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质的量 (2节时)
第一节 物质的量
【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意义,了解物质的微粒数、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质量之间的关系,了解物质的量质量与
式量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较熟练地进行物质的量质量的计算。
2.了解引进物质的量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
进行计算的能力。
【重、难点】: 1.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2.运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课时安排】:第一节时重点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概念及内涵;
第二节时解决有关的计算。
【教学过程】: 点燃
l l 引入:问学生反应 C + O2 === CO2 所表达的意义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微观粒子
(1)在实验室里,拿一个原子和一个分子反应,容易做到吗?一般用质量
是否: 1克 1克 2克 呢?
反应是按比例: 12克 32克 44克 --------宏观质量
(2)怎样知道一定质量的物质里含有多少微粒?
(3) 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科学家统一确定了一个新的
物理量-----物质的量,它将微粒与质量联系起来了。
l l 投影: 物 理 量 单 位 符 号
长 度 米 m
质 量 千克 Kg
时 间 秒 s
电 流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K
发光强度 坎德拉 cd
物质的量 摩尔 mol
l l 学生阅读:采用多大的集体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呢?请看书本33页
第二自然段。
l l 分析讲解:
阿氏常数 为什么要定12克---数值与原子量同
12克 C-12
6.02×1023 学生计算得出NA--- 12/1.997×10-26
阿氏常数(精确值)与6.02×1023 (近似值)的关系就象π与3.14一样。
使用时应注意: 1物质的量碳原子含有6.02×1023 个碳原子
每物质的量碳原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碳原子。
l l 学生朗读:物质的量的概念
l l 展示样品:1物质的量碳;1物质的量水;1物质的量硫酸
l l 分析讲解: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 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集体的物理量。
比喻:一打---12个;一令纸---500张;一盒粉笔---50支
12克碳原子有6.02×1023 个,作为一堆,称为1物质的量
有多大?
6.02×1023 粒米全球60亿人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
二.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微粒:(1)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约6.02×1023 个)
举例:1摩尔氢原子含有6.02×1023个氢原子
1摩尔氧分子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
(1摩尔氧分子含有2×6.02×1023个氧原子)
比喻:一打人有12个,每人有两只手,所以有两打手共24只
(2)对象: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
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
这样说法对吗? 1摩尔人;1摩尔米;1摩尔细菌
1摩尔氧中含有NA个氧原子
问: 1摩尔氯中含有多少个微粒?
注意:一般说多少摩尔物质,指的是构成该物质的微粒。
(如: 1摩尔水,指水分子而不指水分子中的原子;
1摩尔铁,指铁原子。)
2.质量:(1)数值-----与该物质的式量(或原子量)相等
以上结论从碳可以推出:
C O 试推:1物质的量铁
1个 1个 1物质的量硫酸
NA个 NA个 1物质的量钠离子
1摩尔 1摩尔
12克 16克
(2)摩尔质量:
概念:1摩尔物质的质量。
单位:克/摩
注意说法的不同: 1摩尔水的质量是18克
(可作为问题问学生) 水的摩尔质量是18克/摩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集体的物理量。
2.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的单位。
物质的量
微粒 质量
(1)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个 (1)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
(约6.02×1023个) (或原子量)相等
(2)对象:微粒 (2)摩尔质量:
( 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 概念:1摩尔物质的质量。
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 单位:克/摩
(第二节时)
l l 复习: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
l l 学生阅读:课本例题1—例题3,找出已知量和要求的量及其换算关系。
l l 提问: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应抓住什么?
物质的量与微粒之间的换算应抓住什么?
质量与微粒之间的换算应抓住什么?
l l 讲解:同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之间的换算方法,
引导学生找到解决任意两者之间换算的“钥匙”。
×M ×NA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NA N
“钥匙”: M---物质的量质量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l l 课堂练习:填表
物质的质量 (克)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
微粒 (个)
36克水分子
280克铁原子
3.4克氢氧根离子
2摩尔硫酸分子
0.8摩尔镁原子
5摩尔钠离子
3.01×1023个氧分子
1.204×1024个铜原子
6.02×1024个铵根离子
l l 提问:若在不同的物质间进行换算,又怎样计算呢?
