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复习巩固:
1、俄国什么时候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2、走上资本主义之后,参与国际竞争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
3、俄国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促成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参与一战
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了1861年农奴制改革,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但俄国仍然是一个军事
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
1917年,战争到了第三个年头,
战争的残酷惨烈让俄国人从梦中醒来…
一个俄国士兵对英国记者说:
“我们除了胸膛外,一无所有。”
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
战场上接连失利,丧失波兰、立陶宛的大片土地
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几乎崩溃。
沙皇专制
俄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
沙皇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没有一战就没有十月革命
B.一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源
C.俄国革命的必备条件是有战争
D.一战激化国内矛盾,推动革命发生
军事封建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缓慢
粮食税(多劳多得)
大型企业国家管理,中小企
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恢复自由贸易
知错就改
特点(新):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
农民积极性提高
巩固工农联盟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扩大生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企业全部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
如何判断一项政策(改革)是否正确?
评判依据在于
1.是否符合国情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知识拓展
“沙俄”、“苏俄”、“苏联”的区分: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1922年成立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
沙俄(1917年之前)—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罗斯1991年至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2、下列有关苏俄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
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D.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在工业方面,苏维埃国家仍然直接控制着重要的工业部门,但鼓励私人开设小规模的工厂,同时恢复经贸活动,扩大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下列各项与材料相关的是( )
A.《土地法令》??????B.新经济政策????????
?C.1936 年新宪法?? D.赫鲁晓夫改革
2、下列有关苏俄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
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D.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在工业方面,苏维埃国家仍然直接控制着重要的工业部门,但鼓励私人开设小规模的工厂,同时恢复经贸活动,扩大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下列各项与材料相关的是( )
A.《土地法令》??????B.新经济政策????????
?C.1936 年新宪法?? D.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
①过程:
②成果:
③特点:
国家计划;
重点发展重工业。
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4.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上段材料表明苏联确定的工业化的方针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集中发展轻工业
C.集中发展农业 D.发展交通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特
征
经济上是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
政治上是个人高度集权(“个人崇拜”、大清洗)
①背景:
②确立:
③意义: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如何正确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积极作用 ?
缺陷与弊端 ?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段话中所指的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斯大林模式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C.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D.赫鲁晓夫上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
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练习
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材料中的“列宁的思路”是指( )
A.建立苏维埃政权?????????????????????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D.建立计划经济模式
2、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经营权源于苏俄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1936年新宪法????????????????????????????????D.农业集体化
3、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1926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特点是优先发展(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信息业
4、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都是重工业
C、苏联成了强大的工业强国
D、是列宁领导的
5、“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来自《大国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一五计划 D.斯大林模式
练习
1、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材料中的“列宁的思路”是指( )
A.建立苏维埃政权?????????????????????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D.建立计划经济模式
2、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他获此经营权源于苏俄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1936年新宪法????????????????????????????????D.农业集体化
3、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1926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特点是优先发展(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信息业
4、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都是重工业
C、苏联成了强大的工业强国
D、是列宁领导的
5、“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来自《大国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一五计划 D.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