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精编课件:14寓言二则(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精编课件:14寓言二则(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2-11 23:1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14 寓 言 二 则 寓言常用讽刺、假托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所以,千百年来,寓言故事依然耐人寻味。让我们学习两则寓言故事,细细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吧。目 录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共一百六十篇。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议论中引证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知识。资料宝库 《韩非子》 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
“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难势》《问田》《定法》《五蠢》等篇。有清代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陈奇猷《韩非子集释》等注解本。língfú铃声 木椎 铿锵 弗去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都想玩耍一下这些盾牌啊,那就快来试试认识下面的字吧!kēngchuí字词乐园铃玲风铃 铃铛玲珑 玲玲 líng líng椎chuí形声字,左右结构。字义: ①敲打东西的器具。 ②敲打。? 不要写成住。掩耳盗铃课堂点拨 《掩耳盗铃》中的人物心理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句子品析
“欲”想要;
“负”背着;
“则”但是。
词语品析 交代了得钟者掩耳盗铃的原因。 句意:有个人想偷走一口大钟,可是钟很大,背不动。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 句子品析
“以”用;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毁”损坏;
“铿然”形容声音洪亮。
词语品析 句意:于是,他便准备把钟砸碎,再一块一块地搬回家去。他举起铁锤,猛力一砸,钟发出很大的声音。 这句话是偷钟人面对搬不走的钟而想出来的办法,承上启下。 ??句子品析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恐”担心;
“遽”急忙。
词语品析 句意:他唯恐别人听到声音,把钟夺走,就急忙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这句话是那位偷钟人愚蠢做法的具体体现,钟发出声音,害怕别人听见——捂上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正是本则寓言所体现的耐人寻味又不乏幽默的寓意所在。 思 考 你从《掩耳次铃》这则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了坏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自相矛盾思 考《自相矛盾》中到底是矛厉害还是盾厉害呢? 句子品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句意: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
“鬻”卖;
“誉”称赞,夸;
“莫”不。
词语品析 这两句主要是写这个楚国人如何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他吹嘘过头,为下文他不能自圆其说做好铺垫。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句子品析
“或”有的人。“弗能应”不能应答。
词语品析 句意: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将会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无话可说。 这个楚国人被人问住,无言以答。这是他言过其实的必然结果,也是寓言要讽刺的那种说话前后不一致、故意夸大事实的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句子品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句意:所以说,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不可”不可能;
“与”和;“立”存在。
词语品析 这句话是这个楚国人被问得哑口无言的原因,也是本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 自相矛盾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一个年轻人对老师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老师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学生无言。 做一做:收集寓言故事的图片资料,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分享吧! 对话描写是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之一,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对话的描写。对话描写,可以揭示对话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等,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怎么啦,孩子?”老伯伯露出关切的目光。
“车子刹手卡住了,我掰不动。”我如实地说。
“别着急,我来修。”伯伯搬车,拧螺丝,拆车,组装,累得满头大汗,车修好了。“骑上,试试。”伯伯说。
“又灵便又轻松。”我高兴地说:“伯伯,这是根据本次写作技巧练习一下吧!给您的修车费,2元。”
“咦,这孩子,谁说要你的钱?”
“可…… ”我脸红了。
“孩子,伯伯修车不收钱的,快骑上走吧。”
“谢谢伯伯!”我满怀感激地骑上车,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学完《寓言二则》,你有什么感悟呢? 《掩耳盗铃》《自相矛盾》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寓意深刻。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认真,如果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把它解决了,决不做自欺欺人的人。做事不能自相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头脑清醒,方向正确,步代坚定向前进!我的感悟 ?寓??言 ??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内容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其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拓展延伸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课文要注意断句正确。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 课后习题 ?恐:担心。遽:?急忙。??
句意:他唯恐别人听到声音,把钟夺走,就急忙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2.?注意带点的词,说说句子的意思。 ..? 坚:坚固。莫:不。??
句意:我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利:锋利。物:物体。?
句意: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 (3)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子:你。??何如:怎么样。?
?句意: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将会怎么样??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那个盗铃的人和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那个盗铃的人可笑在盗铃时担心别人听见敲打钟的声音,居然盖住自己的耳朵偷钟,自欺欺人;《自相矛盾》中的那个人可笑在他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话语自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一、写出下列字的意思。恐:______ 负:______ 遽:_______ 掩:______ 莫:______ 利:_______ 盖住 担心背着急忙不锋利随堂演练二、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在它们的寓意或者道理后面。
A.指鹿为马? ? B.亡羊补牢
C.杯弓蛇影?? D.盲人摸象
1.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
2.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 ??3.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应看全局,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实情况。( )ADC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注释:
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选自汉代刘向《说苑·正谏》。
②委身曲附:屈曲着身体俯伏着。 ③取:捕捉。 ④傍:同“旁”,旁边,侧近。 ⑤延颈:伸长脖子。 ⑥弹丸:用弹弓发射的泥丸、石丸等。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蝉眼前的利益是______,身后的祸患是______;螳螂眼前的利益是___,身后的祸患是______;黄雀眼前的利益是______,身后的祸患是_______。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共同点是只顾_____________, 不顾______________。
2.读了“螳螂捕蝉,黄省在后”这个词语,我 们可以想到类似的源于寓言故事的八字词语,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水黄雀?螳螂?弹丸
螳螂眼前的利益身后的隐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蝉3.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 我们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