首先应解决同种微粒中更小微粒的计算问题。
l l 投影:[例题4]
4.9克硫酸里有:(1)多少个硫酸分子?
(2)多少摩尔氢原子?多少摩尔原子?
(3)多少个氧原子?
(4)多少个质子?
l l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抓住物质的分子组成
l l 投影:[例题5]
与4.4克二氧化碳
(1)含有相同分子数的水的质量是多少?
(2)含有相同原子数的一氧化碳有多少个分子?
l l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微粒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同
l l 投影:[例题6]
含相同分子数的SO2和SO3的质量比是 ,摩尔质量比是
,物质的量之比是 ,含氧原子个数比是
硫原子个数比是 。
l l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微粒数之比 == 物质的量之比
l l 课堂练习:课本40页第1题(学生回答答案,教师评价)
l l 师生活动:问:反应 C + O2 == CO2 的微观意义是什么?
答: 1个原子 1个分子 1个分子
问:同时扩大NA倍,恰好是多少?
答: 1mol 1mol 1mol
问: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答:反应方程式的系数比 == 物质的量之比 == 微粒数之比
讲:利用这个结论可以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l l 投影:[例题7]
6.5克锌和足量的硫酸反应,
(1)能生成多少摩尔氢气?
(2)能生成多少克氢气?
(3)产生多少个氢分子?多少个氢原子?
l l 学生活动:一人做在黑板上,其他人在草稿上做。
l l 讲解:解题方法和格式以及注意事项
方法一: 6.5g÷65g/mol == 0.1mol
Zn + H2SO4 == ZnSO4 + H2 ---------- H2 H
1mol 1mol 2 2mol
0.1mol X = 0.1mol Y=0.2克 Z=0.2NA个
方法二:
Zn + H2SO4 == ZnSO4 + H2 上下单位统一
65g 1mol
6.5g X = 0.1mol 左右关系对应
【板书设计】:
二.同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
×M ×NA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NA N
“钥匙”: M---物质的量质量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三.不同种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之间的换算。
微粒数之比 == 物质的量之比
四.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1.化学方程式系数比 == 物质的量之比 == 微粒数之比
2.只要上下单位一致,左右关系对应,则可列比例式计算
【教后记】:
1.应加强不同物质之间的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之间的换算规律的讲解和练习
如:《学习指导》 页第 题和 页第 题。
2.对“上下单位统一,左右关系对应”的理解应设计一道例题,同时包含有
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的计算,使学生看到其优点。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一节 物质的量 习题课
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对习题的分析和再认识,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有一
定的认识;
2、从量上对物质内部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再认识。
3、通过对习题的分析,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1、磷在氯气中燃烧,若用去的氯气的物质的量是磷的2倍,则产物中PCl3和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
A 1:1 B 1:2 C 2:1 D 3:5
(提示:求出磷和氯的物质的量比,用十字交叉法可得)
2、已知某溶液中Cl-、Br-、I-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现欲使溶液中的Cl-、Br-、I-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那么要通入Cl2物质的量与原溶液中I-物质的量之比应为(A)
A 1:3 B 3:1 C 1:2 D 2:1
(提示:巧用数量的变化特点)
3、若某氖原子的质量是ag, 的原子质量是bg,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D)
A 氖元素的原子量一定是12a/b B 该氖摩尔质量是aNAg
C Wg该氖原子的物质的量一定是W/(AnA)mol D Wg该氖原子所含质子数是10W/a
(提示:注意元素原子量的概念)
