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分析:
读诵赏析的形式。
二、教材分析:
《蒹葭》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兼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诗是生命永恒的琴弦,诗是生命永远的海洋。不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诗语即心语,读诗是一次心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也就赋予诗丰富的生命内容和思想内涵。这切合新课标对诗词鉴赏的要求: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与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赏析。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品味诗歌的美,增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难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五、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知识,初步了解《诗经》内容。
老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蒹葭》,师点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一个如诗如梦的意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歌的歌词《蒹葭》,去聆听三千多年前的华夏先人,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吟唱的缠绵悱恻的情感。
设计意图: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学习。?
二、检查预习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儒家经典之一。它收集了从公关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乐歌,共40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介绍诗经六义:?
“风”——国风,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设计意图:对诗歌的创作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初步了解,以便更好地学习理解诗歌。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要求学生在预习基础上,正字音并理解大意,投影展示生字及解。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萋萋(qī qī) 未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沚(zhǐ)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讲解古诗词的断句读法:四言诗(二/二拍)、七言(四/三拍)。示范读第一句有节奏和无节奏的区别,然后让学生朗读诗,说一说怎么划分节奏。
讲解:《蒹葭》是四言诗,对于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应该是两字一顿,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指名朗读(男女生各一示范)
4.要求学生4人一组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5.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全班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过反复诵读,熟悉课文掌握课文的韵律节拍。
四、再读诗歌,感知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描写的故事内容。
2.这一内容是通过哪些画面展示的,用简单语言描述。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拨评价
1.《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2.师点评总结并投影展示学生描述的自己看到的画面(白露秋霜图、秋水伊人图、艰难困组图、求而不得图)。
设计意图:过培养学生自己分析理解课文能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五、赏读诗歌,体会诗美
1.体会意境美:
生朗读课文,思考这幅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笔标记出来)它们有什么特点?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都是很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这是朝露结融的过程,时间发展,暗示了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从黎明时分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都是很茂盛的样子。
2.感受情感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朦胧又凄清的意境之中,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执着。诗人一会儿溯游从之,一会儿溯洄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正是这样的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不仅使得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而且强化了主人公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又坚贞的人物形象。体味到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六、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重章叠句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如: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伊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2.“兴”的表现手法
《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的“兴”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飘渺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追求心上人的心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七、拓展延伸:百家争鸣悟《蒹葭》
请思考: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
“伊人”到底是谁,而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是她?是他?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隐士?是理想、功业、前途等不一而足。可见,《蒹葭》不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能更好的理解诗歌的主旨。
八、本课小结
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九、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教学反思:略。
课件19张PPT。《诗经》二首《蒹葭》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 和谐的语言特点。
3、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也称“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到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简介《诗经》《诗经》六义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xìng)。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诗经》作品分类《诗经》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引自朱熹《诗集传》,下同)。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蒹 葭——《诗经·秦风》jiānji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jiān jiāyīsù huíwǎnqī qīxīméijīchísìzhǐ一、读准字音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请用简单语言描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白露秋霜图 秋水伊人图 艰难困组图 求而不得图生朗读课文,思考这幅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笔标记出来)
它们有什么特点?蒹葭:苍苍、萋萋、采采-----都是很茂盛的样子。1.体会意境美。三、赏读诗歌 体会诗美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这是朝露结融的过程,时间发展,暗示了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从黎明时分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都是很茂盛的样子。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朦胧又凄清的意境之中,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执着。诗人一会儿溯游从之,一会儿溯洄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正是这样的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不仅使得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而且强化了主人公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又坚贞的人物形象。体味到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2.感受情感美。赏读诗歌,体会诗美四、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如: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了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1.重章叠句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伊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重章叠句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重章叠句 《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的“兴”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飘渺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追求心上人的心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2.“兴”的表现手法 请思考:追求者炽热追寻的“伊人”仅仅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五、拓展延伸:百家争鸣悟《蒹葭》。 “伊人”到底是谁,而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伊人——是她?是他?是知音?是恋人?是贤者?是隐士?是理想、功业、前途等不一而足。可见,《蒹葭》不仅是一首爱情恋曲,更是一阙追求者的颂歌。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心中的伊人,我们心中的理想,也处在在水一方。尽管路漫漫,我们仍要上下求索,尽管目标处在千里之外,我们仍需无声黑白。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行走在求索的路上,去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