸 D. 楚汉之争
14.张三到酒店喝酒,拿出一串铲形币作酒资,酒保拒收,且称:现在全国上下都开始用圆形方孔钱了(如图)。请你判断,张三所生活的年代是( )

A. 商朝 B. 秦朝 C. 西汉 D. 西晋
15.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B. 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C. 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D.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重要价值和作用
16.经典诵读己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中的“兴”指的是( )。
A. 刘邦的统治局面 B. 刘彻的统治局面 C. 刘秀的统治局面 D. 刘琦的统治局面
17.西汉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严刑酷法 C. 重商抑农 D. 闭关锁国
18.下列对秦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 B.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C. 它是抵御匈奴的城防 D. 它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19.下列古代科技成就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的是( )
A.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 B. 张衡发明地动仪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杜诗发明水排
20.小轩同学在历史活动课上表演历史剧《司马迁与<史记>》,他很可能会念到的台词是( )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1.下列有关道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道教起源于西域地区
B. 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C. 道教宣扬修身养性、炼丹服药
D. 它的主张体现关注现实、重现世
22.“休养生息”一词出自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下列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实行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 汉高祖实行的政策,在汉高祖死后废止
C. 主要措施是奖励农耕,减轻赋税,免除徭役等
D. 实行的结果是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灭掉六国的“秦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措施与此不符的是( )
A. 统一货币 B. 统一文字 C. 实行郡县制度 D. 创立科举制度
24.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2014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应处于此“经济带”的是( )
A. 陕西西安 B. 河西走廊 C. 新疆地区 D. 黑龙江省
25.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了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它与下列哪一字体相同(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6.观察下面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当时中央政权怎样的弊端和危害?
(2)图二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是通过哪一宗教发动的?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
(3)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手中开,西域风情眼底来。博望封侯君莫慕,胸怀锦绣几人裁。”
材料二 汉朝时,人们把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歌颂的是哪一个历史人物?他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你怎么样评价他?
(2)材料一中“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条路的起点在哪里?
(3)材料二中的“西域”在西汉初年被哪个民族控制?后来,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什么机构?在哪一年设立?意义是什么?
28.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汉初,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的制度叫什么?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诸侯国的什么情况?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诸侯王对皇权威胁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抄袭原材料作为答案)
29.阅读丝绸之路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汉时,谁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图中的哪一地方?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3)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是以丝绸之路为主进行传递的。为什么要以这条路线作为圣火传递的主线呢?
30.阅读下列材料: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父亲是史官。司马迁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书籍。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司马迁终于编成《史记》一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史书。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作为一个史学家应具有的素质。
(3)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史记》是以人物传记为核心,被称为纪传体。

2.【答案】B
【解析】汉景帝与汉文帝时期,继续推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刘秀统治时期,C、D项均发生在唐朝时期,故选B。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见西汉建立初期社会十分穷困,为改变这种穷困,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后期,朝廷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3年,王莽被攻进长安的起义军杀死, 王莽政权被推翻,所以王莽政权是个短命的王朝。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一直向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长安是今西安,在陕西省。如果我们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重走丝绸之路,我们应该从陕西出发。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答案】D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规定全国使用小篆;统一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秦朝的都城位于咸阳,商朝盘庚将都城迁到了殷,所以答案是D。
7.【答案】D
【解析】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佛教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入我国。

8.【答案】C
【解析】为了便于文化交流,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小篆,作为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后又推出一种更为简便的字体—隶书。

9.【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华佗和张仲景,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他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秦朝的是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所以答案是A。
11.【答案】C
【解析】蔡侯纸的改进者是蔡伦,生活在东汉时期。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纸上谈兵”出自战国的长平之战,“揭竿斩木”出自陈胜、吴广起义,“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约法三章和刘邦有关,故选A。
13.【答案】D
【解析】根据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字样,联系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本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就是楚汉边界,即楚河汉界。故选D。
1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全国上下都开始用圆形方孔钱”说明全国已经统一了货币,而且统一为圆形方孔钱,那一定是秦朝。
15.【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通后,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联系中外的纽带和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的桥梁,但是并不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故选C。
1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国强民富,文化昌盛,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鼓励生产、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厉行节约。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8.【答案】D
【解析】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修建,只是规模较小。秦始皇时期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族的进攻而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蜿蜒万余里,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故选D。
19.【答案】C
【解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故选C。
20.【答案】D
【解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故选D。
21.【答案】A
【解析】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的结合,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所以答案选A项。
2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A项描述正确;汉高祖死后,继任者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休养生息的具体政策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轻徭薄赋,C项说法正确;实施休养生息的作用是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D项说法正确。故选B。
23.【答案】D
【解析】科举制度出现于隋朝,隋炀帝统治时期。

24.【答案】D
【解析】汉朝时期,张骞开辟的一条商路,路线为: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很明显黑龙江不在这条路线上。故本题答案选D。
25.【答案】A
【解析】A项字体是小篆,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

26.【答案】(1)即位的皇帝大都年幼;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时局动荡不安。
(2)黄巾起义;太平道;起义最终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其一蹶不振。
(3)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产生了外戚和宦官交替 专权现象,社会动荡黑暗,导致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图一中即位皇帝的年龄可知,皇帝大多年幼;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年幼时,大权由太后主持,就出现重用自己的亲戚,从而出现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赖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又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如此反复,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弊端。其危害就是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从而走向衰亡。
(2)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中旗帜上的文字“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可知,这是公元184年即农历甲子年爆发的黄巾起义的口号,图二反映的是黄巾起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起义的领导人张角创立太平道,经过10多年,信徒到达数十万人,为起义做了充分准备;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起义最终因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而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3)根据所学可知,皇帝年幼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由此导致朝政越来越腐败,统治黑暗,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所以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是没有的,图一间接导致了图二的发生。
27.【答案】(1)张骞 开通中原到西域的通路;
评价:张骞通西域在民族交流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2)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长安
(3)匈奴;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标志着西域地区归中央政府管辖
【解析】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开通了“丝绸之路”。
28.【答案】(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仅写中央集权制度、集权制度不可)。郡县制
(2)有相当的势力、权力大(政治方面任免官员、经济方面收税和铸币、军事方面兵权)等等。(不得照抄材料,符合题意即可)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新疆。西域都护。西域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由秦始皇首创的“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的制度叫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诸侯国的情况是:有相当的势力、权力大;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来消除诸侯王对皇权威胁。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3)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是西域都护。西汉统一西域后,建立了西域都护府。该机构的设置的意义是:西域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建立的,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巩固了国家的政权。
29.【答案】(1)张骞,汉武帝。
(2)长安,西安。
(3)这条路线是古代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
【解析】(1)西域指的是现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张骞应募。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与汉朝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2)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3)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它更像是一条友谊之路。
30.【答案】(1)《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2)素质:勤奋学习,博览古今书籍;不怕困难,多参加社会实践;不畏权贵,敢于秉笔直书,等等。
(3)感悟:胸怀大志,严谨治学,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一个史学家应具有的素质:独立的人格,崇尚理性,不迷信权威,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敢于质疑和批判当时流行的理论和教条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习后的感悟:一个人要想集史才、史学、史识和史德于一身,自然需要先天的禀赋,也需要有利于史家成长的客观条件,尤其需要长期不懈的主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