4、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中,若有2molBrF3参加反应时,则发生还原反应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D)
A 1/3mol B 2/3mol C 4/9mol D 4/3mol
(提示:三氟化溴发生歧化反应;分析水做还原剂的量)
5、硫酸铵在强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二氧化硫、氮气和水。反应中生成 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
A 1:3 B 2:3 C 1:1 D 4:3
(提示:从电守恒解题,不必写出化学方程式)
6、氯酸是一种强酸,当氯酸溶液中氯酸的质量分数超过40%就会迅速分解,产生一种比它酸性更强的酸,同量放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A,以及使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B,且A与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8。根据以上事实写出氯酸分解的反应方程式:
26HClO3 = 10HClO4+8Cl2+15O2+8H2O
7、0.3mol氯气与足量某金属反应,生成0.2molMCln,则n等于 (A)
A 3 B 2 C 4 D 5
(提示:应用电子守恒)
8、0.1mol 红磷在一定条件下与一定量的Cl2 燃烧,其质量增加15g,所生成的物质是(D)A 只有PCl3 B PCL3的物质的量大于PCl5 C 只有PCl5 D PCl3的物质的量小于PCl5
(提示:混合物用平均法)
9、CuO、Cu2O的混合物中含Cu88%,则混合物中含CuO和Cu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
A 1:5 B 3:2 C 1:4 D 5:1
10、15.3gA物质和10.5gB物质完全反应,生成7.5gC物质、1.8gD物质和0.3gE物质,则E的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A 16.5g/mol B 85g/mol C 27.5g/mol D 55g/mol
(提示:应用质量守恒定律)
11、实验测得,化合物A中各元素质量分数为钾a%、硫b%,其余是氧,化合物B中含钾d%、硒e%,其余是氧。若A、B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很相似,且已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只应用上述数据,则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Se=
(提示:二者分子式形式相同,K2SOX K2SeOX )
12、将0.04molKMnO4固体加热,一段时间后,收集到amol气体,此时KmnO4的分解率为x。在反应后的残留固体中加入足量的浓盐酸,又收集到bmol气体(设Mn元素全部为Mn2+存在于溶液中)。试填写:
⑴a+b=0.1-0.02x (用表示);⑵当x=1,取最小值且为0.08mol;⑶当a+b=0.09mol时,加热后所得残留固体的质量为6 。
(a=0.04x/2 b=0.04x×2/2[K2MnO4]+0.04x/2[MnO2]+0.04(1-x)×5/2[KMnO4]联立求解
0.02molKMnO4+0.01molK2MnO4 0.02×158+0.01×87=6 )
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 (2节时)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气体物质的量体积的概念,
学会有关气体物质的量体积的计算。
2.通过气体物质的量体积及其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
分析推理、解题归纳的能力。
【重、难点】: 气体物质的量体积的概念以及有关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例引入,计算导出体积,揭示实质,强调概念要点
形成计算网络。
【课时安排】:第一节时重点完成气体摩尔体积的有关概念和内涵及基础计算;
第二节时解决有关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导出和推论。
【教具】: 固体和液体体积样品;气体摩尔体积模型;投影片。
【教学过程】:
l l 复习引入:复习1摩尔物质包含的微粒的属性和质量的属性;
问:1摩尔物质有无体积的属性?
l l 学生活动:1 请计算课本 <第一节摩尔> 的习题5,
2.1.计算1mol水和1mol硫酸的体积:
( 密度:水---1 g/㎝ 硫酸---1.83 g/㎝ )
3.2.计算标准状况下,1mol O2 、H2 、CO2和空气的体积
(空气:M=29 g/㎝ ρ=1.29 g/L)
l l 提问:1从上面的计算,你得到什么结论?
2.为什么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各不相同,
而气体的体积却大约都相等呢?(学生讨论)
(1)(1)决定物质的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2)决定1mol物质的体积大小的因素有什么不同?
(3)(3)决定1mol固体或液体物质的体积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4)决定1mol气体物质的体积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l l 分析讲解:以篮球和乒乓球为例子,逐步分析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1) (1) 决定物质的体积大小的因素
(2) (2) 决定1mol物质的体积大小的因素
(3) (3) 决定1mol固体或液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因素
(4) (4) 决定1mol气体物质的体积的主要因素
主要决定于
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微粒的大小
决定于 决定于
1mol物质的体积 体积 微粒的多少
微粒间的距离
1mol气体物质的体积
主要决定于
l l 讲述: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纯净的和不纯净)的体积约为22.4L。
这个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单位:L/ mol。应注意:
前提条件: 标准状况(0℃ 1.01×105 Pa ;1mol)
对象: 任何气体(纯净或不纯净)
结论: 约22.4L
l l 投影: [练习]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1.1mol氢气的体积约为22.4L 。
2.2.标准状况下,1mol水的体积约22.4L。
3.3.20℃时,1mol氧气的体积约22.4L。
4.4.2×105 Pa时,1mol氮气的体积小于22.4L
l l 引问:我们已经找到了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换算的“钥匙”
那么,物质的量和气体物质的量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M ×NA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NA N
有 × ÷
联 22.4 L/ mol 22.4 L/ mol
系
吗?
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
l l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例题1-例题3,分别提出以下问题:
[例题1]:生成的氢气中含氢分子多少个?
[例题2]:需要盐酸多少克?生成溶液中含多少个氯离子?
[例题3]:从该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你认为解决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和标准状况下气体
体积之间的计算应抓住什么?
【板书设计】:
一.气体摩尔体积
主要决定于
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微粒的大小
决定于 决定于
1mol物质的体积 体积 微粒的多少
微粒间的距离
1mol气体物质的体积
主要决定于
l l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纯净的或不纯净)的体积约为22.4L。
这个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单位:L/ mol。
应注意 前提条件: 标准状况(0℃ 1.01×105 Pa ;1mol)
对象: 任何气体(纯净或不纯净)
结论: 约22.4L
(第二节时)
l l 复习引入:什么叫气体摩尔体积?为什么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
(纯净的或不纯净)的体积大约相同?
气体分子间的间距有何特点?
l l 讲解:气体分子间的间距有何特点
(1)(1)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2)(2)分子间距离比分子直径大
(3)(3)与分子的种类无关(相同条件下,间距几乎相同)
l l 师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并从中得出结论
温度 压强 物质的量 微粒数 体积
对A气体 0℃ 1.01×105 Pa 1mol NA 22.4L
对B气体 ? 1.01×105 Pa 1mol NA 22.4L
20℃ 1.01×105 Pa 1mol NA >22.4L
对C气体 20℃ 1.01×105 Pa 1mol NA VB=VC
对任何 相同 相同 ? 相同
气体
若 相同 相同 相同 ?
? 相同 相同 相同
相同 ? 相同 相同
结论:1.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阿伏加德罗定律
2.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一个特例
推论一: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 == 物质的量之比
l l 学生回答:1.为什么推论一成立?(教师评价归纳)
2.若是气体间的反应,其配平系数与体积有关吗?
此时推论一是否仍然成立?
l l 提问:如何求标准状况下H2和O2的密度比?
32g/mol
2g/mol
l l 22.4L/mol
22.4L/mol
师生活动: ρH2 = ---------- ρO2 = ----------
ρH2 M H2 任何气体 ρ1 M1
(相对密度) D = ----- = ----- D = ---- = ----
ρO2 M O2 ρ2 M2
推论二: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 == 物质的量质量之比(即式量之比)
l l 投影:[例题] 某有机气体A对氧气的相对密度为0.5,求A的式量是多少?
若已知该气体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试推测其化学式。
A气体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教师总结)
l l 学生阅读:课本例题1—例题3,思考解题思路方法
l l 提问学生:回答课本例题1—例题3的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
l l 归纳讲解: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的解题方法并形成网络
×M ×NA
质 量 物质的量 微 粒
m ÷M n ÷NA N
×22.4 ÷22.4
气体的体积
(标况下)
l l 练习:1. 标准状况下,4.4克二氧化碳与多少克氧气所占的体积相同?
2.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质量为10克,体积是6.72升,
求:CO和CO2的体积和质量各是多少?
l l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教师总结并介绍练习2的解法二
-----平均分子量的十字交叉法
10÷(6.72÷22.4)= 33.3
CO 28 10.7 2
33.3 ----- = -----
CO2 44 5.3 1
CO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l l 作业布置:1.A对空气的相对密度为0.966,求:(1)该气体的式量
(2)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2.某CH4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克/升,求:
混合气体中CH4和O2的分子数之比。
【板书设计】:
l l 气体分子间的间距的特点:
(1)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2)分子间距离比分子直径大
(3)与分子的种类无关(相同条件下,间距几乎相同)
二.阿伏加德罗定律
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推论一: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 == 物质的量之比
推论二: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 == 物质的量质量之比
(相对密度) (即式量之比)
【教后记】:
本节教学比较成功,能抓住难重点突破,对计算规律的推导和运用比较落实。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 习题课
教学目的:
1、通过习题使学生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通过习题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
3、通过习题讲解摩尔电子质量的一种解题方法。
1、在标准状况下,mg气体A与ng气体B的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 两种气体A与B的式量比为m:n
B 同质量气体A与B气体的分子数比为n:m
C 同温、同压下,A气体与B 气体的密度比为n:m
D 相同状况下,同体积A与B 气体质量比为m:n
(提示: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1LX气体和1LY气体反应生成 1L水蒸气1L氮气。X、Y是(C)
A H2、N2O4 B H2、N2O3 C H2、N2O D H2、NO2
(提示: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3、某温度下,在一密闭容器中有适量的Cl2和NH3,完全反应后容器中只有N2和NH4Cl颗粒,则容器中反应前后的压强比为(C)
A 1:11 B 11:7 C 11:1 D 7:11
(提示:先书写化学方程式,再注意物质的状态)
4、假定把 原子量定为24,把24g 含有的原子个数定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而物质的量的定义不变,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此时 的原子量为32
B S.T.P下44g CO2的体积为22.4L
C NA个氧分子与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16:1
D 44g CO2和28gCO 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E 标况下,11.2LO2的质量为32g
(提示:注意物质的绝对的量不变,相对量随之改变。如物质的质量、体积、微粒数、密度不变;而原子量、分子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
5、为测定某种未知化学式的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先称量一个带塞的容器,质量为198.847g,然后用排气法使有机物蒸气充满容器,盖上瓶塞后称量,质量为299.182g。用水把容器充满,盖塞后称量,质量为798.847g。又知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则该有机物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4.01 。(设恒温、恒压、数字要求到小数点后二位)。
(提示:题目中要注意近似计算,水与空气的质量之差为水的质量。)
6、A、B两种金属元素的原子量之比为8:9。将两种金属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2组成1.26g混合物。将此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放出1.344L(标准状况)氢气。若将这两种金属单质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相等,则A的摩尔质量是 24g/mol ;B的摩尔质量是 27g/mol 。
(提示:两种金属单质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相等)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 (3节时)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学会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2.通过物质的量浓度及其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
分析推理、解题归纳的能力。
3.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重、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及有关的计算。
【教学方法】: 旧知识引入,揭示实质,对比异同,示例及练习
形成计算网络。
【课时安排】:第一节时重点完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概念和溶液的配制;
第二、三节时解决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教具】: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一套;投影片。
【教学过程】:
l l 引言:化学实验接触较多的是溶液,我们不但要了解溶液的成分,还要了
解定量的问题。什么是浓度?(一定量溶液中含溶质的量)初中我
们学过什么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这种方法表示浓度有何不方便?
(称没有量方便;不容易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在化学反应中溶质的
质量)
l l 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看书49页)
2.这种浓度的表示方法有何特点?
l l 投影:物质的量浓度的内涵
1.1.是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2.2. 溶质以若干物质的量表示 当溶液为一升时,
溶液以一升表示 含溶质多少摩尔
3.3.所表示的溶质与溶液并不是实际的数值,而是两者的相对比值。
演示实验:从10L某溶液中倒出1L, 比喻:厨师要知道汤的味道,
再倒出1mL,(问:浓度有何变化?) 只需舀一勺尝试即可
l l 讨论:比较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异同?
l l 提问:学生回答讨论结果
l l 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异:1. 溶质: 以质量表示 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 以质量表示 以体积表示
2. 单位: 1 摩/升
同: 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
l l 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l l 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
意事项。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浓度
1.概念:P49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浓度 (C) = ----------------------
溶液的体积(L)
2.内涵: 1.是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2.溶质以若干物质的量表示 当溶液为一升时,
溶液以一升表示 含溶质多少物质的量
3.所表示的溶质与溶液并不是实际的数值,而是两者的相对比值。
3.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异:1. 溶质: 以质量表示 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 以质量表示 以体积表示
2. 单位: 1 摩/升
同: 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1.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2.过程:
(1)(1)准备工作:检漏
(2)(2) 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第二节时)
l l 复习引入: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今天讲有关的计算。
l l 学生活动:看课本例题1和例题2,分析已知和所求
l l 教师总结:该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方法。
l l 练习:课本53页第二题的(2)和(4);第三题的(3)
l l 例题: 浓度为1mol/L的酒精(难电离)和硫酸铝溶液(完全电离)
各1L,求它们溶液中含溶质微粒各是多少?
l l 讲解:[规律] (1)难电离的溶质-----以分子形式存在于溶液
(2)完全电离的溶质------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
(离子的数目要看物质的组成)
l l 学生回答:解决上述例题的思路方法
l l 教师归纳:有关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的计算
l l 练习: 1. 0.5 mol /L的下列溶液500mL中含NO3-数目最多的是:( )
NO3- 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硝酸钾 B.硝酸钡 C.硝酸镁 D.硝酸铝
2.求等体积的0.5 mol /L的三种溶液硫酸钠、硫酸镁、硫酸铝
中阳离子的个数比?阴离子的个数比?
l l 例题: 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l l 学生回答:解决上述例题的思路方法
l l 教师归纳: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l l 练习:课本54页第7题
l l 演示实验:向体积和浓度都相同的两杯溶液中的一杯加水
l l 引问:浓度相同吗?体积相同吗?有无相同之处?溶液稀释前后什么不变?
l l 例题: 《学习指导》32页第3题
l l 教师归纳: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l l 例题: 课本52页例题3
l l 学生回答:解决上述例题的思路方法
l l 教师归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l l 练习:25mL的稀盐酸恰好中和20克20%的NaOH溶液,求盐酸的物质的量
浓度。(或课本54页第5题)
【板书设计】:
三.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1.根据概念的计算
n m
C = ----- = -----
V V M
2.2.有关溶液中溶质微粒的计算
[规律]: (1)难电离的溶质-----以分子形式存在于溶液
(2)完全电离的溶质------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
(离子的数目要看物质的组成)
[关键]:微粒的数目 = 物质的n×物质组成中离子数目×NA
3.3.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1000×ρ×a%
C = --------------
M
4.4.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C 1V1 = C2V2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注意:上下单位统一,左右关系对应。
(第三节时)
l l 复习:上节课讲了几种计算类型?解题的方法是什么?
l l 例题:2 mol/L的盐酸溶液200L和4 mol/L的盐酸溶液100L混合
求:混合后溶液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l l 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方法
l l 教师总结:解题规律
l l 练习:2 mol/L的盐酸200L和4 mol/L的硫酸100L混合,则混合后
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l l 例题:《学习指导》33页选择题5
l l 学生回答:解题思路方法
l l 教师总结:解题规律 (1体积+700体积=701体积吗?)
l l 练习:标准状况下,用装氯化氢气体的烧瓶做“喷泉”实验,求所得
溶液中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l l 小结:有关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的计算网络----《学习指导》24页
【板书设计】:
6.有关溶液混合的计算
n1 + n2 C1V1 + C2V2
C = --------- = ----------
V1 + V2 V1 + V2
7.有关标况下气体溶于水后溶液的浓度的计算
V/22.4
C = ---------------------------
ρ水V水 + (V/22.4)×M
1000 ×ρ液
小结: V (标况)
22.4
m M n NA N
C a% S
【教后记】:
本节教学应抓住: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得出抽象的规
律,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课题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会应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
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方法。
能力培养:初步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操作。
科学思想:明确配制溶液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科学品质: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配制溶液的方法,及误差的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两瓶不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分别呈绿色和蓝色)
[提问]两瓶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不同?
[设问]初中我们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如何定义?
[过渡]在科研生产中,我们习惯用单位体积内所含溶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
1、溶液的浓度表达形式 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2、定义:以1L溶液里含有多少摩溶质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物质的量浓度
3、数学表达式:C(mol/L)=
4、变式:n(mol)=C·V m=C·V·M
5、表示符号: =18.4mol/L [H2SO4 ]=18.4mol/L
学生回答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定义
[课堂练习]
计算:配制0.1mol/L 的NaCl溶液500mL,需NaCl的质量?
学生计算后按要求配制溶液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⒈仪器:容量瓶、烧杯、托盘不平、砝码、玻璃棒、胶头
滴管。
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冷却、转移、洗涤、
定容、摇匀、装瓶
⒊注意问题:实验中如何不减少溶质的物质的量,如何使
溶液的体积准确
让两个学生演示实验,以配制该溶液
教师从中引导,使学生自己体会实验的步骤,而不是死记住实验步骤
三、误差分析
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造成n的误差可由⑴称量⑵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⑴俯视或仰视造成,⑵未冷却等
学生分析讨论实验误差,为学生实验打好基础
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
练习:配制稀硫酸溶液时,量筒用水洗涤;转移溶液后,玻璃棒未洗涤;容量瓶刚用蒸馏水洗涤过;俯视读数;浓硫酸稀释后未冷却。
学生分析讨论
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堂检测:欲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⑴选用的主要仪器有① ②
③ ④ ⑤ ⑵请将下列各操作,按正确的顺序排列:A用量筒量取浓H2SO4 B摇匀C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D洗净所用仪器E稀释浓H2SO4 F将稀释后的深转入容量瓶,其操作正确的顺序依次为:
⑶稀释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学生练习巩固
课后小结:强调配制溶液时的细节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课时:
三、有关的计算
1、已知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体积
在200mL稀盐酸中溶有0.73gHCl,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已知溶液的物质的浓度,计算一定体积的溶液时所含溶质的质量
计算配制500mL0.1mol/L的NaOH溶液所需NaOH的质量
3、已知起反应的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以及其中一种溶液的体积,计算另一种溶液的体积
中和1L0.1mol/LNaOH溶液,需要多少升的1mol/LH2SO4溶液
4、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及溶液密度,求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已知浓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溶液密度为ρ=1.84g/L,求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5、已知物质的溶解度及饱和溶液的密度,求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分子的式量为M的某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为S克,此时测得饱和溶液的密度为g g/mL,则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CE93)
6、已知水吸收气体的体积,所得溶液的密度,茫溶液物质的一浓度
用1体积水吸收560体积(SPT)NH3,所得氨水的密度为0.9 ,计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7、 已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求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MCE94)100mL0.3mol/LNa2SO4溶液和50mL0.2mol/L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2-4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8、 溶液的稀释
溶液稀释前后,溶持的质量(物质的量)不变
m1 a1%=m2a2%
学生分析、讨论、计算。
从定量的观点认识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计算。
3课时
四、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注意的问题:
1、容量瓶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2、称量:无腐蚀性,放在纸上;有腐蚀性,放在烧杯内;易潮解、结晶水合物放在烧杯内。
3、量取:注意量取的体积与仪器匹配,减少仪器的误差
4、溶解: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
5、转移:冷却后再转移(酸:浓硫酸、浓盐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洗涤2~3次,并转入容量瓶
6、定容:液面距刻度线2~34cm时,改用胶头滴管(悬空、垂直、滴加) 平视
7、装瓶:干净、干燥
8、结晶水合物类型:直接用晶体,不必加热失去结晶水
学生理解和体会。
认识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应注意的问题。
五、误差分析
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
随堂检测:已知某溶液的:①体积、②密度、③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④溶质的物质的量质量,要根据溶质的溶解度计算其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时 ,上述条件中必不可少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体会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条件
课后小结:配制溶液应注意的问题是学生最易出问题的地方。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 习题课
教学目的:
1.对物质的量浓度从解题方法上,通过习题要掌握。
2.应用物质的量浓度,在溶液中出现电荷守恒、离子守恒。
1、分别用浓度都为0.1mol/LNaCl的溶液、MgCl2溶液、AlCl3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质量相等的氯化银沉淀。消耗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D)
A 1:2:3 B 3:2:1 C 2:3:6 D 6:3:2
(提示:利用氯离子的量相等)
2、10mL0.8mol/LMn+的溶液,恰好能沉淀30mL0.4mol/LCO2-3的溶液,则n为(C)
A 1 B 2 C 3 D 4
(提示:用电荷守恒)
3、定量MnO2与VmL10mol/L的盐酸共热制氯气,标准状况下产生2.24L氯气,则V的取值应为(D)
A V=20 B 2040
(提示: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制氯气,随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而使反应停止)
4、将5g某金属加入100mL4mol/L的硫酸溶液中,当硫酸浓度降到原浓度的一半时(设溶液体积不变),金属还没有全部溶解,该金属可能是()
A Al B Zn C Fe D Mg
(提示:应用电子守恒)
5、用密度为1.32g/cm3的硫酸溶液逐滴滴入到BaCl2溶液中,直到沉淀恰好完全为止。已知所生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原BaCl2溶液的质量,则H2SO4溶液的浓度为(BD)
A 21.9% B 4231% C 13.5mol/L D 5.67mol/L
(提示:已知所生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原BaCl2溶液的质量,用设1法)
6、已知某溶液的①体积、②密度、③溶质和溶剂质量比、④溶质的物质的量质量,要根据溶质的溶解度计算其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时,上述条件中必不可少的是(C)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提示:从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出发考虑)
7、质量为8.02g的铁片,放进1.0L0.90mol/L的CuSO4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量,质量变为8.66g。若认为溶液的体积没有变化,则Cu2+的浓度变为(B)
A 0.89mol/L B 0.82mol/L C 0.78mol/L D 0.6mol/L
8、某学生用下列溶质配制一种混合溶液,已知溶液中[K+]=[Cl-]=1/2[Na+]=[SO2-4],则选取的溶质可能是()
A KCl和Na2SO4 BKCl、NaCl和Na2SO4 CNaCl、Na2SO4和K2SO4 D KCl、K2SO4和Na2SO4
9、实验室里需用48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7.68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B 称取12.0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C称取8.0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D 称取12.5g胆配成500mL溶液
10、为了配制一种培养液,需要用含有Na2HPO4和NaH2PO4(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的混合液。每升混合液中含磷元素0.1mol。现用4.0mol/LH3PO4溶液和固体NaOH配制2.0L混合液,需取该H3PO4溶液多少毫升和NaOH多少毫升?
(50mL 10g)
11、已知AnBm的离子积=[Am+]n[Bn-]m,式中[Am+]、[Bn-]表示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某温度下的溶解度为,饱和溶液的密度为,其离子积为()
A 0.02 B 0.04 C 0.004 D 0.001